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方法初探

时间:2022-07-09 09:52:41

创造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方法初探

摘要: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本文结合语文阅读教学,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探讨如何通过恰到好处地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想象空间;通过质疑研讨,启发学生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思维训练 培养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创造性思维既可以增加学生知识总量,又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方法,有意识地加强对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充分挖掘出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与独立思考的勇气,不能被传统教学方法或教学参考资料束缚。这样才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把学生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示出来,让学生有意识地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出一些见解。

一、创设问题,培养发散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疑问,或针对某一问题提出多种解答思路,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去进行发散性思考和理解。这可以改变以往语文阅读教学中那种思维单一、内容贫乏的封闭现象,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宽课堂教学的空间。

比如,《过万重山漫想》最后一节:“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阔,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雪片一样白,闪电一样快,在船头画了个圈,不见了。”我们可以提出“画一个圈是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是作者旅游结束,心满意足,画了个圆满的句号;有的认为是作者漫天飞舞的思绪回到了现实,如同画了一个圈;还有人认为是作者经过思考得出的一个人生哲理。通过这些讨论,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判别,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

二、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仅是一行行的文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创设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如阅读《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尽管一部分学生可能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也”字,与大家熟悉的另一种情景――雪后初晴相比较。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铺满了槐树的落蕊,就像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踏上几脚,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声响;掬起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打扫过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三、质疑研讨,彰显个性思维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教材或教师有异见,教师应鼓励学生要大胆质疑,要敢于标新立异,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在质疑研讨中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时,有学生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大。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而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有的学生通过想像把诗句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有的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花中牡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瞅准时机,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形式,这样阅读教学才会有方向、有目标、有成效。切实做到了这一步,不仅能成就课堂教学的精彩,而且“发展思维能力”的目标才能实现。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它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上一篇:关于电大应用写作教学的探讨 下一篇:中职语文教学呼唤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