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服务贸易研究进展综述

时间:2022-07-10 05:08:29

生产者服务贸易研究进展综述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分工形式呈现出新的特点。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可分割为多个连续的生产工序,不同的工序阶段跨越国界,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当产品的生产跨越国界,生产者服务作为一种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中间品投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即产生了生产者服务贸易。本文从生产服务贸易概念的界定、理论解释以及与贸易效应等方面对当前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服务贸易 生产者服务 全球价值链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发展。1980-2012年,全球服务贸易从7674亿美元扩大到4.3万亿美元,增长了5.6倍。如此快速的增长趋势使得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伴随着服务贸易总量的不断增加,服务贸易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型的国际分工背景下,生产者服务业逐渐从普通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并为制造业提品和服务,成为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黏合剂,因此,生产者服务贸易也成为了当今服务贸易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生产者服务贸易问题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别从概念的界定、理论解释以及贸易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和评价。

生产者服务贸易的概念界定

生产者服务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Greenfield(1966)在《劳动力与生产者服务增长》一书中基于服务对象是否面向最终消费者而提出的,经由Browning和Sin-gelmann的发展得到深化。Greenfield(1966)提出生产者服务主要是指服务提供者向生产者提供的服务。Browning 和 Singelmann(1975)将服务业进行了一个分类,即服务业可分成生产者服务、社会服务、信息服务和个人服务;其中生产者服务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包括金融保险服务、房地产服务、建筑服务等。Uleff(1996)把生产者服务视为生产制造业所需要的中间投入,与传统的服务业有一定区别。Lundquist(2008)则指出生产者服务业包括信息技术服务、租赁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和流通批发服务等方面。

综其所述,生产者服务的概念主要是基于服务业的功能来阐述的,其内涵是:“生产者服务不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而是可以直接生产其它服务的中间投入”。而事实上,生产者服务一直存在于农业和工业生产中,而且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不断发展,生产者服务作为连接各个生产环节的“黏合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生产者服务贸易是指以生产者服务为交易对象的国际贸易,是生产者服务业出口与进口的总称,其内容涉及会计、广告、建筑、咨询、教育、保险、信息、银行、法律、租赁、专利、软件、电脑、旅游、运输等诸多方面。 至于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分类问题,学术界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其包含的服务种类的界定也比较模糊。学者们因研究的目的不同,对生产者服务贸易种类的划分也大不相同。如孙燕、汪素芹(2008)认为生产者服务贸易主要包括运输、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通讯、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广告宣传、咨询;有些学者认为运输的消费性更强,并未将其列入生产者服务贸易范围内(王荣艳、齐俊妍(2009))。本文根据《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关于服务贸易的分类,为体现现代生产贸易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将生产者服务贸易分为通讯(Communications services)、建筑(Construction services)、保险(Insurance services)、金融(Financial services)、计算机和信息技术(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Royalties and license fee)、其它商业服务Other business services)七大类。

生产者服务贸易的理论研究

目前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建立在货物贸易基础之上的,而对于服务贸易和生产者服务贸易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现有的生产者服务贸易的理论研究多数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延伸和拓展,至今尚未形成自身独立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适用性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以比较优势原理为核心,主要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论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为代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国家间的绝对和相对价格差别、资源禀赋的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主要原因,对商品贸易的产业间贸易作了较好的理论解释。对于比较优势理论是否能适用于服务贸易,学者们的观点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派认为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并不适用于服务贸易,另一派则认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核还是基本适用于服务贸易,只是需要对基本的比较优势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和扩展。

1.不适用论。赫尔曼(Herman)、郝斯特(Holst)认为服务具有不可移动和不可储存的特征,而且一个给定的服务并不具有统一的价值和价格,服务统计的模糊性使得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不能运用到服务贸易分析中。山普森(Sampaon)和斯奈普(Snape)则认为服务贸易通常要求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进行直接接触,不满足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这一基本假定,致使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适用于服务贸易领域。穆勒(Muller)在1984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价格差异化来解释商品贸易本身就存在一定局限性,再加之一些服务具有不可贸易性,可贸易的服务价格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消费者的主观判断,因此用产品价格差异来解释服务贸易,说服力比较差。

2.基本适用论。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对标准的H-O模型进行简单修正就可以解释服务贸易。Deafdorff(1985)、Mevin(1989)、Jones and Ruane(1990)以及Berges是此观点的代表人物。Deafdorff(1985)分析了标准H-O模型对服务贸易的局限性,并通过改变标准H-O模型中的部分约束条件,建立了Deafdorff模型。Deafdorff应用传统的“2×2×2”H-O模型(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产品即一种商品和一种服务),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互补性、要素服务贸易、不存在要素流动的要素服务贸易三方面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服务贸易的动因符合要素禀赋理论。Mevin(1989)在《生产者服务贸易――一个基于赫克歇尔-俄林方法》一文中,运用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较好地分析了生产者服务贸易,考察了资本和劳动要素所提供的服务可贸易条件下的均衡结果,从而认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服务贸易领域也是适用的。Jones and Ruane(1990)构建了一个特定要素模型,就一个国家是选择服务要素贸易还是服务产品贸易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不同形式的服务贸易会对要素收益产生不同影响。

(二)新贸易理论框架下的生产者服务贸易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这两个关键假设为前提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较好地解释了产业间的贸易。但是,二战后世界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越来越多的贸易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中产生,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些国际贸易新现象,产生了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不同,新贸易理论主要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基础上,从供给、需求、技术差距论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动因与基础。

20世纪80年代,随着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服务贸易被正式纳入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中,早期的Deafdorff(1985)和Mevin(1989)等的研究都是基于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基础上,但在此框架下探讨服务贸易问题时存在一些困难,例如服务贸易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大多数服务行业都是规模报酬递增的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以马库森(Markusen)和弗兰克斯(Francois,1990)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也开始在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下讨论生产者服务贸易问题。

马库森(Markusen,1989)在生产方面引入了服务产品的差异性,根据服务部门的C-D函数建立了一个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模型讨论了其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差异性或专业化中间产品的贸易。许多资本密集型中间品和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具有报酬递增的特点,而且这些投入大多是差异性的,并且与国内投入是互补的,Markusen模型表明生产者服务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促进生产者服务贸易自由化能给一国带来较大收益。随后,弗兰克斯(Francois,1990)将服务产品的差异引入到需求方面,建立了垄断竞争模型。与马库森模型不同,弗兰克斯贸易模型则更加重视生产者服务部门的外部专业化即生产者服务在协调和联络各专业化中间生产过程中的外部积聚作用,并指出主动参与生产者服务贸易,能促使各国提高国内的专业化水平和加快国际专业化进程。

生产者服务贸易的效应研究

随着生产者服务贸易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完善以及数据的可获性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生产者服务贸易的效应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

(一)生产者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Francois and Schuknecht(1999),Khoury and Savvides(2006)都是基于生产者服务贸易的某个具体部门,对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Francois and Schuknecht(1999)用实证分析法检验了金融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论表明,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效应为正;Khoury and Savvides(2006)以金融服务和电信部门为研究对象,建立计量模型,分析了生产者服务开放度与不同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电信、金融部门的开放度对不同收入国家的影响不同,金融服务部门的开放度,对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有显著作用,而电信部门的开放度则对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影响比较大。另一部分学者则从整体层面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Greenaway and Hine(2003)认为服务进口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正面作用,而对发展中国家却具有负面影响。Jensen et al.(2007)运用CGE 模型对生产者服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商业服务自由化促进俄罗斯GDP的增长结论。

(二)生产者服务贸易与制造业的联动研究

生产者服务贸易是从制造业内分离出来而后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产业的对外贸易,其具有高知识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等特点,对制造业具有较强的推动力。对于联动机制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4类:引致需求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王荣艳,2010)。具体观点及代表人物如表1所示。

(三)生产者服务贸易与一国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

国外一些学者从投入产出视角,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一国制造业竞争力指标,研究了生产者服务贸易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Robinson,wang and Martin(2002)运用CGE 模型分析了高技术服务进口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技术服务发展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进入21世纪后,国内关于生产者服务贸易与制造业竞争力的文献也逐渐丰富起来。国内任会利、刘辉煌等(2010)认为生产FDI、保险、商务服务进口可以有效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樊秀峰、韩亚峰(2012)研究了生产贸易对制造业分工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不同生产贸易部门对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和作用路径并不一致。计算机与信息服务、通讯服务、金融和保险服务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为学者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学者们多沿用传统的贸易理论框架,对贸易理论在生产者服务贸易领域的适用性进行了一些探索,并从生产者服务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和产业联动的影响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目前,制造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我国制造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如何加强生产者服务和制造业的联动关系,利用生产者服务来促进制造业升级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研究方向应该有以下两方面:一是进一步丰富生产者服务贸易的相关理论。随着世界分工的发展与深化,全球价值链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可以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探索生产者服务贸易理论;二是在实证研究方面,可以进一步对生产者服务贸易与制造业价值链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考察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如何充分发展生产者服务贸易来促进制造业价值链的提升和经济的优化转型。

参考文献:

1.程大中.生产者服务论[M].文汇出版社,2006

2.樊秀峰,韩亚峰.生产贸易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2(5)

3.顾国达,周雷.全球价值链角度下我国生产贸易的发展水平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方法[J].国际贸易问题,2010(5)

4.王荣艳.东亚地区生产者服务贸易结构变迁研究―基于“雁阵”模式的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10(3)

5.王荣艳,齐俊妍.东亚生产者服务与商品的贸易模式研究:基于制造业生产分割框架的探析[J].世界经济,2009(2)

6.Bayraktar,Nihal and Yan Wang. "Banking Sector Opennessand Economic Growth",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Paper 4019,2006

7.Beck,Thorst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Is There a Link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2

8.Deardorff,A.V. "International Provision of Trade Services",Trade and Fragmentation.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

9.Francois,J."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returns due to specialization under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0,23

10.Francois,J."Explaining the Pattern of Trade in Producer Servi -ces."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1993,7(3)

11.Francois,J and Woerz,J. "Producer Services,Manufacturing Lin-kages,and Trade."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No.2007-045/2

12.Guerrieri and Meliciani,"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 -ces."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6,2005

13.Long,Ngo Van;Riezman,R. and Soubeyran,A. "Fragmentation and services",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5

14.Markrusen."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In Other Specialized Intermediate Inputs".America Economic Review,1989,79

15.Markusen,Rutherford & Tarrz."Trade and Direct Investment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the Domestic Market for Expertise".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38

16.Marrewijk,Joachim Stibora,Albert Vaal,Jean-Marie Viaene. "Producer Services,comparative advantage,and international trade patterns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

17.刘立霞.天津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18.杨玲,郭羽诞.中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国际贸易关联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0(4)

19.王荣艳.生产者服务贸易与商品服务贸易互动模式的研究―基于东亚生产网络的框架分析[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20.邵渭洪,孙敏.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政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1.段丽娜.中国生产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论文,2012

作者简介:

王菁(1984-),女,江西吉安人,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生,天津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上一篇:枝叶扶疏花绽则艳 下一篇:经济结构调整与进步的供给政策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