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芙镇绿道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7-10 12:44:39

板芙镇绿道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道建设已成为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主要趋势之一。本文以中山市板芙镇绿道规划为例,对绿道规划进行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绿道;板芙;城市绿道;社区绿道

一、城市绿道的概念和内涵

1.1城市绿道的概念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1.2城市绿道的分类

(1)城市河流型

这种绿道极为常见,在美国通常是作为城市衰败滨水区复兴开发项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起来的。

(2)游憩型

通常建立在各类有一定长度的特色游步道上,主要以自然走廊为主,但也包括河渠、废弃铁路沿线及景观通道等人工走廊。

(3)自然生态型

通常都是沿着河流、小溪及山脊线建立的廊道。这类走廊为野生动物的迁移和物种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风景名胜型

一般沿着道路、水路等路径而建,往往对各大风景名胜区起着相互联系的纽带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着通道方便地进入风景名胜地,或是为车游者提供一个便于下车进入风景名胜区的场所。

(5)综合型

通常是建立在诸如河谷、山脊类的自然地形中,很多时候是上述各类绿道和开敞空间的随机组合。它创造了一种有选择性的都市和地区的绿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综合性。

1.3城市绿道的功能

绿道从乡村深入到城市中心区,有机串联各类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兼具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同时又具有线性、连续性和可及性的特点。在省域的区域层面上,它在连接破碎的自然空间、重组自然生态系统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市域层面上,它可以结合道路、铁路、河流及市政设施等载体的建设来弥补城市集中绿地的不足;在小区场所层面上,它又为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了公共性的空间。

(1) 生态功能

绿道能发挥防洪固土、清洁水源和净化空气等作用,可以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充足空间,有助于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为都市地区提供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

(2)游憩功能

绿道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亲近自然的空间,可供居民安全、健康的开展慢跑、散步、骑车、垂钓、泛舟等户外运动场地;同时为人们出行提供清洁的通道。

(3)社会与文化功能

绿道可以将各类有代表性的文化遗迹、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区串联起来,使人们可以更便捷地感受历史的风采,彰显城市的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品位,同时还为市民提供交流的空间场所,促进人际交往及家庭和谐。

(4)经济功能。

绿道能够促进旅游观光、商贸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并为周边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同时,还能够提升土地使用价值,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

二、中山市板芙镇绿道规划建设实践

2.1板芙镇的概况

板芙镇位于中山市中心城区西南部,地处低纬度地区,全境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镇域太阳高度角度大,全年境内有两次太阳直射,太阳辐射能量丰富,终年气温较高;由于频临南海,夏季风带来大量水汽,成为降雨的主要来源,年降水量相当丰富。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干湿季节明显。主要的灾害天气有:台风、低温冷害、寒露风、暴雨。地形以平原为主,但东南部亦有较大面积的低山丘陵分布。因此,形成了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分明、灾害较频的气候特征。

2.2板芙镇绿道规划建设布局

2.2.1板芙镇的绿地景观系统规划概况

从构筑“大生态”的框架角度开发,板芙镇将以“一江两岸”为中心,构成“山-城-水-城-水”的大地景观格局,形成了包括河东片的大顶环山风景区、迳山风景区、金钟山郊野公园以及河西片区的西公江湿地园、岭南水乡风光园以及农业生态园等生态景观绿地。

2.2.2城市绿道系统规划建设

(1)规划目标

①搭建一个优质慢行交通体系,丰富市民出行方式,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理念。

②充分挖掘板芙镇地方特色与人文内涵,结合板芙镇“山-城-水-城-水”的空间格局搭建绿色网络,串联镇内优质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及重点发展区域,为市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态休闲需求。

③与宜居城市建设相结合,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④以绿道建设为契机,加强对自然生态资源及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及提供体验途径,进一步提升市民的资源保护意识。

(2)总体思路

绿道选线应充分考虑与城市整体空间布局特征相结合:一方面绿道选线应连接镇域主要的城镇建成区,以服务更多的人口,提高绿道的使用率,方便市民使用;另一方面绿道选线应以生态为基底,与城市山水格局紧密结合,强化板芙绿道网布局的自然生态特色。

(3)城市绿道

根据《中山市绿道网选线规划》,板芙镇城市绿道主要为城市绿道1号线和城市绿道8号线,分别依托西江边的堤围路、岐江河西岸的滨江西路选线,总长度约为25.6公里。

为确保板芙镇绿道网规划方案的整体合理性和可实施性,本次规划经过现场详尽踏勘,对城市绿道选线布局提出了局部修改。

规划增加滨江东路为城市绿道,以充分利用岐江河两岸优异的环境资源,同时,通过板芙大桥、板芙二桥、古神大桥对岐江河两岸绿道进行连接,调整后板芙镇城市绿道总长度约为33.1公里,比原选线增加7.5公里。

(4)社区绿道

根据《中山市绿道网选线规划》确定的全市各个镇区社区绿道的总体规模和选线布局。按照该规划,板芙镇社区绿道总长度约为35.96公里。

为使绿道深入社区,与城市绿道一起组成一个完善的绿道网络体系,以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休闲、游憩需求。经现场详细踏勘,综合考虑线路整体合理性和可实施性等方面,对社区绿道提出了局部修改,本次规划社区绿道主要依托芙中路、环镇北路、防汛路、河西路、广福路等进行社区绿道的选线,总长度约为35.96公里。

(5)城市绿道交界面

绿道交界面是指绿道跨行政区域的衔接面。绿道交界面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统筹规划,协调各区、镇绿道的走向和建设标准,将各区、镇孤立的绿道通过灵活的接驳方式有机贯通,形成一体化的绿道网络。

板芙镇西江堤围路城市绿道和滨江西路城市绿道的北侧与大涌镇各有一处交界面,西江堤围路城市绿道的南侧与神湾镇也有一处交界面,滨江东路北侧与南区也存在一处交界面。

对于以上交界面,板芙镇需在工程设计、施工建设等过程中,分别与大涌镇政府、南区政府和神湾镇政府进行沟通协调,达成衔接共识。

3、结 语

关于城市绿道的规划设计,人们应遵循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原则,以科学的方法和基于对现状及功能的科学分析进行规划设计,应借鉴国外的做法和总结本土实践的基础上,制定绿道规划建设和保护的技术规范,着重在绿道的设计、安全和配套设施方面应多加研究。

上一篇:一卡通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下一篇: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节约型景观设计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