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六策略训练计划”在大学生创新心理品质培养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10 11:27:22

“心理弹性六策略训练计划”在大学生创新心理品质培养中的运用

摘 要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当今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大学期间接受的学习和训练对于创新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心理弹性的概念与内涵, 详细介绍了“心理弹性六策略训练计划”,以及它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心理品质的意义和实践操作方法。

关键词 心理弹性 大学生 科技创新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Quality Training Based on Six Strategy

Psychological Resiliency Promotion Program

Chen Xinxing

(School of Physics and Opto Electronics of Technolog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Nowadays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s an urgent task in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The learning and training in the colle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on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y, introduc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value of six strategy psychological resiliency promotion program which is applied i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quality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resiliency;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quality; training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致力于以学生科技创新为抓手,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心理弹性六策略训练计划”恰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心理品质的一大抓手,将其引入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体系将有利于探讨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创新心理品质培养工作的意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1 心理弹性六策略训练计划

心理弹性是指那些在身处逆境时没有被困难压倒,能够成功地应对困难而表现出来的某种心理上的特性,是近年西方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心理弹性六策略训练计划”是美国学者Henderson 与Millstein提出的, 旨在培养和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在学校环境下,心理弹性对人才的培养尤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六个策略分别为:

1.1 为学生提供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机会

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他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给他人带去了很大的帮助,自己是一个对他人有益的人,这对个体的成就动机有持续性保护作用;其次,研究表明学生在校期间越多地参与活动的决策环节,就越能够使之在日后工作中减少失职和违法行为,增加其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同时,更多的参与有意义的学校与社会的活动,可以使学业失败的学生更快地从不良学习结果中解脱、振作起来,并在能力上获得全面的提升。

1.2 建立并保持对学生的高期望值

英国学者Rutter研究发现:学业成就与高水平人生成就呈正相关。要提升科技创新积极分子的心理弹性,就要善于启发他们,提升自我效能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主宰学业和生活;鼓励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1.3 创立一个相互关爱和支持的学校氛围

首先,学校要为科技创新积极分子们营造一个开放的、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环境;其次,在学生学习活动和校外活动之间建设积极正向的联结;再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来自他人的赞扬与奖励;第四,增强学生们对组织的归属感;第五,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1.4 增强每个人的亲社会倾向

学生们对教师良好的知觉和亲友等社会成员对他们的关注,有益于其心理弹性的培养和正向情绪体验的形成。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要善于引导学生们建设健康的人际关系。

1.5 为学生制定清楚且始终如一的行为规范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符合逻辑进而得到让他满意的合理的结果,那么他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决断力就能得以很大的提升。所以,要帮助学生制定清楚的一致的行为规范;并让他们参与这些规范的制定过程。这能够让学生们对纪律产生由衷的信仰并对遵守纪律的结果产生强烈的的期待。

1.6 为学生传授生活技能和处世技能

向学生传授生活和处世的技能,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生活技能训练能减少许多不良生活习惯。

2 “心理弹性六策略训练计划”在大学生创新心理品质培养工作中的运用

2.1 营造创新氛围, 创造实践机会

对学校而言,首先让全体师生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创新能力是面对未来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思想是组织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先导。其次,要善于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这是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措施。大学生有强烈的把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成果的愿望和要求, 这是提升心理弹性的强大内驱力。学校要从努力做到:一方面,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实践基地建设,依照“开放性”与“普遍性”原则,建设不受专业、年级等的局限的群众性学术研究基地,促成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学科交流,注重知识传授与实践训练结合,知识积累与思维训练结合,使得学生掌握较强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积极创造各种培训和比赛机会,鼓励大学生在实战中展开实践、进行磨练、考量水平,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挫折承受能力等。再次,鼓励科技创新尖子加强自主学习, 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进而实现人格的优化。最后,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如坚持举办科技节,创设展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广阔舞台;及时做好成果宣传,营造科技创新活动氛围;严格实施奖励措施等。这些都能够给科技创新参与者以及时的肯定,有利于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热爱。

2.2 加强认知引导,培养健康心理

对教师和家长而言,首先要加强认知引导,这是塑造高水平心理弹性的前提基础。许多科技创新尖子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个体成才的标准, 从而忽视对自己心理弹性的培养, 结果经常因很小的刺激无法疏解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因此, 不仅是学生本身,而且包括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弹性培养与心理健康、成才的关系,这是心理弹性培养的重要前提。其次,要重视学校与家庭的人际支持。学校和家庭是科技创新尖子成长的两大重要环境,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伴关系都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各方面的发展。科技创新尖子由于更多地面临挑战与压力,因此更多地需要心理上的支持。这就更需要教师和家长对他们倾注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日常授课与交流中加入心理辅导的因素,根据个别差异来发掘其心理弹性。再次,以“自主性”与“柔性原则”为指导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成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角,内容以学生的自主创新为主,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其张扬创新思维;在日常实践中,不用硬指标评价学生的优劣,不树典型,不作排名,重在研究参与和过程,追求真正的学习,让学生以平和从容的心态体会自己进步的过程。

2.3 加强自我教育, 提升心理弹性

对学生个人而言,这是培养心理弹性的有力保障。心理弹性的提升主要是个人主动自觉的过程, 其成效主要依赖于个体自我意识的完善及其努力程度。大学生在年龄上处于青春后期,思维比较成熟, 自我意识发展也比较完善, 已具备一定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 科技创新尖子们要认识到心理弹性的形成与提高是以自我认识为基础、自我教育为途径、自我实现为目的的。只有自我认识正确、自我控制有效, 做自己人格教育的主人, 提升心理弹性的目标才能实现。其次,要注重培养个体的优秀品格。研究表明, 高自尊、高自我效能感、以问题为导向的应对方式、乐观且有责任感的人在经历高危或重大消极生活事件后仍能发展良好。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注重这些品质的培养, 形成对未来生活的乐观信念等积极品质。

心理弹性训练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和完善科技创新尖子们的品质的教育活动,复杂且细致。“心理弹性六策略训练计划”全面且多元,它涵盖了几乎全部的影响心理弹性形成与提升的因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通过对它的学习和借鉴,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能获得新的思路,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5.

[2] 许渭生.心理弹性结构及其要素分析[J].陕西师大学报,2002.12.

[3] 王卓亮.弹性与大学生弹性人格的培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6.

上一篇:影音体验更精彩 下一篇:漫谈传奇耳塞ER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