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5例临床效果分析

时间:2022-07-10 02:35:52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5例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通过针刺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机理。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该院门诊收治的130例患有颈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65例。对于对照组患者,给与该组患者尼莫地平或氟桂利嗪口服、丁咯地尔或舒血宁静点改善患者脑供血情况,对于观察组患者,则实施针刺风池、完骨、天柱、百会、颈夹脊穴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结果 观察组椎动脉型颈椎病致眩晕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6.9%,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仅为67.7%。两组患者之间总有效率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疗法

[中图分类号] R2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2(b)-0159-02

眩晕属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见临床病症之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并呈现出多发趋势。现代人习惯于保持静坐式生活习惯,长时间埋头伏案工作、学习,长期缺少各种体育锻炼都是造成颈椎病的主要原因[1]。而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种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该疾病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变,从而累及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痉挛,造成脑部后循环和迷路血液供应量降低,而使患者产生眩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猝倒等各种症状[2],该院对于收治的颈性眩晕症患者65例给予针灸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的130例颈椎病患者均为2013年4月―2015年3月该科室收治的门诊和住院患有颈性眩晕症状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确诊患有椎动脉型颈椎病。将130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患者。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6例,患者年龄在32~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19.5)岁,患者平均病程为(1±2.4)年,对照组患者中,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在31~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10.9)岁,患者平均病程为(0.8±2.6)年,该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特征。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中血压偏高患者给与尼莫地平20~40 mg,口服,3次/d;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配合丁咯地尔注射液100~200 mg,1次/d静脉点滴。对血压不高患者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配合舒血宁注射液20 mL,1次/d静脉点滴;氟桂利嗪10 mg,每日晚间进行口服。观察组:选取穴位穴:风池、天柱、完骨、百会及2~4对颈夹脊穴。治疗措施:让患者保持坐立姿势,对针灸部位进行常规消毒措施后取28号1.5寸毫针。针刺风池穴时,使针尖微向下鼻尖方向斜刺0.8~1寸,天柱穴斜刺0.5~0.8寸,完骨穴平刺0.5~0.8寸,而后轻轻捻转,采用平补平泻法。在针刺百会穴时应使针尖向后倾斜刺入0.5~0.8寸,采用捻转补法。再选取患者病变局部2~4对颈夹脊穴,将针刺入穴位0.5~0.8寸,采用平补平泻法。均使之得气,患者局部会有酸胀感觉以及颈枕、头顶部存在较为明显的针感传导,针刺穴位时间保持30 min。

1.3 观察项目

两组患者的治疗均14 d为1个疗程,在进行1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后患者眩晕、恶心、颈肩痛等症状改善程度。

1.4 疗效标准

以患者临床眩晕、恶心、颈肩痛等症状、体征不再出现为治愈。以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患者经治疗后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为显效。以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患者生活和工作仍然受颈椎病影响为有效。以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改善为无效[3]。总有效率为治愈、显效和有效之和。

1.5 统计方法

所得研究数据资料均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数(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如果P值在0.05以下,则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椎动脉型颈椎病致眩晕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9%,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仅为67.7%。两组患者之间总有效率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颈性眩晕症状是由于患者椎动脉受压迫导致血液流通不畅,从而导致患者脑部供血不足。据有关研究进行椎动脉造影观察发现,患者椎动脉供血不足主要是由于颅外部椎动脉受压迫导致[4]。颈椎的关节出现紊乱、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盘突出直接或间接压迫椎动脉、椎动脉附近软组织,交感神经受刺激,出现痉挛、充血、水肿而使患者脑部供血不足症状加重。颈性眩晕属于中医“眩晕”范畴,其实证主要是因为肝风内动,气血精髓不足、脑海空虚有直接关系,加之因为感受风寒湿邪,经络受阻,气血痹阻,精血不能上注到患者脑部进而引发眩晕。

风池、天柱、完骨、百会穴均位于人体头颈部位。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交会穴,一穴通多经,阳维脉维系诸阳经脉,胆气升则气机生发,气血得能够注于人体头部。刺激风池穴可以平肝熄风,疏调头部气机,清利头目,使眩晕症状逐渐消失[5]。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古人称颈椎首为“天柱骨”,上为天,天柱即擎天之柱,因此,天柱穴在颈椎部位为最重要的穴位,通过针刺天柱穴治疗颈椎病,治疗效果极佳。眩晕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督脉入络脑,百会穴属督脉,为督脉与诸阳经及足厥阴的交汇点,是治疗眩晕、头痛的常用穴位。针刺百会穴有助于督脉与各阳经的联系,实现脉道通利,所以,患者的眩晕症状也就自然消失。使用针刺颈夹脊穴是通过病变部位“以痛为腧”的治疗原理,可使针感直达病灶,使患者已经发生病变的脊椎、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结构,以及神经血管邻近组织产生良性反应,调整并改善脊椎的内部环境。

卢仕国等[6]研究证明,通过针刺可刺激患者局部的穴位感受器,反射性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进而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软组织粘连症状,纠正椎间关节紊乱等,从而达到恢复颈椎病患者颈椎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平衡的目的,该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椎动脉型颈椎病至眩晕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6.9%,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只有67.7%。两组患者之间总有效率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对于颈性眩晕患者,通过针刺风池、完骨、天柱、百会、颈夹脊穴,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沈雅婷,刘广霞,唐巍.针灸治疗颈性眩晕近5年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3,15(3):173.

[2] 陈璧,蔡丽华.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19(12):265.

[3] 叶虹.针刺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12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8(20):97-98.

[4] 杨雷刚,杨云刚,杨秀明.手法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按摩与导引,2012,16(4):162.

[5] Moher D,SchwIz KF,Altman DG.The CONSORT statement revised recomme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 of parallel-group randomized trials[J].Ann.Intern.Med,2014,8(10):547.

[6] 卢仕国.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0例疗效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15(4):106-107.

[7] 黄学勇,曹奕,谢宗亮.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4):45-47.

(收稿日期:2015-09-15)

上一篇:支撑喉镜下声门暴露困难的相关影像学测量参数... 下一篇: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技术对甲状腺占位的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