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中深基坑开挖常见事故及对策

时间:2022-07-10 05:46:44

市政工程中深基坑开挖常见事故及对策

【摘 要】在市政工程中,深基坑工程对其周围构筑物、建筑物和地下管线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在施工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事故,因此,必须事先做好准备,才能确保万无一失。本文就对市政工程中基坑开挖常见事故和对策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市政工程;基坑开挖;事故;原因;对策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市政工程(道路、桥梁、地铁等)大量涌现,地下空间也随之被不断的开发利用,大量深基坑支护与施工的问题产生了,成为当前基础工程的热点和难点。深基坑工程施工常出现的事故有:边坡失稳;基底隆起;基坑渗流破坏;基坑突涌;周围地面及邻近建筑物沉陷、倾斜、开裂等问题。如不及时采取应争措施,将导致周围地面沉陷破坏,邻近建筑物的倒塌,地下设施的断裂破坏等,不仅影响工期,而且造成很大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身安全,影响周围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因此,深基坑施工中,要特别重视监测周围建筑物、地下设施的安全,预先做好防患准备;当事故出现后,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加以阻止或补救。

1、常见事故原因分析

1.1 勘察设计的失误

勘察不准确,设计参数取值安全储备不够,计算错误,或忽视基坑的稳定性等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认真做好方案的选择、设计与评审工作。

1.2 水处理不当

水是透发深基坑工程事故出现的另一个高频率因素,特别是高地下水位的砂质土地基更为敏感,由于止水、截水、降水、排水不当或失效而造成的工程事故,不仅量大而且影响范围广,有的大工程基坑因降水不当,引起周围百米外地面和建筑物、管网等沉陷、变形、断裂,甚至危及邻近房屋基础的安全。

另外,基坑顶周围地面排水不当,或遇台风、暴雨、洪水冲刷等因素,也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对水慎重处理。

1.3 施工因素

当施工组织设计欠妥,开挖顺序不当,开挖速度太快;先打桩后即开挖土方;开挖分层过大;土方超挖;施工机械行走震动过大;基坑周围地面堆载土方、机械、材料等超过设计荷载;基坑开挖到设计标高后,未及时封底处理,暴露时间过长;在已完成的基坑内施工人工挖孔桩、冲钻孔灌注桩等工程桩,形成临空面,降低了被动土区的反压力;施工质量低劣或方法不当,造成锚固结构等失稳;相邻基坑施工对本基坑结构的影响等因素,都会引起事故的发生。这些因素存在施工方法的错误,质量问题,管理问题,是很常见的原因。

1.4 其他方面

如盲目降低造价,造成锚固结构简易,安全系数小,施工质量低劣;工程监测布点不合理、太少,及监测系统失灵等也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2、事故预防与对策

2.1 跟踪事故苗头

预防和阻止基坑工程事故的发生,首先抓事故苗头的出现。根据基坑工程的重要性,设置不同等级的事故苗头预报装置与监测系统。对特别重要的工程要多埋设有孔隙水压力探头、土压力盒、钢筋应力计、测斜仪及经纬仪、水平仪等监测系统。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现场巡视肉眼观察。

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周围土体产生位移,需预先计算基坑外土体在基坑开挖后所形成的位移,确定事故苗头泊监控指标。除了必要的理论计算和仪器监测外,在施工全过程中,应经常进行现场巡视观察。观察基坑开挖后的位侈、地表与坡顶有无出现裂缝、临近地面或建筑物有无沉陷、坑底有否回弹隆起、坑壁坑底有无渗漏、涌流、流砂等,以便及时发现事故苗头。

2.2 事故苗头预防与应急措施

杜绝事故关键在于做好预防,一旦出现事故苗头,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阻止事故的发展扩大。根据事故苗头出现的原因,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

(1)锚杆结构失稳发生较大向内凸变形

原因分析:首先在坡顶或桩后卸载,坑内停止一切作业,在坑内增设锚杆,其它应急措施根据出现事故苗头的原因,因地制宜地选用。

防治措施:除了勘察设计上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还应该在一工前准备适量的内撑杆件(如钢管、槽钢、工字钢等)、砂石袋作为备用,一旦出现事故苗头,即可及时处置。

(2)边坡失稳

原因分析:基坑开挖后,如边坡土体中的剪应力大于土的抗剪强度,边坡就会滑动失稳。所以当出现边坡失稳苗头时,分析研究引起土体抗剪强度降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应急措施。一般在可能的条件下,首先尽快降低坑外地下水位,进行坡顶卸载,加强未滑坡区段的监测和保护,严防事故的继续扩大;其次在坡脚堆筑砂石袋,或在未滑部位打钢板桩、钢管、木桩等以挡土,并尽快灌筑封底混凝土。

防治措施:其预防首先是边坡设计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严格按规定坡度放坡,做好降水、排水和边坡保护设计与施工;其次在坑内和坡顶做好排水沟、集水井,将渗透水、地面水、雨水排出场外,防止浸泡基坑和边坡;接近边坡处的土方开挖速度要放慢,严禁坡脚掏土和超挖;严格控制地面荷载,严禁在坡项堆土、堆材料设备等。

(3)基底隆起

原因分析:基坑土方开挖后,土体中的压力减小了,土的弹性效应和坑外向坑内方向挤压,会使基坑底产生一定的回弹变形(隆起),隆起的大小与地质条件、开挖深度、基底面积大小、基坑有否积水、底部有无较大小压力的滞水层,基坑暴露的时间、开挖顺序、开挖速度及所选用的施工机具等因素有关。对于小基坑,开挖深度浅的,隆起和再压缩变形都比较小,可忽略不计。对于深基坑,或大面积开挖,特别是大型深基坑的粘性土、膨胀土遇水易膨胀造成底板上凸、开裂,甚至箱形基础、工程桩上拔、断裂等变形。为此施工时要考虑采取防止基坑土回弹变形过大的措施。可采取分段开挖,分段施工垫层,土方挖到设计标高时,减少暴露时间,最好随即浇灌混凝土垫层,加快基础底板的施工进度;做好排水,防止坑内浸水。

在基坑设计时,可增设桩基及插入深度等,预防基坑隆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换重法进行施工与安装,以控制标高。

防治措施:当发现由于基坑隆起过大,将危及结构安全时,一方面在基坑外卸载;另一方面在坑底加压重,堆砂石袋或其它压重材料,或用快凝压力注浆或高压旋喷对基底土体进行加固等;当条件允许时,可在坑内、坑外周围进行深层降水减压,以减小底板的上浮力。

(4)渗流破坏

渗流破坏现象在地下动水压力作用下引起的,由于破坏现象不同,分为流砂和管涌两种。

a.流土

当出现流水现象时,根据不同条件,采取以下措施,抑制浪土的产生和扩大:①流土不严惩时,放慢开挖速度,使地下水平稳降落,水力坡度逐渐减小,直到接近或小于临界水力坡度。当出现较严重流砂时,立即停止挖土,同时有针对性地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处理。②因围护桩间距过大产生流砂、流土,而引起地面下沉,应立即停止开挖;采取被桩;或在桩间加挡土板等堵封。③分别采用各类井点降水,降低基坑内外地下水位。④条件允许时,适当积累基坑内水,保留一定水深,减小坑内外水头差,以达到减小地下水水力坡度。⑤在基坑四周设置止水帷幕或支挡结构,使地下水的渗透路径增长,从而达到减小水力坡度。⑥采用冻结法,使基坑周围一定范围内土体冻结,封冻地下水流动。⑦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尽量安排在枯水期施工,使最高水位不高于坑底的0.5m。⑧当基底为砂层,土压力和水压力都较大,地下水丰富,混凝土难于固结,采用化学灌浆快速凝固,进行抢险。

b.管涌

原因分析:在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下,土层某些较细小颗粒被渗透水流带走,使渗流出口处形成空洞,空洞又使渗流途径缩短,水力坡度增大,渗流集中,逐渐形成水流集中管道口,渗流及其携带的泥沙从已形成的管道涌出,称之为管涌。管涌使土层变松,孔隙增大,强度降低,导致坑壁失稳。

防治措施:防治管涌常采用降低水力坡度和在管涌出处增设反滤层。具体应急措施基本与流土相同。

(5)坑底突涌

原因分析:由于基坑开挖减小承压含水层上覆不透水层的厚度,致使承压水顶裂或冲毁基坑底板,进行基坑,产生突涌现象。突涌不仅给基坑施工带来困难,且降低成了革基的强度,危及围护的安全。

防治措施:当出现突涌时,采取降压井降低承压水头,其余应急措施与流砂处理方法基本相同,首先停止坑内抽水,在采取降低承压水头措施的同时,采取快凝压力注浆或灌筑快凝混凝土等堵住涌口。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前应检查地下承压含水层标高,然后采取降压井降低承压水头,同时止水帷幕墙要进入不透水层,以防止管涌、突涌的出现。

(6)周围地面沉降

原因分析:深基坑施工,因基坑外降水过大过快,或坑内流砂、管涌、围护结构倾斜变形引起周围地面沉降,危害性很大,可造成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防、结构裂缝、甚至倒塌,地下管网断裂、道路沉陷破坏等。

当出现周围地面沉降时,根据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首先停止坑外降水,采取回灌措施或在围护结构施以压力注浆或深层搅拌桩、钢板桩进行隔水。有流土、管涌根据上述方法采取抢救。如围护结构、支撑变形,进行加固。

防治措施:合理设计围护结构,地下水位高的地区根据土质情况设置止水帷幕墙,对围护结构周围进行止水处理,坑外设置若干回灌井、观察井,或在周围建筑物与围护结构间设隔水墙,防止因降水而影响原有建筑物稳定。同时建立监测系统,在施工全过程进行对周围地面、建筑物等变形监测,发现苗头,立即进行回灌和其它相应措施。

(7)其他

在深基坑工程施工中除了上述6个问题外,还可能出现其他问题,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a.施工偷工减料或造价太低,造成深基坑施工质量低劣,引发基坑工程事故。出现此类问题时,首先视情况停止挖土和降水,再根据基坑深度、土质和地下水位等条件进行补桩、注浆或其他措施,支撑质量低劣,要增加支撑或加固支撑。同时严格执行施工质量监督制度,由有施工资质的单位来承担施工任务。

b.设计安全储备不足,桩入土深度不够,是导致结构倾斜或踢脚失稳的原因。当出现苗头时,首先停止基坑开挖,对已开挖而未发生踢脚失稳段,在坑底围护桩墙前堆砂石土袋或土料反压。同时在桩顶适当卸载,再根据失稳原因进行被动区土体加固,也可在围护结构墙内侧补打短桩等。

c.侵入相邻场地和建筑物下部,影响施工基础安全的锚杆,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采取人工切断、机械抓斗铲除、拆卸锚杆等方法处理。

d.相邻基坑施工互相影响,因施工振动或挤土效应引起的结构倾斜、上浮、断裂等破损,首先应停止施工或限制施工振动,或改变施工顺序、工艺。对已破坏的结构、工程桩采取有效处理和加固措施。

e.在较高水位场地,错误地采用喷锚、土钉墙等护坡,由于基坑开挖使已加固的土体边坡滑坡损坏。应立即停止开挖,进行坑外降水或重新设计和施工其它形式的围护结构,方可进行土方开挖施工。

f.基坑土方超挖,引起围护结构损坏,应暂停止施工,回填砂石方或在桩前堆载,保护围护结构稳定。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3、结束语

总之,深基坑开挖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事故会给周围环境带来各种不好的影响,比如:引起边坡变形或失稳、地面沉降、房屋开裂、倒塌等,因此,必须认真总结以往经验,深入实际多加分析调查,进行多方案对比择优选用,并对基坑施工时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做好事先准备,从而保护好周围环境。

参考文献

[1]杜金龙,杨敏.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地埋管线影响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S1)

[2]苗欣然.有关深基坑挖土的安全措施[J].科技信息.2012(05)

[3]赵静毅.深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变形与技术控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2011

上一篇:民用建筑的防潮层如何施工 下一篇:关于学校建筑抗震加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