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银毒性”泛议

时间:2022-07-10 03:58:20

【关键词】水银:毒性

【中图分类号】R1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673-7555【2007】02-91-02

2000-03-04第3版《新民晚报》消息“儿童测体温慎用口表”,说一个两岁男孩因病测量体温时误将体温表咬破,水银误入肚,引起家人极度恐慌。该报道引用某市级医院儿科主任的话“水银是一种重金属,服后会中毒”,且引用了许多吓人的症状。此消息一度在该市发行的许多报纸上都曾有报道,读者广泛。另有1996-03-14《周末》转摘《羊城晚报》“三龄童测体温遭不测一咬碎体温计中毒丢性命”,说“黑龙江伊春市一不满3岁儿童患感冒初愈,因咬碎水银体温计,剧毒的水银流出,待大人发现,孩子已经中毒夭亡。”

对于水银,古今中外误会颇多,可谓源远流长,《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就曾有梁山好汉卢俊义误食水银后“觉道腰肾疼痛,动举不得”,在船上“不想水银坠下腰胯并骨髓里去,册立不牢,落于淮河深处而死。”无独有偶,国外的小说戏剧情节中也不乏有类似的描写。如: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中,即有丹麦国王的弟弟怀有杀兄篡权的阴谋,用水银灌入国王耳中将他毒死的情节。正因为“水银有毒”已深入人心,才会出现如《信息报》1995-01-28对1例大便内排出水银而并未出现中毒死亡者大为惊疑,说“中外医学文献及临床病例史上,无肠内存有水银而不中毒和肠胃不穿孔的病例。”吞下水银未死,本属正常,倒成了新闻纯属庸人自扰。

“水银有毒”的观点似乎已根深蒂固早成定论。但笔者则要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水银f元素汞,液态金属。下同)无毒,更不会致人以死。传闻不能代替事实。让我们先以水银的理化性质来认识它。水银,化学上称为汞(Hg),是常温下唯一的液体金属,银白色,易流动,比重13.546,熔点一38.87℃,沸点356.90℃,化学价1和2,在常温下不被空气氧化。易溶于硝酸,也溶于热硫酸,但与稀硫酸、盐酸、碱都不起作用,也不溶于水及醇、醚等有机溶剂。这即是了解水银无毒性的最重要的基础。最后还要以其药理、毒理性质来决定,近代医学家为了验证水银的毒性,曾试验服2g/kg,给家兔灌入水银,结果家兔并未中毒死亡(健康报1986-02-20),水银几乎全部随粪便排出来。也有人按6g/kg/d的大剂量,连续1mo给大白兔灌入水银,也未见中毒死亡的情况f郑州晚报1986-07-20)。动物临床医学实验如此,倘若人直接服用水银又如何呢?据报道,有人误服多达0.5kg水银后,除发生腹泻而将水银随粪便排出体外,没有发生任何其他症状!《今晚报》1995-02-10转摘:新疆祥城县一名3.5岁连续1mo大便排出水银总量达lOg,X光透视发现,还有约3g的水银留存在其肠道内。经医院检验肝肾功能、血、尿、便常规均正常,发育及智力也正常,也无任何急慢性腹泻中毒的反应,更无胃肠穿孔现象。《健康报》、《郑州晚报》及《大河报》都曾有过水银不会引起中毒的报道;《文化娱乐》1986年6―7合刊明白无误的告诫:“分子状态的水银不会使人吸收中毒,更不会将人毒死。”《健康报》1999-10-15日也曾告诫:“吃了金属汞,一般对人没有危害,因金属汞在胃肠道没有破伤的情况下,几乎不被吸收,很快就会从大便中排出。”《中国医学大辞典》(吉林版)[1]及权威性的《中药大辞典》[2]均无水银有毒的记载,仅说:“元素汞不引起药理作用,不能自肠胃道吸收,吞食后有时可引起轻度泻下、利尿。吞食水银的人,大多数并无症状,水银随粪便排出。”《化工辞典》[3]、新版《辞海》[4]在“汞”的条目中,并无“汞有毒”的记载,仅说“蒸气剧毒”;相反,在“砷”项下却明确注有“砷和砷的可溶性化合物都极毒”,于“氰”项下注有“有剧毒”字样,均可作为“汞无毒”的旁证。

事实证明,小量的不溶性物质在胃肠道一般不会被吸收,也不会引起中毒或所谓胃肠穿孔的,传说中的黄金、白银、水银吞下后可将人堕死之说纯系子虚乌有。水银不溶于水及醇、醚等有机溶剂及稀硫酸和碱性溶液中,在人体胃肠内不会被吸收,因此也不会致人以死。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偶然的、例外的事总有可能发生,譬如食盐f氯化钠1、葡萄糖就不能说绝对无毒,前者一次吃进250g就致人以死,中国人使用15g/d(美国人约6/d)左右即是造成高血压病的原因之一:后者也有引起过敏反应的报告[5]。说汞无毒主要是指汞并无急性毒性,少数人吞水银后可有某些症状,而极少数(敏感或其他未知原因)可引起立即死亡[1],另作别论。皮肤、胃肠道偶而接触、进入汞不会像传说的那样有急性毒性作用。常见的“汞是有毒物质”之说多指汞的蒸气和汞的某些化合物有毒,且有的还属剧毒性物质,不可小觑。当空气中的蒸气浓度达到每立方米1.28-8.5mg时,便可引起人的急性中毒,会发生肝炎、肾炎、蛋白尿、血尿及尿毒症等,最后会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某些可溶性汞的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倘若被人误食,不但对机体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而且还能被胃肠道吸收分布于全身,与人体细胞的蛋白质结合使之发生沉淀或变性,抑制体内不少重要酶的活性,从而使人发生中毒甚至死亡。汞的无机化合物在自然界还会逐渐有机化生成如甲基汞之类的有机汞化合物,可通过食物链富集在鱼、蔬菜、粮食中,20世纪50年代,日本水俣市民因食用含有甲基汞的鱼类,有一万多人发生中毒,使“水俣病”以此作为有机汞公害的代名词而进入医学典籍。如前所述:在制造诸如日光灯、高压水银灯等存有汞蒸气的场所就应当加强防护:皮肤、呼吸道或消化系统频繁、长期接触汞或汞的化合物的环境也有可能引起汞中毒;对制造汞制品的废弃物对环境(土地、大气、河流、湖泊)造成的危害也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对废弃的含汞制品不宜随意捣毁,空气中的汞可用碘蒸熏,清除污染;用硫黄或漂白粉清除残存在地面的汞[6]。另外,还应说明一点,汞的化合物也并非一无是处,对人有益,目前还在“服役”的汞化合物品种仍有多种。以往(20世纪60年代以前)曾有过以水银为主的制剂“水银软膏”供外用;甘汞(氯化低汞、一氯化汞)作缓泻剂供内服使用多年,后因研制出更为理想的药剂可替代而将其淘汰,但从另一方面也证明皮肤短期接触汞、胃肠道存有某些不溶性低价无机汞化合物并未造成近期临床症状的毒副作用。再者,直到目前医疗上还正在使用着相当数量的汞化合物,如大家熟悉的红药水(汞溴红、220)、白降汞(氯化氨基汞)、升汞(二氯化汞、氯化高汞)、硝甲酚汞(米他芬)、硫柳汞等均为杀菌消毒药及避孕药醋酸苯汞等。

果真1支体温计的水银量就可致人立即死亡,那么当初设计制作口用水银体温计者应该说是一个错误,到目前还是日夜不停的在制作、销售和使用岂能容忍?所幸不小心咬断体温计(尤其是高热昏迷及儿童)者并不罕见,都并未见到一例真正的中毒者! “水银有毒”之说本来民间早有流传,再加上传媒的误导,人人谈汞色变,这大约与汞的某些化合物有毒、比重特大、外形特殊(唯一的能流动的金属)而“合理想象”延伸而来,这真是一桩天大的误会,对水银来说也是一桩古今冤案。认识、区别汞无毒与汞蒸气、汞的某些化合物有毒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对我们的心理、生活、工作、生产等都应该说是有益的。

勿庸置疑,在医疗活动中,还是尽量避免咬破体温计的事件发生为好(如对昏迷、烦躁病人、年龄太小及哭闹婴儿及安静的环境、避免说话、试温时间不太长等),可改用其他方法测试,一旦发生咬断体温计或将水银吞入体内,也不必惊慌,嘱病人多吃些富含食物纤维素的食品,如芹菜、韭菜等,水银是会自动随大便排出体外的。还可收集数次粪便以观察水银的排出情况。 但愿“水银致死”的传说,传媒今后不再人云亦云地跟着感觉走,作无根据的推测:文艺作品也不再编造水银毒死人命的离奇案例。还水银以“清白”!

上一篇:浅谈护士职业素质 下一篇: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RP、TNF-α与微量白蛋白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