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权利冲突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时间:2022-07-10 01:32:36

知识产权权利冲突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知识产权权利冲突实质是以权利冲突形式表现出来的利益冲突,在解决此类冲突问题时,要确立保护在先权利、兼顾利益平衡和利益补偿三个原则。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必须慎重选择解决冲突的正当程序。

关键词:知识产权 权利冲突 权利

当今社会,人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知识产权领域的问题仍然很多,其中知识产权权利冲突问题是知识产权纠纷中的热点和难点。我国当前企业名称权与商标权、著作权与商标权、商标权与商标权、商标权与域名的冲突比比皆是,诉诸法院和行政执法机关处理的纠纷有很多。因此如何妥善解决知识产权权利冲突,对于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产权权利冲突原因与实质

知识产权权利冲突是指同一知识产权客体在某种条件下归属于多个主体的法律形态。权利包括法定性与利益性两大要素。利益是权利的实质内核。正是利益冲突导致了权利冲突,这是权利冲突的根本原因。由于利益冲突的存在,现实生活中,在法律规则所规定的周边部分,往往容易发生权利冲突。从权利角度看,利益的冲突与权利的不相容使用是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根由。

从法律经济学角度看,权利冲突是因对有限的资源的不相容使用(争夺)造成的。知识产权权利冲突本质上是财产权纠纷,冲突的客体是知识产品,而知识产品在特定时期是相对有限。因此,权利冲突实质上是对有限的知识产品的争夺。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侵权型权利冲突发生时,关键不是判定一方过失或侵权的问题,而是谁应优先取得知识产品这一资源的使用权的问题(王文字,2002)。因此,利益冲突与权利的不相容性使用是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根由。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知识产权本身的特殊性是内部原因

知识产权本质上属民事权利,但与一般民事权利不一样,有其无形性、时间性和地域性特征,正是这些特性导致了愈来愈多的权利冲突。

首先,知识产权的无形性促成了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发生。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不具物质形态,不占有一定的空间。人们享有知识产权并不在于对知识产品的“占有”,而是通过感知和认识。与此同时,知识产权还存在“一物多权”的特点,当这几个不同权利分属于不同主体时,就会发生权利冲突。正是知识产权的无形性,导致了知识产权“权利边界”不像有形财产权那样直观、明显,这进一步促成了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发生。

其次,知识产权的时间性和地域性也是权利冲突发生的原因。时间与地域的交叉易导致权利冲突。知识产权的时间性与地域性实质上是对权利人的知识产权进行限制,以均衡权利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知识产权时间性是指确定其保护期,例如,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期为20年,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期为10年,由作者享有著作权的作品的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加其死后50年,商标权的保护期为10年并可无限延展。通过保护期的界定,知识产品在适当的时候进入了公有领域,以利于知识产品的再创造和满足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的合法需求。一旦“在后权利人”在“在先权利”未届保护期的情况下未经许可而利用,则发生时间交叉,因而造成权利冲突。与此类似,地域叉是指“在后权利人”在“在先权利”生效的地域未经许可而利用,则会带来权利冲突。

(二)现行知识产权的分散立法模式与分头执法模式是制度基础

世界上多数国家不存在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而是采用分散的、单行立法的模式。各部门法,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都先后独立进行,进而常常带来冲突与不协调。各部门法在制定或修订过程中应或多或少地注意与相邻知识产权单行法的协调。但问题是,这种协调的数量、程度都相当有限。与此相对应,立法上缺少统一的权利协调机制,随之而来的是分头执法模式,这为知识产权权利冲突提供了土壤。

知识产权权利冲突根本上是对社会中相对有限的知识产品存量的争夺。可见,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利益的冲突不可避免,法律的出现就是为了减少和尽可能地消除这种利益的冲突,将每个人的利益界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并以权利的形式固定下来,但法律通过权利的形式对利益的界定总有不确定的、模糊的地方。因此,以权利的形式去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会受到他人同样以权利形式出现的指向同样对象的利益追求的阻碍,这样,权利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所以说,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是表征利益的范畴,是利益隐藏在权利的背后,推动权利的发生、运动和变化。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它不仅是一种法律权利,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竞争性资源,它能给人带来经济利益,特别是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商标、商号,更能使企业获得持续而稳定的市场优势。于是,一些经营者在利益驱动下,将同一知识产权客体依照法定程序申请获得与原权利人不同的知识产权。这样,权利冲突的实质就彰显出来,权利冲突就是一种利益冲突,是以权利冲突形式表现出来的利益冲突。

解决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原则

(一)保护在先权利原则

保护在先权利原则是指在后权利的创设、行使均不得侵犯在此之前已存在并受法律保护的在先权利。“在后权利”要获得法律保护,应当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合法性,能够成为一项独立而完整的权利。因此,如果某一“在后权利”建立在侵犯他人权利的基础之上,这种有瑕疵的权利就不应当存在也不受法律保护。解决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方式,目前最为常见的多是在先权利人向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提出请求或诉讼,要求撤销有瑕疵的或与在先权利相冲突的在后权利。

保护在先权利原则在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律中已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一,专利法规定的“先申请原则”,即“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相同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专利权授予最先申请的人”。第二,商标法规定的“先申请原则”,即“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以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申请注册的,初步审定并公告申请在先的商标”。第三,商标法规定的“使用在先原则”,即“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以相同或者近似商标同一天申请注册的,初步审定并公告使用在先的商标,驳回其他人的申请,不予公告”。第四,商标法第27条第2款规定:“除前款规定的情形外,对已经注册的商标有争议的,可以自该商标经核准注册之日起一年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裁定”。有权提出这一申请的人,只能是在先的注册商标所有人。当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的在后注册商标与他人的在先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似时,该在后注册商标权与他人的在先注册商标权发生冲突,在先注册商标所有人便可以对这样的在后商标提出争议,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之。

(二)兼顾利益平衡原则

对权利冲突的解决,我国现行立法对保护在先权利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定,但在具体的保护措施方面却缺乏特别规定,无论在后权利人是善意还是恶意,无论是竞争性冲突还是非竞争性冲突等,发生权利冲突时,均按照一般侵权来处理,即认定侵权与否,进而禁止侵权行为形成的权利,并加以损害赔偿责任。这种保护在先权利的方法简单易行,但有时却是不经济的、无效率的。Trips协议第7条规定:“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权利的行使,目的应在于促进技术的革新、技术的转让与技术的传播,以有利于社会经济福利的方式去促进技术知识的生产者与使用者互利,并促进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目标和功能就是从法律的层面、以法律的权威来协调各方面的冲突因素,调制各方面的利益平衡,使之处于共存和相容的系统优化状态。

从法经济学的观点看,法是具有效益的,由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同样具有效益。就同一个法律规则而言,法学家维护的是公正,经济学家维护的是效益。所以当两权发生冲突时,单纯从公正性考虑,往往会损害有关客体的效益最大化;反过来,简单地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虑,又会导致社会的畸变,误入法律虚无主义的泥潭。在知识产权权利冲突中,先后存在两个“合法”的知识产权,其权利的取得都经过法定形式授予,冲突的发生多是基于在后权利对在先权利的侵权而发生。但问题是,“侵权”的在后权利之后形成了较为独立的利益,而且这种利益不能由在先权利所包容,这时再以纯粹的保护在先权利原则去适用,实际上构成对在后权利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在先权利本身就独立于在后权利,由侵权后的权利包容在先权利(即不保护或忽视在先权利)也不平衡。由于当事人一方的利益包容另一方的利益,这就需要对在先权利与在后权利都予以关注,不能忽视任何一方,否则一方将对另一方构成不平衡。因此,解决权利冲突不仅应考虑权利的先后性,更应考虑权利的现实状态与社会效用。

(三)利益补偿原则

所谓利益补偿原则,是指在发生权利冲突时,法律应兼顾冲突双方的利益,由权利冲突的一方对对方的利益予以补偿的规则。它与赔偿责任(侵权或违约)的根本区别在于:补偿是一种利益衡量规则,而赔偿则是一种责任承担形式。知识产权权利冲突之所以应采用补偿法则而非赔偿法则的原因也就在于,在这种冲突中无法简单地认定谁是谁非,因而不能仅仅赋予一方责任,保护一方忽视另一方,而应兼顾双方利益平衡,对双方利益及社会利益予以关注。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财产,往往具有巨大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形成,是与知识产权的培育分不开的。

解决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正当程序

当发生知识产权权利冲突时,该采用何种程序进行解决?当前争议较大的是,不同权利人因知识产权权利冲突发生民事诉讼,法院是否可以在民事判决中直接判决经行政程序获取知识产权的行为构成侵权,或者直接判决禁止权利人行使经行政程序获取的知识产权。从现有的判例和权威性观点来看,对此问题可以归纳为三种分歧意见:

肯定说认为,不论经过何种方式取得的权利,都平等地受法律保护。如果出现权利交叉重叠,只能根据保护在先权利的原则进行处理。因此,民事判决可以直接否定他人按照行政程序获取的知识产权。

否定说认为,经行政程序获取的民事权利,只有经过行政程序以及与行政程序相对应的司法程序才能消灭,除此之外,在其依法存续期间,权利人的民事权利是合法的,法院不能在民事判决中直接认定其构成侵权,并阻止或者否定其权利的行使。

折衷说认为,应当有条件地尊重行政程序,但最终还是可以由民事判决进行裁量。人民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权利冲突案件,一般应当由当事人首先按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撤销或者无效程序,请求有关授权部门先解决权利冲突问题。经过撤销或者无效程序未能解决权利冲突的,可按照民法通则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和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原则,依法保护在先授予的权利人或在先使用人享有继续使用的合法的民事权益。

从民法的角度来看,经行政程序获取的民事权利,其产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法律事实必须是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行政行为,也就没有其产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法律事实基础;从行政法的角度来看,创设知识产权的行政行为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不经正当的法定程序不得否定其法律效力,也即不得变更或者消灭该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就经行政程序获取的知识产权而言,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律都规定了其产生、变更或者消灭的行政程序。如果认为他人经行政程序获取的知识产权侵犯了其在先权利,不管在先权利是经法定程序获取的权利,还是自然产生的权利,都只能按照这些法律规定的程序寻求保护其在先权利,由行政机关先行依法处理,不服行政机关处理决定时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此,解决知识产权权利冲突,必须遵循而不能脱离知识产权法律规定的专门程序,即首先按照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履行行政处理,不服行政处理时,依法通过行政诉讼寻求司法救济。行政机关不履行保护在先权利的法定职责时,可以通过行政诉讼请求其履行法定职责。只有选择正当的法律程序,才能有效地解决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文字.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主编.知识产权办案参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上一篇:法制利益理论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下一篇:电子废弃物回收的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