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在诗的国度里

时间:2022-07-10 02:41:28

摘 要:诗歌教学注重“诗是情感的产物”。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打破过去对诗歌进行肢解的枯燥分析,融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理解。从情境导入、方法导读、整体导悟和知识导评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课堂诗歌教学。

关键词:情感;方法导读;整体导悟

过去的诗歌教学很讲究按照诗歌的结构进行“起、承、转、合”的分析,往往忽视了感情是诗歌内涵的载体。诗歌是高度概括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现代诗人、评论家何其芳曾对诗歌作了这样的阐述:“诗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出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诗歌是非实用性的文学样式,无论是创作和鉴赏,理应具有最大的自由度。

我国曾有“诗教”的传统,近代渐趋衰落,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成了薄弱的一环。大多数教师喜欢诗,但却觉得诗难教。在诗歌教学中,面对教材缺、方法少、起点低等不利情况,我们更应该寻找一条适合新课标的诗歌教学新路。下面就笔者的教学体验浅谈对诗歌教学的一点探索。

一、创设情感意境,导入新课

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教学心理场的第一步。教师用生动的导语,配以多媒体的音乐和画面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体验、一种语义境界,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同时,如何使学生产生对诗歌内容把握的强烈兴趣也必须在教师考虑之列。笔者在用如诗般的语言导入何其芳的《秋天》一诗时,便配以一副黄叶满地的幻灯片和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导语的情与眼前的景诱发了学生的主观情感,这种情感渗透到诗歌的教学中使审美客体(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欣赏者)的情感交流融合,共鸣升华,形成了一个“满是秋”的情感意境,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

二、渲染情感的场景,导读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地吼来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更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能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更何况辅以多媒体课件的流动播放,形成了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诗歌最具可读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如果不凭借忘情投入地读,对诗歌必有隔膜之感。“好诗不厌百回读。”新课标重视学生的朗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趁热打铁,反复引导学生读出诗的意味和情感,或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一定要将人人参与、逐级选拔的朗诵会组织起来,使“好读诗”蔚然成风。

三、充分感知诗歌意境,导悟

充分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对诗歌阅读和鉴赏的认识。这是诗歌理解必不可少的步骤。《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是作者感情冲动的产物,贵在真实无伪。因此,读诗入境首先要入感情之境。为了帮助学生“悟”,教师要有相当充盈的诗歌知识积淀,加上自己对诗歌的挚爱,才有可能将学生引入金碧辉煌的诗歌殿堂之中。“悟”,也可以理解为整体感悟,可以引导学生简单地归纳诗意,这是诗歌的第一步。第二步: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和词语来读、来体会,学生的理解往往是丰富多彩的,真知灼见时有闪现,他们不仅能说出喜欢哪句诗,而且能说出喜欢这句诗的原因,表述也很有特色。第三步,是通过想象再现诗的情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读,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诗意,因为诗歌的音乐性需要我们声情并茂地表达,诗歌的集中性需要借助想象拓展,诗歌的跳跃性需要借助想象补充。这对他们的创造能力无疑是一种锻炼。

四、教之以诗歌鉴赏方法,导评

诗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厚的抒情性与和谐的音乐性。诗歌是极具凝缩性的文章,读而不评达不到诗歌阅读的能力培养目标。鉴赏评价要在诗歌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下工夫。如意境与意象知识,内容情感和选择的意象是否吻合,对诗句的理解,诗歌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等都可以作为诗歌品评的突破口。这样学生就能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五、针对豆蔻年华,导写

中学生正是作诗的年龄。他们往往思维敏捷,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也是迅速感知世界、感知生活的最佳时期,往往能有感而发。在指导学生鉴赏优秀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仿写同类诗歌:相同题材或相同体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诗的内涵与意韵,以读促写,以写代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1999-06-01:95.

[2]李景阳.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1:98.

上一篇:人教版新教材中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思考 下一篇:数字时代下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