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核桃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时间:2022-07-09 10:44:10

东平县核桃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摘要:回顾了东平县核桃产业发展历程,分析了目前核桃产业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问题,结合当前产业发展形势与政策,提出了今后核桃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东平县;核桃产业;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6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910(2011)02-0026-04

东平县位于北纬35°46’24'’~36°10’20'’,东经116°02’52'’~116°39’44"之间,地处鲁西南,西临黄河,东望泰山,总面积13.43万hm2,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山区、平原和湖洼各占三分之一。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6℃,极端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16.5℃。无霜期20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474.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40.5mm。北部山区丘陵属鲁中南低山丘陵边缘,褐土,适宜核桃生长。

1 东平县核桃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东平县核桃栽培历史悠久,早期大多零星种植,主要栽培品种为绵核桃、山核桃。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果树进入快速发展期,涌现出大羊镇南留屯村、老湖镇梁林村和东平镇于寺村等核桃种植重点村和专业村。1990年,大羊镇南留屯村引进元丰、香玲和辽核一号等26个品种和优系良种,栽植面积达53.3hm2,聘请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和泰山林科院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推广良种良法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成效明显,成为泰安市核桃精品园建设示范村、山区综合开发建设的领头雁,并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核桃的发展,相邻省、市、县(区)开始从东平引进良种核桃。东平县向良种核桃基地建设进军的号角也自此吹响。

1989~1999年,东平县核桃产业发展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1997年,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建设全国核桃大县的意见”,成立了专门领导班子,确立了奋战三年,建设6667hm2良种核桃基地的战略目标,通过强力实施,面积不断增加,良种资源不断丰富,栽培技术不断提高,效益明显提升。同时,核桃露、核桃油加工项目落户东平,商标品牌得以注册和认定,协会组织纷纷建立,基地、组织、品牌和市场相结合,延长了核桃产业链条,呈现出空前的发展前景。然而,1999年秋至2005年上半年,由于领导班子频频换届,发展理念和蓝图各有不同,加之土地调整等原因,新旧项目建设缺乏联系,全县出现毁林毁园砍树现象,核桃产业发展趋缓。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统一认识,高度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目前栽植面积达到4714.1hm2,产量5842t,产值达到11684万元(表1)。主栽品种为元丰、香玲、鲁光、丰辉、辽核一号和中林一号等,良种率达100%。

2 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

2.1 发展优势

2.1.1 核桃发展前景广阔核桃原产中国,居四大干果之首,是我省主要的经济林树种。核桃仁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良好的保健、药用功能,在国内外市场上倍受青睐。据联合国统计,2005年世界核桃总产量为170万t左右,其中,中国产量49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28.82%,居世界首位。我国核桃产量虽高,但仍不能满足内需、外贸的需要。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5年预测,全世界的核桃需求量在今后10年内年均递增率将达10%以上。目前我国年人均消费核桃仅0.23kg,与美英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1.00kg相比,差距很大。随着人们对核桃营养保健作用的认识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价格大幅提高。近年来,核桃油、核桃露、从核桃油中提炼健脑素等加工项目发展迅速,进一步增加了对核桃的需求量。另外,核桃木色泽淡雅、花纹美丽、质地细韧、不翘不裂,是制作高档家具、高档商品包装箱及用于军工、交通的优质木材;核桃树皮、叶子、青果皮等可提炼鞣酸、栲胶和香料等,可谓全身是宝,用途广泛。

核桃属深根性经济树种,树冠大,生命力强,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有着特殊的生态功能,“一株核桃一把伞,一片核桃一股泉。”核桃生产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于一体,是农民致富、绿化环境的理想选择。

2.1.2 东平县核桃种质资源丰富,良种优势明显

自1957年至今,东平县共引进、选育和推广核桃品种88个。1986年开始与全国核桃良种选育协作组合作,在大羊镇南留屯村进行品种收集、选优,到1989年共引进优选良种核桃26个品种和优系,主要有香玲、元丰、上六、丰辉、阿九和鲁光等。1996~2002年,先后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泰山林科院等引进辽核系列、中林系列、纸皮、薄壳、美国希尔、鲁核1号、鲁核2号、岱丰、岱香和穗状核桃等56个品种和优系,从山西省引进隔年核桃。“北方核桃种质资源圃”在南留屯村和东平县第一苗圃建立,并发挥出重大积极作用。至此,落实县委、县政府建设全国核桃大县的意见取得明显成效。

2007年从河北省引进清香核桃,目前共引进、保存和发展的早实丰产优质核桃良种共83个品种和品系,当地主要推广品种有香玲、元丰、鲁光、丰辉、辽核一号、中林一号和岱丰等10余个。

2.1.3 技术配套,示范开发工程成效显著推广应用绿枝嫁接、硬枝插皮舌接等成活率高的先进实用新技术,果园、堰边良种改接任务已完成,良种率达100%,年生产和销售核桃良种优质种苗500万株、种穗1000万条。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高标准建园,积极推广营养沟施肥、埋草、盖地膜、精细修剪、青皮果适时采摘和果实采后处理等新技术,实现了早实丰产,优质高效。建成大羊镇南留屯村、东北村、东海子村,东平街道办事处王村、前海子村、望村,梯门镇东瓦庄村、石河王村,接山镇牛山庄、山神庙村等26个核桃生产示范村和精品园,较好地发挥出示范带动作用。大羊镇东海子村自1994年以来发展香玲、元丰、鲁光等良种核桃66.7hm2,2010年生产核桃150t,销售收入300万元,人均核桃收入3202元,村民李成秀承包核桃园0.33hm2,收获核桃952.5kg,平均666.7m2产量达到190.5kg。

2.1.4 产、加、销,基地、农户、组织产业模式初步形成

目前,东平县核桃生产基地覆盖北部山区7个乡镇,达到近5000hm2。建起核桃油、核桃露生产加工企业两家,集种苗生产、核桃销售为一体的企业有“东平银丰核桃有限公司”、大羊镇的专业合作社“佳佳旺核桃产销专业合作社”等。这些企业和组织将生产、加工、销售,龙头、基地、农户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带动发展,引领市场。加之县林业局经济林站、核桃研

究所和县核桃协会信息技术上的支撑和服务,核桃产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2.1.5 技术和产品品牌创新彰显东平核桃产业发展的实力

核桃绿枝嫁接技术研究,1988年获泰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东平核桃获山东省农业厅举办的优质农副产品展览会三项金奖;1997年,青石山区万亩核桃良种丰产技术开发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通过注册“鲁东”牌核桃商标;1999年东平核桃在昆明世博会获银奖;2001年,东平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2002年,东平核桃通过山东省农业厅无公害认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证书,2004年又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6年东平核桃被评为山东省名牌农产品。现在“鲁东牌”核桃已享誉省内外。

2.2 存在问题

果农超前意识和组织领导不到位,是导致东平县核桃产业发展阶段性徘徊甚至停滞、阻碍东平核桃大县强县建设的主要原因。认识不到位,缺乏对国内外核桃需求与市场的调研、了解和把握,缺乏对山区、丘陵环境下核桃生产对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的重要性的认识,致使核桃的发展失去原动力;发展不平衡,标准化生产推广难度大,部分村民残存小农意识,特别是对于某些采取果粮间作、堰边种植的村户,近几年为了享受国家惠予三农的粮食补贴等政策,不能果粮并兴,热衷和注重农作物种植,忽略甚至放任核桃树的生产管理,品种参差不齐,产量难以提高;品牌意识差,品牌保护的整体观念淡薄。乱打“东平核桃”牌子,滥用“鲁东”商标标识,有损品牌声誉,对产业的长期发展不利;核桃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有待加强;协会、合作社有待建立和完善。

3 建议

3.1 领导重视是关键

从以上东平县核桃产业发展历程看出,领导重视、真抓实干、产业大发展;领导意识不强,组织实施乏力,产业遭磨难。2010年9月26日,在首届东平农民英雄会上,展评出各种涉农行业的优质农产品,其中评选出全县优质优级核桃前三名,县委书记及各大班子领导参会,县长亲手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激发了农民的热情,这是县委县政府对三农工作和农林产业支持和重视的重要体现;大羊镇党委政府历来重视核桃发展,所以取得了今天核桃大镇的成就。近两年来,该镇分管农口的副镇长,不论是发展规划、建设项目,还是设立农民林业合作社、组建核桃龙头企业,都靠上抓抓到底,抓出产业成效。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即将启动,各级领导应立足县情,找准优势,科学制定核桃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明确2011年至2015年的目标和任务,力争“十二五”期间,核桃产业发展能有大的飞跃。

3.2 借助旅游、文化平台,把东平核桃品牌推向国内外

东平县东望泰山,西邻黄河,境内的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曾是罗贯中的故乡,是《水浒》梁山英雄好汉的根据地,文化积淀深。遵循“水浒故里,生态东平,水上东平,和谐东平”的建设理念,东平县旅游开发建设表现强劲势头。核桃观光园(带)――荷花带等穿插迂回线路,不失为现实、成熟的设计,中国・东平核桃节,与泰山国际登山节、肥桃节、东平钓鱼节交相开展,丰富旅游文化资源,盛传东平核桃美名,也会是旅游、文化搭台,拉动地方核桃产业经济的双赢之举。

3.3 加大科技投入,力争在技术、信息服务上有新突破

各级政府及部门应在财政、资金和经费等方面确保林果科技推广工作的高效运行;健全和完善县、乡林果科技推广体系,鼓励科技人员包村、包户、包园片,办好示范工程、精品工程,辐射带动周边区块发展;努力打造和充分利用农林信息网络平台,通过网络专家视频咨询、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等方式,将核桃产业、技术和市场信息送到千家万户。

3.4 进一步提升核桃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

按照建设核桃大县、核桃强县以及“十二五”确定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总量;建立起切实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推行标准化生产,核桃及其种苗的销售、分级和标识等,均应采用统一的标准,严格把关,杜绝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乱贴商标和滥用“鲁东”品牌,真正做到培植和呵护品牌,保护农民利益;政府部门应加深力度,鼓励培植精深加工项目企业,扶强扶壮龙头企业。

3.5 抓住林改机遇,谋求核桃产业再发展

目前正在全国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改的是林权,活的是农村,富的是农民,为了加强对林权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这对于山地、丘陵立地条件下经济林的发展,是一次绝好的机遇。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兴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国家已开始启动对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已经出台林权抵押贷款政策,通过林业与金融部门搭台、银行与农民唱戏,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现政府、银行、农民三赢;尽快建立森林保险制度,中央财政对保费的补贴已经提高到45%,还有省级的补贴,开展森林保险,林农负担减轻,发展更有保障。属于公益性经济林享有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也将不断加大。因此,要结合林改,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林改制度精神,谋求全县核桃产业的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钧毅,早实核桃新品种发展前景与栽培技术(一),落叶果树,2009(4):58.

上一篇:猕猴桃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下一篇:北方露地果树抗寒栽培及冻后恢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