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而不近,疏而不远

时间:2022-07-10 03:41:39

在中国,我们看到不少晚辈喜欢把父母接到小家庭中同吃同住,一方面是为了照料老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尽孝心,求得个心理平衡。也有不少住房条件较好的老人希望儿女跟自己一起居住,享受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快乐。这些想法,应该说都无可厚非,但事实却不太乐观。我们发现,两代人甚至三代人在天长日久的相处过程中,常常会爆发冲突,一家老小都不快乐。

杨先生就对自己的父亲有满腹的牢骚。2007年,杨先生将独身的父亲从农村接到了城市,图的是侍奉老人,也让老人享受老有所养的幸福生活。可是父亲来到城里后,生活并不习惯,他总是对满桌的鸡鸭鱼肉视而不见,而喜欢茄子、土豆。而且,老父亲的脾气也似乎越来越坏。父子之间的战争越演越烈,最后又演变成了公媳之间的冲突,本来平静的家庭因老人的介入而陷入危机之中。

老人住在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中,也许生活水平不高,住房条件不如儿女家,但是,街坊四邻都是熟悉的人,大家可以相互走动,这种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人际资源,对老年人的心理起到了安慰作用,给了老年人足够的安全感。而迁移或寄居不仅仅是空间的转换,还意味着身体磁场的改变。新的生活环境迫使寄居老人必须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确立与子女新的相处方式,以及熟悉新的环境,这样才能在新的空间里快乐生活,否则新的生活将让他们无法适应。

而更大的问题是,老年人寄居在儿女家,那种由里及表的“寄生”的负面心理暗示,会给老年人带来深深的伤害。

传统观点认为,父母的权威来自“父为子纲”的伦理体系,在形式上表现为父母对家庭财产的控制。可是当今社会,当老家的土地、房屋等财产的价值变得微不足道时,或者当儿女成家经济独立后,父母对儿女的经济已不具有支配权时,这种传统权威就会瓦解。失去传统权威却又寄居于儿女家中的老人,尽管是被邀请,受到儿女的热情款待,但他们在心理上依然有“被寄居”的不适应感,很多老人到儿女家半年后发现自己会莫名其妙地紧张、自卑和孤独。

重庆有一位63岁的老人被女儿从万州农村接到了重庆市区居住,冬天老人没有天天冲澡的习惯,一般十天八天才洗一次,而他的女儿和女婿却有每天洗澡的习惯。慢慢老人觉得自己挺另类的,跟家里其他人不一样,心里怪别扭的,但也没往深处想。可是有一天女儿对老父亲说希望他天天洗澡。对于女儿的建议,老人放在心上了,久久不能释怀。

老人为什么对女儿的建议耿耿于怀呢?我们这样来想,如果在老家,父亲对女儿这样的建议可以不当回事,洗也好,不洗也好,他的理解都是正面的,因为他心中有一种不可动摇的对家庭控制的权威感。但在女儿家,情境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老人心理权威感的丧失,再加上寄居心理的作祟,老人的推理就会是消极的,他会怀疑女儿在嫌弃自己,会心生各种疑惑。所以,同样一个人,因为环境的改变、地位的改变,会引起心理改变。可以这么说,在寄居生活中,老人传统权威的丧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摘自《快乐老年使用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 图/豆薇)

上一篇:“社会”在哪里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