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品定瓷价几何

时间:2022-07-10 03:27:34

真品定瓷价几何

随着2007年秋拍的最后一声槌响,国内各类拍卖结果水落石出,对于定瓷而言――61件上拍,24件成交,成交率达39.34%。其中,全年最高成交价55万元出现在12月23日的中拍国际拍卖会上,为一件北宋定窑白釉七级佛塔。这个数字意味着5年前在香港佳士得拍卖成交的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仍以1313.7746万元的天价,稳坐国内定瓷拍卖价的头把交椅。定瓷究竟有何魅力能得到众多藏家的青睐?未来定瓷的收藏价值如何?记者通过采访国内定瓷研究专家陈文增,并查阅了相关资料,试图一一揭开这些谜底。

定窑探源

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中的定窑,烧制始于唐,兴于北宋,终于元,在历史上声名显赫。其白瓷胎质薄而坚硬,釉色洁白细腻匀净,故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之誉,也有“薄如纸,声如磐,白如玉”之称。除了白瓷,北宋定窑也兼烧酱釉、黑釉等瓷器,即著名的紫定、黑定。另宋代大文学家坡曾盛赞“定州花瓷琢红玉”;宋・邵伯温《闻见录》还曾有宋仁宗斥张贵妃接受臣僚王拱宸馈送定州红瓷的记载。

定瓷能得以扬名于天下,绝非偶然,其成功的过程和条件是多方面的。定瓷研究专家陈文增认为,邢窑对定窑面目的形成影响很大。其专著《定窑研究》中有这样一段话:“今河北省临城邢窑,即诞生于隋末唐初,至唐开元、贞元期间,其规模已是相当可观。工艺精细,品种繁多,时为社会家庭所必需而不能不备。……邢窑非定窑之直接前身,而邢窑则直接影响和间接扶持了定窑,使定窑能以超凡之神姿标新领异于当时的陶瓷业。至宋时,邢窑之名已被定窑之势所掩。”

陈文增告诉记者,定窑创造者在邢窑其优良基础上能驱散怀抱、大胆畅想,是定窑能超越邢窑的根本原因。首先,在釉色的灵动效果上,定瓷努力打破邢白的沉寂,更具有跳跃感,于是便形成了一种白中泛青、泛黄的釉色;其次,在形制上,定瓷一反隋唐以来的磅礴、厚重、雄浑的气象,而是从典雅、清秀、奇逸领域找突破口,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刻花梅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定瓷被选为宫廷用瓷,身价大增,风靡一时。据《中国陶瓷史》记载:“后来,定盛而邢衰,至宋时,人们已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

遇水而动的“鱼纹”

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中,唯定窑以纹样装饰见长。民间甚至流传有这方面的传说,即定窑器皿中的手刻鱼纹遇水即能复活而游动。据陈文增介绍,这种传说并不是空穴来风,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处理手法,形象刻画和线面的宽窄、深浅直接构成其神韵,再通过釉层产生高温熔动,使线面内釉色层次自然拉开,形成不同的色彩层次。这样处理之后,在通常情况下,刻面的奥妙并不易被察觉,但注入清水后,则会感到纹饰异样清晰,时有草拽鱼游之感。

据了解,定瓷纹饰的绝妙,并不仅限于鱼纹。北宋初年,定州涧磁村与东西燕山村的窑工们,一方面在胎釉的制作上吸取了邢窑白瓷的精华,一方面又习得唐末五代越窑的刻划花装饰技法,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剔花、堆花、贴花各得其趣;器型有盘、碗、瓶、尊、枕、人物等。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

覆烧法的利与弊

定瓷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体现在烧造技术的创新上,定窑首先采用自己独创的覆烧工艺,能防止碗盘等器具变形,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瓷器开始大规模走向民间市场。据介绍,在使用覆烧法之前,盘碗都用普通匣钵装烧,即一件匣钵只装烧一件器物;采用覆烧法之后,改用垫圈组合的匣钵取代普通匣钵,每一垫圈的高度,只占普通匣钵高度的五分之一。因此用同样的窑炉,耗费同样的燃料,可以得到近5倍的产量。

对于定窑独创的覆烧法,学术界一直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覆烧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弊端。因烧制时器口紧贴垫圈,口部不能挂釉,而露出一圈胎骨所形成的“芒口”。宋代诗人陆游对定窑口沿无釉瓷器嗤之以鼻,认为登不了大雅之堂。在《老学庵笔记》中回忆:“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宋代《坦斋笔衡》也有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窑器”。

更多的学者认为,覆烧技术运用后导致的优质瓷土枯竭也给定瓷以更致命的打击。记者在定窑遗址现场看到,很多窑场所使用的窑具都使用了当地的白瓷土,白色的窑具残片远比碎瓷片更多见,大量使用瓷土烧制的窑具重复使用率很低。这种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定窑的寿命大打折扣。实际上,宋代定瓷的瓷胎质量已经略逊于五代,到了金代更是质量明显下降。在定州博物馆见到的元代生产的定瓷高足杯,瓷胎不仅粗糙,而且是土灰色,一改定瓷往日的风采。从明清直到现在,当地还在烧瓷,但产品只不过是粗瓷酒坛、水缸或排水用的缸瓦管,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定瓷。

官、民窑并行精品少

定窑究竟是官窑还是民窑,也是收藏界历来争论的热点。陈文增认为,仅将定窑定义为官窑或者民窑都欠缺考虑,考古研究表明,宋代定窑是官民同步发展的生产格局。尤其是北宋定窑创立覆烧工艺以及刻划花装饰以来,卷起海内外陶瓷业蜂起仿效的大潮。当地百姓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充分利用当地原料优势,因陋就简,因地设窑。这些小的定瓷民窑,大多簇拥在官窑周边,积月累年,形成了定民窑的生产气候。

不仅周边地区,江西景德镇、吉州、四川彭县等在内的全国众多窑口纷纷仿效定窑,各地陆续出现土定、粉定、南定、新定等仿制产品。元朝以后,定窑式微,明清诸多窑口都曾仿制定窑,但从故宫博物院藏明清的仿品看,并没有抓住定窑形制的根本,仅是一些皮毛。当然,在这些仿定窑的器物中,也不乏精品。

民窑和其他窑口的争相效仿,使定瓷相比其他四大名窑而言,存世量较多。定瓷虽然有过给宫廷烧造瓷器的经历,但时间很短,因此精品不多。据雅昌艺术网拍卖数据显示,2006年到2007年上拍的定窑器中,大部分定瓷的成交价格都徘徊在几万元,有的成交价甚至只有区区几千元。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2007年太平洋春拍中,一件宋定窑花口盏,拍卖估价仅100元,最后的成交价220元,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

黑定、紫定价更高

由于定瓷精品的稀有,自明代起定瓷精品就是众多收藏家追寻的重要目标。在国际上,定瓷同样具有极高的收藏地位。在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亚洲美术馆、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等,定瓷均被作为古老东方艺术珍品收藏。在日本,一件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宋代定窑紫釉描金碗被视之为稀世珍宝。

定瓷中的黑定、紫定也历来为收藏家推崇备至,明代曹昭认为“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 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件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就是一件黑定精品,其成交价是雅昌艺术网拍卖数据库有记录的白定最高价格的3.3倍。

境内外价格的差异,也是这件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五年来能稳坐拍卖价格头把交椅的原因。据了解,在境外及香港地区,上乘定窑刻花碗、盘,其成交价达到8万英镑以上的并不鲜见,而在国内同类器物的成交价一般只有其八分之一至十分之一。1998年香港拍卖了一个直径20厘米的定窑刻莲花纹葵口盘,估价38-42万元港币,成交价54.8万元港币。而相似的定窑盘,在国内最多也就几万元。

此外,收藏者对宋代五大名窑的崇拜也为造假者提供了造假空间,尽管诸多赝品的出现,使得定瓷的拍卖市场颇显冷清,但定瓷精品的市场潜力仍不容小视。雅昌艺术网的数据显示,从199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一件定窑盘口梅瓶以396.44万元成交至今,定窑的总拍品达到408件,已成交拍品146件,成交总金额4240.9692万元,成交比率为36%。不过专家提醒藏家,在收藏定瓷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不能仅仅从表面特征上来鉴定,而更应该看重器物内在的神韵、时代特征及制作工艺上的文化特征。(责编:石晓)

上一篇:西晋金器赏析 下一篇:潜入砚海觅珍宝 融会贯通辨绿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