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诵读技巧的教学感悟

时间:2022-07-10 02:44:12

培养学生诵读技巧的教学感悟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轻视诵读教学。因为通过诵读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诵读技能,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作用与价值意义非常重要。

一、教会学生做到声情并茂

“诵读”简单来说就是指读出声音来,但在实际的文章诵读中却远不止这么简单。朱熹对诵读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曾国藩在总结自己诵读的经验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在这里,朱熹提出了诵读时认字发声的基本要求,曾国藩则进一步提高了诵读的标准,要求我们在诵读过程中,注意体会文章所传递的情感,将之内化,并以此来准确控制诵读时的疾徐、轻重、顿挫,将这种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将他们二人的观点、经验整合在一起,可以用声情并茂来做总结,这也是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教会学生的。

例如,在实际的诵读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体验,并尝试将自己融入到文章当中,用主观意识去对文章进行解读。如果体会到的情感是亲近依恋的,可以用舒缓一些的语气来诵读;庄重严肃的情感,可以用铿锵有力的语气来诵读;激烈高昂的情感,可以用高亢、激昂的语气来诵读。在准确发声的同时,更加准确地表现出文章的情感,做到声情并茂。像人教版初中语文《黄河颂》(光未然)这样的课文,它亲近依恋、庄重严肃与激烈高昂并重,所以在诵读的过程当中,就应当指导学生根据分段、根据内容来变化情感,有起有伏、控制得当。

二、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诵读技巧

发音、停顿、重音、语气是诵读的四个最基本技巧,掌握了这些技巧,学生的诵读能力可以大大提升。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指导,使其能够有效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技巧。

在发音方面,要让学生明白汉语的音节是由声母、韵母及声调组成的,在进行诵读指导时,首先要让他们准确地掌握声母、韵母和声调,因为它们在特定的语境中都具有不同的感彩,另外由于人身体构造的影响,不同的姿态会影响到发音,所以教师还要让学生能够采取正确的姿态进行诵读;停顿主要有三种形式,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教师应当重点指导学生掌握的是后两种,语法停顿的节奏和时间可根据文章的分段、标点符号的类别来判断,强调停顿需在突出事物和突出情感时使用,根据文章当下的内容与情感,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时候也可以提高音量或者强调性的停顿一下;重音是在诵读时突出强调某一个字或某一词语,不同位置的重音所强调的内容、表达的情感都是有所不同的,重音反映的其实就是词语在一个句子中的主次问题,和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情感表达具有直接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如何识别需要重音发声的地方,以及如何控制重音发声的长短、节奏等;在诵读中,语气主要是为了表现情感与心理活动,其重点是要让学生从文章内容、思想感情出发,在诵读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情感,抓住具体的段落、语句,分析其情感变化以及心理活动变化,然后对应调整自身的诵读语气。

三、开展多样化的诵读活动

教师要将诵读作为一种学生的兴趣来进行培养,激发学生参与诵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升诵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或是抽取一节课来开展班级诵读比赛,学生组队参与或是个人参与均可,诵读的内容也不限,可以是教材当中的课文,也可以是课外的读物,或是学生自己平时接触到的一些优美语句、段落等等,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诵读的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建立一个课后诵读活动小组,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行开展诵读活动,相互推荐好的书籍、文章,通过诵读的形式进行分享,使其诵读技巧得到长期锻炼。

诵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诵读教学,不断加强研究、探讨与实践,提高诵读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中受益。

上一篇: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下一篇:实践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真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