“新国标水”离我们还有多远

时间:2022-07-11 12:01:4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不少地区水源短缺,有的城市饮用水水源污染严重,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我国1985年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旧版,已不能满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2006年12月29日,国家标准委和卫生部联合了经过修订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以下简称新国标),并自2007年7月1日起实施。这是自1985年以来对原标准(GB5749-85)进行的第一次修订。这部已出台5年的国家生活饮用水新标准,规定将于2012年7月1日起全面强制执行。如今,大限将近,各地供水水质按时全面达标面临严峻考验。

新国标出台背景

新国标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1985年首次颁布,2006年第一次修改,历时21年。老国标总项目为35项,有机项目为4项,与当时水污染主要是无机污染的现象相吻合,体现了要喝卫生水、防止肠道流行病的理念。当社会发展到今天,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水质也越来越重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饮用水不但要卫生,更要安全,有益健康,要与国际水质接轨。而与此相对应的水质现状却是水源的污染现象日趋严重。据调查,全国75%的湖泊有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有机污染为主要现象。由于受到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污染,不少地方的水源水中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浓度大幅增加,即所谓的“微污染水源水”。常规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一般仅能去除20%~35%的有机物,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十分有限。较高浓度的有机物和氨氮造成水质下降,用户可以察觉的直接表现就是自来水存在异臭异味,口感不好。

老国标已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不符合现行国情。为更好地进行水质监督,卫生部在2001年颁布并实施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共96项);建设部在1992年颁布《城镇供水2000年规划》,要求一类水司检验88项、二类水司检验51项、三类和四类水司检验35项,并在2005年颁布并实施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共103项),这些标准虽然能较老国标提高供水水质,但因都属于行业标准,不具备强制执行力,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饮用水的水质。

2005年5月,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召开了由各有关部委参加的“生活饮用水系列标准研讨会”。会议决定启动对老国标的修订工作,由卫生部牵头,建设部、水利部以及环保等部门共同参与,国标委归口。2005年12月完成标准的报批稿,2006年在全国公开征求意见,于2006年12月获得批准,在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新国标的修订本着兼顾国情,城乡同一标准,注重安全卫生,体现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原则,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水质标准,并结合我国实际最终确定下来,比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发展需要,在整体指标结构和数量上基本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新、旧国标差异解读

新国标正式出台前,一般都有一段适应整改期。这个饮用水新国标不像其他国标一样仅有几个月的适应期,而是长达5年的适应期。20世纪80年代的水污染主要是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老国标的35项检测标准还可以满足水质的饮用要求。而现在则出现了有机物、人工化合物、农药成分等污染元素,所以,新国标的检测指标主要增加了后者。

检测指标大扩充

新国标在老国标35项指标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水质检测指标71项,达到106项。在增加的71项水质指标里,微生物指标由2项增至6项,增加了对蓝氏贾第虫、隐孢子虫等易引起腹痛等肠道疾病、一般消毒方法很难全部杀死的微生物检测。饮用水消毒剂由1项增至4项,毒理学指标中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22项,增加了对净化水质时产生的二氯乙酸等卤代有机物质、存于水中藻类植物微囊藻毒素等的检测。

可能对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造成影响的物质究竟从何而来?据标准主要起草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鄂学礼介绍,污染生活饮用水的微生物主要来自水源地的人畜粪便,还有医院排放的污水以及腐烂的动物尸体等。微生物指标超标,很容易引发传染性肠道疾病。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和很多国家的饮用水卫生标准,都将微生物指标放在第一位。我国原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只有总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2项指标,新标准中增加的耐热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2项指标均属于对总大肠菌群指标的细化。

新增加的指标主要是针对工业化带来的有机污染。而有机污染恰恰是当今广大老百姓饮用水中最突出的安全隐患。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介绍,在中国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均检测出上百种甚至几百种有机化合物。

“这主要是出于水源地环境风险日益提高的考虑。过去,环境污染比较有限,水源地合格率较高。但是,随着水源的污染,大量的溶解性有机物进入了水体,光靠煮沸很难解决。要达到新的水质标准,保证对公众的供水安全,就势必增加供水成本,包括取水成本、设备的维护更新等。”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说。

同时,鉴于加氯消毒方式对水质安全的负面影响,新国标还在水处理工艺上重新考虑安全加氯对供水安全的影响,增加了与此相关的检测项目。新国标适用于各类集中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也适用于分散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

据了解,新国标106项指标包括微生物指标6项、毒理指标74项、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20项,消毒剂指标4项、放射性指标2项。原标准的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有15项,新国标达到20项。这是能被用户直接感觉到的饮用水受污染的程度,尤其是浑浊度、色度等都比较敏感。原标准里,饮用水浑浊度的指标是“3~5”,新国标则将之提高到“1~3”。也就是说,公众最直观能感受到的,是水色将更为清亮。

各类指标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或潜在威胁的指标占80%左右。卫生部指出,新国标与1985年版相比,有三个特点:一是加强了对水质有机物、微生物和水质消毒等方面的要求;二是统一了城镇和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三是基本实现了饮用水标准与国际接轨。

提出生活饮用水定义

新国标首次明确提出生活饮用水的定义:供人日常生活的饮水和生活用水。尤其是明确指出了生活用水也应符合标准。饮水包括用作日常生活饮水的桶装水和瓶装水,但不包括饮料和矿泉水。纯净水首先应符合新国标。在此基础上,再符合相关的纯净水标准。新国标的一大进步是提出了生活用水应符合标准,以免危害人体健康。这是人们长期以来所严重忽略的。生活用水(主要是洗澡、洗漱、洗涤等用水)通过呼吸和皮肤接触影响人体健康。有资料表明,人体通过皮肤接触吸收的水中物质的含量占水中物质总含量的60%左右,而通过饮用吸收的量则占20%或30%左右。若长期接触不安全的水,对人体的健康是有一定影响的。新国标的制定不但考虑了人们长期饮用和生活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也考虑了由于水质对输配水管道的腐蚀而对人体带来影响的因素。所以,符合新国标的饮用水在饮用、通过呼吸和皮肤接触时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都是安全的。

确保饮用安全原则

生活饮用水应保证人群终身饮用安全,并应以此为原则确定水质指标限值。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所谓“终身”是以人均寿命70岁为基数,以每天每人摄入2升水计算。所谓“安全”是指终身饮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对于易感染人群即婴幼儿、体弱者、老年人等是安全的,家庭用水也应该是安全的。

新国标中明确规定,生活饮用水必须满足以下三项基本要求:保证流行病学安全,即要求生活饮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应防止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不得产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生活饮用水必须确保感官性状良好,能被饮用者接受。

饮水消毒是确保微生物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我国氯液虽然是主要的消毒剂,但氯氨、臭氧、二氧化碳的功能消毒剂也有应用。因此,新国标中消毒剂指标由1项增至4项。

为了防止饮水在管道输送时被再次污染,新国标要求在饮水出厂时保留一定的消毒剂余量,使之在饮用水出厂时和到达用户取水点之间仍保有一定的消毒能力。但消毒剂是化学物质,在消毒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消毒副产物。因此,新国标还扩充了对氯仿、溴酸盐等消毒副产物的卫生要求。

全部指标可检验,分步安排保实施

为保证新国标高质量的实施,也出于我国饮用水卫生安全的实际需要,新国标将106项指标分为常规指标和非常规指标。其中,常规指标42项,非常规指标64项。常规指标是指常见的或经常被检出的项目,是指能反映生活饮用水水质基本状况的水质指标;非常规指标则是指相对局限存在于某地区或者不经常被检出的指标项目,可根据具体情况,降低检测频率和有选择地进行检测。这种将水质指标分类的方法是从我国经济条件出发的。虽然在对饮用水水质评价时,非常规指标具有同等作用,均属于强制执行的项目,但常规和非常规的指标分类,也为新国标的实施分出轻重缓急。

对供水各环节的水质要求

供水各环节是指从水源到居民的用水点(即水龙头水),包括水源、自来水厂、管网系统和二次供水。

对于水源水,由于当前还没有专用于生活饮用水的水源水质的国家标准,所以,新国标规定采用地表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要求,采用地下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应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要求。

适用范围问题

新国标颁布之前,我国农村饮用水一直参照《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进行评价。此次将标准适用范围扩大至农村,适用范围是城乡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新国标统一了城镇和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城乡发展不均衡,乡村地区受经济条件、水源及水处理能力等限制,实际尚难达到与城市相同的饮用水水质要求。在标准中设立了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部分指标要求。

新国标的执行力有多大

“事实上,新国标早在2007年就制定颁布了,只不过当时并不要求强制执行。因此,各地针对新标准要求进行的自来水厂提标改造热情并不高。”中国水网高级分析师肖琼说道。按照新国标要求,全国自来水企业在生产工艺、管理、维护等多个方面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必须进行大量的技术改进和设备更新。

尽管新国标已制定出台达5年之久,但据了解,目前国内除北京、上海等一部分一线城市以及东营、江阴等沿海发达城市已逐步实现城市主要自来水厂完成提标改造外,大多数城市仍沿用旧国标标准进行水质监测,有些甚至连旧国标的要求都达不到。

“水源污染导致的原水水质下降、原有供水设施工艺落后和投入不足等因素是造成水质达标率低的主要原因。”国家水体工程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工程师邵益生认为。确保城镇供水安全,应采取加大投资力度、推动科技进步、强化运行监管等一系列综合措施。

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宋献方看来,新国标落地实施必须结合当地水源情况和经济条件具体执行。他强调,“要防患于未然,就必须有符合新国标的全新工艺设施和管理要求”。

宋献方表示,为防止出现“空有标准、难以执行”,确保严格执行新国标还须坚守三个条件:一是在执行环节坚持全程监控,即从水源取水到处理环节再到供水终端进行全过程监控,防止出现“只对出水检测、忽视水源地污染”的局面;二是建立终端用户用水的迅速反馈与应急管理机制;三是结合我国现有国情,将“确保饮用水安全”的要求与领导干部考核挂钩。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各级供水单位严格执行水质新标准。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水室副主任张岚说:“新标准基本实现了与世卫组织、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际组织和先进国家水质标准的接轨。”不过,张岚也指出,检测指标的多少并不是评价标准科学与否的唯一条件,只有符合目前国内饮用水的水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检测指标、扩大检测范围,才是最科学、最安全的标准。

新国标的颁布实施,将会彻底改变我国供水水质标准长期滞后的局面,推动我国饮用水水质的提高,对于我国供水行业实施工艺改造、提高供水水质、保障居民饮水安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破解公共机房的管理魔咒 下一篇:大数据将改变信息生命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