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粮食市场“三问”

时间:2022-07-10 05:45:57

国内粮食市场“三问”

粮食供求是否进入新的周期?

分析具体粮食品种的市场变化,隐约感觉国内粮食供求形势出现新状况。一是:过去几年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用力方向,更多的时候是稳定粮食价格,尽管国家也在提高政策性粮食收购价格,但在防止粮价过快上涨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现在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用力方向,似乎又更多地向托升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方面转变,解决粮食价格下行问题;二是原来明显偏紧的粳稻不紧了,籼稻也不紧了;玉米不紧了,小麦库存还很大;对外依存度非常高的油脂油料市场,也在波动之后趋于稳定;三是过去几年增长最快的玉米消费,在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之后,消费增速放缓,玉米深加工企业面临经营困难问题;四是食用油消费增长似乎也明显放缓,有机构面对当前十分疲软的国内市场,甚至预测明年全国食用油消费量可能不会增长。

虽然当前国内粮食价格的整体水平还在提高,但是如果考虑到货币因素,考虑货币因素导致的粮食名义价格变化,对当前国内粮食市场周期性变化带来的价格下行压力会有深入的感受,尽管当前的价格下行压力表现得很“隐蔽”。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九年获得丰收。观察国内粮食人增占有量指标,2011年已经达到了852斤,创下了历史纪录。估计今年水平还会提高。根据以往经验,当国内粮食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780斤时,国内市场常常会出现卖粮难问题。随着国内粮食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粮食流通能力的提高,粮食收购主体的增加,去年不仅没有出现大范围的粮食卖难问题,而且除了国家在粳稻市场采取了调控措施外,其它粮油品种还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供给偏紧或是库存减少情况。这些年来似乎粮食生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没有了,由此带来的粮食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也消失了。

事实上粮食生产受天气条件影响还是存在年度间的变化,只是在积极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作用下,天气因素给年度间的粮食产量造成的影响小于政策因素技术因素给粮食产量带来的影响。很早之前的研究就发现,以往看似天气因素导致的产量变化,实际上是通政策因素发挥作用。良好的天气条件,促成了粮食大丰收,卖粮现象出现,国家采取托市措施,国家粮食库存增加,财政负担增大,于是调整生产扶持政策,减弱对粮食生产的支持,政策的调整往往和天气变差相遇,更导致了粮食产量降低,当市场需求矛盾开始突出,国家又加强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良好的天气往往又和政策支持措施相遇,于是粮食产量又一次增长。最近十年,中国的农业政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减少和取消农业税赋开始,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一直不断增加,而且没有因粮食大丰收而有所改变。支持力度不减并不断增加的农业扶持政策,决定性地改变了以往不断有所表现的粮食周期性变化。当然年度间天气条件会有不同,但政策性叠加作用不再,波动的表现幅度明显减弱。可能需要承认,中央政府积极促进粮食生产的坚决态度,以及对增加粮食产量采取的鼓励措施,会使得各方面对粮食生产更加重视,并有增产的倾向。对于这种现象给市场真实供给带来的影响,也需要高度警觉,对国内粮食生产形势,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如果以上分析成立,承认过去九年粮食连续丰产,是政策作用与天气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那我们就应该坚定信心,继续争取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有分析说,连续增产的时间越长,减产的可能性越大;增产的数量越多,增产的空间越小。这种分析具有前瞻性,只是对于我们认识当前的市场形势帮助不大。我们并不是不承认农业生产还得“靠天吃饭”,大的自然灾害会给粮食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只是强调经过努力,通过加大农业投入,提高粮食价格,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调动各级政府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技术,粮食产量还能提高。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都在反映,农民对当前的粮价并不满意,售粮积极性不高。理由很简单,种粮成本提高,支出增加,而粮价上涨不多,甚至没有上涨,按现在的价格出售粮食,收入降低了。价格是刺激粮食生产最为有效的工具,在货币因素已经对粮食名义价格形成支撑的情况下,需要认清形势,努力提高粮食价格水平。

面对新的市场情况,在周期性变化到来之时,必须继续坚持支农惠农政策,努力稳定并增加粮食产量。理由很简单,一是国内粮食需求仍在不断增长,人口继续增加和人均消费水平提高,共同推动着中国粮食消费的增长。中国目前处于粮食消费的快速增长期,往往有惊人的表现,比如目前仍然保持较快速度的大豆消费,就超出了几乎所有人的预测。二是中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城乡居民作为不同的粮食消费主体,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村居民是粮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城镇居民是单纯的消费者,两者的粮食消费数量不同,消费的粮食结构不同,家庭中存放的粮食水平也不同。总的趋势是中国居民家庭存粮数量在下降,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国家粮食仓库存粮较多,而放松供给不足的警惕性。三是随着国内粮食市场的开放,随着国内对进口粮食需求数量的增加,更大范围的生产波动,往往形成剧烈的价格起伏,从而破坏国内市场的稳定。当然从数量上讲,市场范围的扩大,有利于需求的满足,但是从价格上来讲,对于一个相对平衡的国内市场而言,进口商品价格过度波动,会形成对国内市场的较大冲击。在国际市场,当农产品成为投资的一个类型之后,农产品的金融化,导致了农产品价格不仅受产量波动的影响,而且受整个经济形势的影响;不仅反映供求的变化,而且反映资金的动向。2008年和2012年国际粮油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就表明大量资金进入粮食市场,放大了供求变化,炒高了粮油价格,加剧了粮食矛盾。面对来自外部的不利影响因素,我们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随着我国粮食市场放开,我们需要从全球的视野来认识粮食周期性变化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给不同地区的影响生产带来了不同的影响。最近几年极端天气频发,影响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产量稳定,进而粮食出口能力降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对未来可能会出现何种严峻的情况,我们现在不得而知,只是展望最近一年,全球粮食形势确定不容乐观。2012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又创纪录,超过5800万吨,玉米进口量可能达到530万吨,小麦进口会有400万吨之多,大米进口量也将达到220万吨。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粮食外部环境变差,对于实现国内粮食市场稳定将是考验。随着国内消费能力提高,我们要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从单纯地排斥外部市场,到主动地利用外部市场,加强能够满足需要的流通主体建设,加强流通设施建设,构建复杂情况出现时的应急保障能力。

总的感觉是,国内粮食周期性变化确实发生,虽然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周期性表现并不明显。受到经济增长放缓影响,粮食消费略显疲软。今年三季度GDP增速降到7.4%,连续第七个季度减速,分析普遍认为已降至谷底,预计明年经济增速将回升,也预计粮食市场会有相应变化,虽然不会像2009年时那样强烈。由于粮食消费显现多样性,粮食市场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因为粮食金融化程度的提高,粮食价格变化与商品供求变化联系越来越不紧密,粮油周期性变化的表现减弱。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通过增加货币的流动性来推动经济增长,特别是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向全释放大量流动性,粮油商品价格在大幅度波动中呈现不断攀升之势。美元贬值趋势不改,粮油进口国不得不接受不断上涨的进口粮油价格,承受输入性通胀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

中国共产党第18次代表大会提出,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收入翻番,国内人均粮食消费量会增长,随着社会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粮食的消费方式会改变,粮食的流通主体会发展,粮食的市场规模会扩大,粮食市场化程度需提高。我们要为国内粮食消费可能出现的较快增长作好准备!

国内小麦价格为什么大涨?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小麦价格大幅度上涨,使得面粉加工企业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一方面,不断提高收购价格,以购进所需的小麦原料;另一方面,面对市场激烈竞争,又难以提高面粉出厂价格。小麦价格为什么上涨得如此之大?如此之快?有分析认为是今年小麦产量出了问题,部冬麦产区受灾,不仅小麦品质下降,而且产量减少;有分析认为是托市收购入库了2300多万吨小麦,市场供应量减少,价格自然上涨;有分析认为,目前销售的最低收购价小麦,品质难以满足面粉加工企业需要,小麦出库数量不足;还有分析认为,很多小麦进入饲料养殖领域,相应增加了小麦市场消费量,尽管现在替代消费明显减少,但影响已经形成。

这些分析都有道理。实际上国内小麦价格水平整体上行趋势早已确定,前面提及的各种影响因素,只是促进了价格的上行。为什么这么说呢?

还是从玉米说起。从前年开始国内小麦价格低于玉米价格,或者说玉米价格开始高于小麦价格。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难道中国人的“食物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馒头比窝头好吃了?当然不是。而是科技不断发展,产业不断扩大,使得玉米深加工能够生产出多样性产品,满足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表现出的多样化消费需要。以玉米为原料的多样性消费需求出现,在玉米传统消费增长的同时,非传统的玉米消费快速增长,改变了国内玉米供求格局。这些年来国内玉米产量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强劲需求的拉动下,玉米价格还是大幅度提高。

观察小麦和玉米价格变化可以发现,国内小麦供给充足情况明显大于玉米。在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很大时,国家有条件采取更为有效的手段,抑制小麦价格上涨,进而促进整个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而玉米供给远没有小麦充足,价格受到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程度也差于小麦。供给情况的不同,需求情况的不一样,政策干预的程度也有差别,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内玉米价格超过了小麦价格。小麦饲料消费量增加,相应减少了玉米的消费。这种变化反映了国内粮食消费发展趋势。大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受多种因素影响,小麦价格相对其它粮食品种偏低了。在小麦替代玉米消费数量大增的2012年,小麦市场发生了明显变化,饲料消费量大增,当年算账小麦市场已经不再是供给有余。于是在物价上涨压力减小之时,小麦价格补涨要求比较强烈地表现出来。道路是曲的,上涨也不是直线式的,今年小麦价格就走出了“先跌后涨”的曲线。6月份时国内市场出现了“小麦价格悬崖”,新产小麦上市,小麦价格呈现自由落体式的下跌过程。是集中上市带给的供给压力导致的价格下跌?不是。是国内小麦需求突然减弱?不是。是深层次的原因,导致了“小麦价格悬崖”现象的出现。当小麦市场价格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启动最低收购价水平,各地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活动展开,市场恢复正常,价格立即回升。在整个收购季节,国家共收购了2300多万吨的政策性小麦。为什么由于饲料消费的增加,年度内国内小麦市场已经没有了供给压力,最低收购价收购还会启动?还要由国家负责从市场中拿走一部分粮食,以托升市场价格,解决农民小麦出售问题。仔细分析,原因复杂,涉及的流通体制与市场发育。实事求是地讲,经过多年来的积极推进,我国粮食流通的市场化程度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是就总体状况而言,在基本的市场环节一一收购市场,改革还需要继续深化。为什么呢?因为新粮上市之时所有的生产者立即成为“空头”,而所有的加工企业与贸易企业都成为了“多头”,这种以身份决定态度的现象存在,说明我们的粮食收购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发育,我们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生产者生产出产品当然要卖,但出售时间的选择,表现出他们对市场的态度,对行情的看法;同样,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当然要买,但以什么价格买,也表现出了他们对市场的态度,对行情的看法。为了实现长久的经营,经营者需要通过多种手段规避市场风险,以获得合理的收益。而国内粮食市场发育程度不高,收购市场还基本停留在多少年前的状态,说明粮食经营企业现在收购粮食,就是在赌行情,虽然也做市场分析,也预测市场未来变化,但本质上还是“赌”,押对了有些收益,押错了亏大钱。而行情很难把握,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结果这样的状况常常出现:要赚,这一年大家都赚;要亏,这一年大家都亏。全行业亏损的现象说明,现有的流通模式有问题,扩大的流通规模与分散的生产经营不相适应,市场交易体系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去年经营小麦赚钱的不多,很多企业经营亏损,粮食经营企业再无力量入市,银行也不继续放贷,面粉加工企业收购小麦的积极性也不高,于是今年新产小麦上市后供给压力明显放大。只有等着国家出手干预,企业入市才有把握。于是价格下跌,于是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启动,于是银行开始放贷了,于是企业开始收购了,于是价格开始回升了,于是小麦大量入库。

本来就不宽松的小麦市场,现在又有相当数量的小麦被国家收购,市场立即有了新的表现,这就是小麦价格的快速上行。出现这种状况,似乎谁也没有预料到。在新产小麦上市之前,最明确的预测是,国家托市收购活动会在河南的部分地区启动,因为当时的国内小麦市场价格很高。后来的结果市场预期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流通现状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这些年来,小麦经营企业和加工企业,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经历了不同的市场情况,今年集体选择了等待政策性收购的启动,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的粮食收购市场,在现阶段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都需要国家政策的干预与国家收购的介入。没有国家收购活动,主要的粮食品种市场将面临极大的不稳定,经营者将面临可能无承担的市场风险。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我国粮食市场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国家对市场的干预过多,从而破坏了市场正常运行,打击了经营者的积极性。而实际的情况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粮食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如果没有了国家的干预与保护,由生产者和经营者承担全部的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那将会产生灾难性后果。我们的工作是积极构建充分体现我国基本国情的粮食收储体系,对于保护粮食生产与流通,具有积极的意义。话题扯远了,回到对小麦市场的分析上来。从一个已经不存在供给压力的市场,再拿走20%的有效供给,同时继续提高来年收购价格,价格当然要上涨。从数量上分析,今年国家收购的最低收购价小麦需要全部返回到市场中来,才有条件实现年度内国内小麦市场供求平衡。当然将以前年份收购的小麦投放市场,替换今年收购的小麦,从数量上对冲,没有问题。只是不同年份小麦库存在品质差异,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等替换”,由此可能会产生小麦价格阶段性波动。根据目前的市场观察,现在这种波动已经非常明显。

总之,由于国内小麦库存十分充足,国家有条件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内小麦价格会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与社会可接受的程度之内。今年以来不断有分析强调,小麦饲料消费量的大量增加,使得国内小麦库存水平大幅度降低,甚至已经危及国内口粮供给安全。现在看这种观点有些杞人忧天,虽然小麦饲用消费量大增,也确实有数千万吨的小麦被用于饲料消费,但国内小麦供求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当前国内玉米供求是紧是松?

为什么分析国内粮油市场情况先从玉米市场说起?因为从去年秋粮收获以来的国内粮油市场情况看,玉米供求在全国粮食市场稳定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看一看今年以来的小麦和玉米进品情况,大体就可以认同这一观点。1至10月我国玉米进口量达到455万吨,是去年同期进口量的4.85倍;小麦进口量达到356.5万吨,是去年同期进口量的3.48倍。根据监测,进口小麦大量进入了饲料消费领域,虽然以往我国小麦年进口量有的年份也超过了1000万吨,但如今年这样大量进口饲料小麦,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我们大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一全国玉米市场供给有些紧了,并在替代作用下进而影响了小麦市场。在全国粳稻有余、籼稻价格趋稳的情况下,玉米市场显得十分重要。

在去年秋粮上市一段时间后,在饲料需求更多地集中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大幅度上涨之后,一些人开始改变了秋粮收获之初对全国玉米供求关系的看法,由于结构性矛盾引发的供求平衡变化,对全国玉米产量有了新的预测意见,甚至得出了国内玉米供求已经出现缺口甚至较大缺口的结论。有的经营者以此预测意见出发,制定了较为激进的经营策略。

中国的玉米市场正处在重大的转变过程之中,尽管国内玉米产量不断提高,但是国内传统和非传统的玉米消费增长得更快,国内玉米供求关系出现了新变化——有总过剩向总量不足方向转变,即由玉米出口国向玉米进口国转变。但是,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监测与分析,到目前为止,中国仍然可以实现国内玉米的供求平衡,或者说到目前为止,虽然中国已经连续三年成为五米的净进口国,但尚未形成对进口玉米的依赖。

以来的市场状况,证明了我们的分析大体符合真实的供求情况。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全年的价格走势图中便可看出,上半年玉米价格在回升到一定水平,小麦替代大量发生之后,玉米价格便止步不前了。下半年价格虽然又有上行,但大体可以认定是受国大旱玉米产量大幅度下降预期的推动。随着今年秋季玉米上市,市场价格开始回落,陈玉米库存压力显现。当前的情况与去年完全不同。2011年9月时有业内高手跟我讲,国内玉米供求出现硬缺口了,国内市场出现了实实在在的“供不应求”,需要采取有力的调控措施。目前的情况是,陈粮库存压力存在,仍然没有销售完毕,新产玉米价格下行压力出现。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去年国内玉米市场供求感觉偏紧,更多地是由于地区间流通格局变化导致的结构性矛盾所至。从总量角度分析,在小麦大量用于饲料消费之后,玉米供求在总量上保持了平衡,到年底算账甚至还有盈余。如果同意以上分析意见,做出今年玉米供求形势的判断,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2012/13年度国内玉米期初库存比上年增加是公认的事实,换句话说就是今年期初库存水平高于去年,从而增加了全年国内总供给量。

今年玉米又获大丰收。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今年全国玉米产量将超过2亿吨。玉米丰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播种面积扩大,在东北玉米主产区走一走就会,受种植效益推动,更多的耕地用于了玉米的种植。现在各方面对于今年玉米又获丰收,没有太大的异议,只是在具体的增产数量上的不同的看法。美国农业部的预测中国玉米产量将达到2亿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2.08亿吨。吉林有关部门的预测,该省玉米产量将达到2930万吨,这一数据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吉林省2011年玉米产量数据,增加了590万吨。吉林今年玉米生长期间,即生了较为严重的虫害,又受到了布拉万台风的袭击,获得丰收实属不易。黑龙江的天气情况好于吉林,有消息称全省玉米种植面积达到9558万亩,较上年增加702万亩。算了一下,仅播种面积增加一项,按2011年的单产水平,就可增产玉米273万吨。加上单产水平提高,省内预计黑龙江玉米产量的增加幅度会与吉林相当。仅这两个省就可增产玉米1000万吨。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全国其它地区玉米也大都获得丰收。以国家统计公布的产量计算,2012年全国玉米增产1500多万吨,再加上库存增加量和进口玉米,预计今年的玉米新增供给量,会远远超过玉米年度新增消费增长数量。在玉米产量确定之后,小麦替代成为决定玉米市场趋势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前些天参加一次有境外高手参加的市场讨论,这位高手提出,如果国内小麦替代消费减少1500万吨,年度内国内玉米市场供求还能不能实现平衡。一段时间以来,小麦价格持续上涨,而玉米价格回落,改变了小麦和玉米的比价关系,小麦替代玉米的饲料消费量大幅度减少。因此判断今年国内玉米供求平衡状况,小麦替代消费量的变化成为关键性因素。上一个年度小麦替代消费增加,改善了国内玉米供求;这一个年度小麦替代消费减少,会导致国内玉米供求失衡吗?为得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先来讨论一下玉米消费的变化。影响玉米平衡需求的有传统消费与非传统消费两大因素。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放缓,今年三季度GDP增速放慢到7.4%。金融危机以来的情况表明,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与改革,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没有确切的数据,表现玉米消费的增长与国内经济的增长的数量关系,但玉米深加工加工利润低迷甚至亏损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事实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国内玉米深加工业消耗玉米的增量已经大不如前。现在已经有分析认为这个年度国内玉米深加消费可能不会增长。饲料养殖业的情况比深加企业的情况要好,特别是规模化养殖扩大,增加了玉米及蛋白粕的消费数量,工业化养殖与散养相比,需要消费更多的饲料。但是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以及食品安全的影响,都在影响着肉类的消费,进而影响着玉米消费数量。

需求有变化,供给实际上也可能再有变化。假如现有的库存小麦,由于品质不能达到制粉企业的要求,以较低的价格供应市场,便增加了国内饲料小麦供给,这就会相应减少玉米消费。玉米的平衡账是不是可以这样算?去年玉米市场略有节余,今年产量比上年又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即使小麦替代消费大幅度减少,在消费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全国玉米市场供求大体也能实现平衡。

当然总量平衡并不意味着市场没有新的情况发生,市场会平静如水。今年新产玉米上市后,恢复了以往的流通状态,华北黄淮地区玉米先行供应市场,集中于东北地区的需求明显较去年弱。虽然这些年来玉米深加工能力扩大,拉高了东北地区玉米价格水平,但地区差价是东北地区玉米顺利流出东北地区的前提条件。去年因为华北黄淮地区降雨偏多,玉米品质较差,饲料需求更多地集中于东北地区,导致东北地区玉米价格高于华北黄淮地区。今年情况恢复正常,东北地区的价格变化,正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供给压力。

为保护东北地区玉米种植者利益,国家已经出台了玉料临时收储政策,提高了玉米临时收储的价格。但到目前为,东北地区玉米市场价格仍然高于临时收储价格。根据我们的监测,目前东北地区的玉米价格,不仅获得了收储政策的支撑,也得了来自需求的支撑。一段时间以来玉米与小麦差价的变化,也在整体上托升了玉米价格水平。未来的价格变化,可能受临时存储政策执行程度的影响会很大,如果收购有力,更多的玉米进入了国家仓库,会明显改变市场阶段性的供求关系,为玉米价格的稳定与上涨提供积极的支持。

另外一个需要关系关注的情况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外部粮食环境比较差。目前美国农业部预测的2012年美国玉米产量,较早先的预测大减了1亿吨,相当于少生产了一半的中国玉米。全球玉米供给紧张,而且小麦供给的形势也出现新情况,更加重了玉米市场的不平衡状况。中国进口的玉米几乎都是来自美国,有人认为美国玉米的供给已经非常紧张,如果中国再从美国进口玉米,很少的数量就可能将玉米价格推向更高水平。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7月份以来进口玉米完税后价格就明显高于国产玉米价格。利用国际市场补充国内供应出现困难,不利于国内市场的价格稳定,只是今年玉米增产幅度可能很大,国内也不需要进口高价玉米。今年美国玉米产量大减,明年如果情况变好,外部环境又将转化为有利于国内市场稳定的积极因素。

总结一下:目前国内玉米市场还没有形成对进口玉米的依赖,当前利用国内资源就可以满足国内玉米市场需求。

上一篇:基于教育博客的教师互动策略模型研究 下一篇:国际舆论 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