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金琢玉舞昆吾?吴地风雅巧夺天工(上)

时间:2022-07-09 05:10:39

朱玉峰,1977年生于苏州市光福镇,1993至1995年于东渚镇吴荣峰玉雕厂学习玉石雕刻技艺,1996至2000年拜上海玉雕名家严嘉德为师,学习玉雕器皿制作技艺,2001年创立朱玉峰玉雕工作室至今,主攻玉雕器皿的创作与设计。现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玉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作品《白玉兽首炉》荣获2011苏州市第四届?子冈杯?玉雕精品展金奖和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金奖、《龙凤双耳瓶》荣获2012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金奖、《洋花小口薄胎瓶》荣获2013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银奖、《四灵瓦当壶》荣获2014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银奖、《双兽耳方口瓶》荣获2015中国(苏州)?子冈杯?玉石雕精品博览会金奖等(文字块) 白玉尊

玉雕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82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尽管原因尚无定论,但对于玉石崇拜的现象却遍布南北东西,并非偶然现象。

随着历史的发展,玉器的用途先后发生了多次重要变化。除了读者已经耳熟能详的红山、良渚、齐家等文化时期外,苏州草鞋山和张陵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出土了距今4000至6000年的玉器。

从祭祀使用的“神玉”、代表等级规制的“王玉”走下神坛,流入民间,成为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均为之趋之若鹜的风雅之物,这也促使民间制玉的技术和艺术水平不断提升,并根据各地人文特点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笔者在本系列访谈录中曾经介绍了多位来自苏州的玉雕大师,相信读者们对“苏作玉雕”的发展历史和工艺风格也已具备了一定了解。不过每当说起苏州的玉雕,人们往往都会立即联想到相王弄、光福镇这些关键词,如同舟山核雕,郁舍书画一样“标志鲜明”。这次,笔者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光福镇玉雕行业背后一支鲜为人知的骨干力量,那就是本文的主角――朱玉峰老师,以及他所在的迂里村……

人杰地灵・师出名门

自古以来,苏州便是一处风物清嘉之地,不仅物产丰富,更是人才辈出,素有“吴地风雅”的美名。苏作玉雕作为自古流传的一个风格派系,在整个玉雕工艺的历史中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与当地的人文风土密不可分。

史料中对苏州的制玉工艺不乏记载,尽是赞美之词。南宋范成大编修的《吴郡志》就有五代广陵王钱元V令吴郡玉工颜规于王府便厅解玉的记载,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上更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明代以后,苏州的玉工人才辈出,如贺四、刘谂、王小溪、陆子刚等的技艺都名震京师,誉满四方。尤其是陆子刚,在民间玉工行业中被奉为鼻祖,与他相关的奇闻异事数不胜数。直至乾隆年间,宫廷设立了“琢玉馆”,广召苏州工匠进京制作玉器,从此“苏邦”玉工和玉器便是声名远播,饮誉四海。

时至今日,喜爱当代玉雕的藏友对于相王弄的鼎鼎大名已经是耳熟能详。然而,90年代初才逐渐发轫的相王弄,在苏州的玉雕行业发展历史中相对只能算是“后起之秀”。

就近代玉雕行业的发展来看,苏州市光福镇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鼓励下,为民间手工艺从业人员提供了大力的扶持,以玉器生产合作社的方式将曾经很多流散在外的工艺人寻找回来,并最终转变为玉石雕刻厂。经过系统地培训、管理和经营,不仅使民间艺人在技术和艺术上进行了全面提升,更将这一惠民产业大力发展,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广福镇就已经拥有从业人员千余人。

在光福镇的整体行业氛围影响下,迂里、山墩、浩度等村大队于1976年先后创办玉器厂,成为了当代苏州玉雕的先锋。直至九十年代以后,整个镇子中从事玉雕及相关行业的人员数量就已过万,成为了光福镇玉雕产业中重要的核心力量之一。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其名气并未随着业务的扩大而崛起,一直“低调”地向艺术品和收藏市场输送着精美的作品。

朱玉峰老师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光福人,可以说是自幼就在玉器的琢磨声中长大,终日穿梭于村里大大小小的玉雕工坊,耳濡目染。似乎对于他来说,从事玉器雕琢的工作就是如此的天经地义,顺理成章。

学校毕业后的他于1993年进入了东渚镇吴荣峰玉雕厂,开始了学艺之路。与其它学徒一样,为了更快、更完整地了解工艺步骤和生产流程,他们必须在师傅的教导和带领下将每项工作都学会,学精,面面俱到。从小型器物的纹饰琢磨到大型器皿的出胚成形,每道工序都要繁复尝试,不断练习。要知道一件玉器从原料到成品,其中几十道工序,全部做下来,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勤学苦练,努力钻研之外,更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要成为出色的玉雕创作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琢玉需要非凡的耐性和细心,这是显而易见的。但与此同时,手上的劲道也要长期磨练才能到位,说是个体力活儿也不为过。在厂子里的这些年来非常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教导和栽培,正是他们的指导和信任为我的雕刻技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练就了过硬的基本功,可以说是终生受益的。”朱老师如此回忆当年的情形。

学有小成之后,朱玉峰老师开始进一步探索玉雕的艺术风格和技术手段。即便不考虑技术难度和制作风险,也还要选择一个自己今后主攻的门类潜心钻研下去才能成功。玉雕种类非常多样,除了传统的把件、摆件、牌子、炉瓶外,还要考虑题材问题等。于是在起初的一段时间里,朱老师除了日常的工作之外,也在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作品类型,希望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玉雕之路。 碧玉茶壶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朱老师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在1996年,他有幸拜入上海玉雕名家严嘉德门下,正式成为了一名入室弟子,随严老师继续“修行”,精进技艺。严嘉德老师以古代风格玉器与动物形象玉雕而闻名,器皿件古意深厚,动物件栩栩如生。拜入他的门下不仅使朱老师的技艺日渐精湛,更重要的是也直接影响了他日后的玉雕风格及定位。

“严老师在我玉雕事业的发展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一笔,至关重要。在他门下学习的那段日子,老师对我们这些徒弟们如父如兄,除了把专业知识亲囊相授之外,平日也是照顾有加。”朱老师回忆到学艺时的情景,给笔者讲了个记忆深刻的小故事。

记得当年有一次,严老师给了他一个任务:雕一只小老鼠。这次任务的目的,一来是为了锻炼他的手力和眼功,二来也算小小考验一下。这个“命题作文”听起来容易,但仔细分析一下“作业”的内容,实则极为复杂:首先,小老鼠的手里要捧一颗花生,这对整个作品的构图、比例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况且花生表面的纹理需要极大的耐心仔细处理,着实不易;第二,花生壳要开口,里面的花生仁必须能够活动,又不能掉出来。要完成这样的设计,必须完美结合镂雕、掏膛等技术手段,同时还要考虑到花生仁的表面抛光等问题。丝毫的失误就可能导致整个作品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作品的设计本身已经极具难度了,而为了完成如此高难度的“作业”,严老师只给了他一块极小的玉料用来创作。在这方寸之间做如此多的文章,还要做到面面俱到,细致入微,难度可想而知。

“这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熟练的技艺之外,还要高度集中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容不得半点差错。”朱玉峰老师接着略带自豪地笑了笑,说道:“当然,我的作业老师还是满意的”。

喜爱传统玉雕艺术的读者可能知道,严嘉德老师无论在玉雕技艺还是教育方面都拥有杰出的成就。除了朱玉峰以外,另一位当代玉雕大师――俞挺老师也出于他的门下。然而白石先生曾有名言:“学我者生,仿我者死。”正所谓师傅领进门后,个人的修行才刚刚开始。如何探索适合自己的技术和艺术风格,灵活运用从师长处学到的知识才是迈向成功,自立门户的关键。

原则上说,要想取得杰出的成就,就必须对所研究的事物具有全面、透彻的认识与理解,这在任何一个领域内都是适用的基本原则。“老师于我有栽培点化之恩,我汲取老师传授之精髓,融入一些自己的想法和理念,使其融会贯通到作品中,这样才能形成我自己的风格。”朱老师继续说道:“大巧不工,大拙胜巧。我一直秉承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在力求显现出玉石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感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掘、提升其自身价值。”

朱老师认为,玉石乃是大地所结出的精华,得来不易。它们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决不能一概而论。玉雕艺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因势造型,如此才能创造出巧夺天工,精美传世的玉雕作品。在充分突出玉石本身优点,掩盖瑕疵之外,也要充分利用材料,不可浪费,将材料的利用率发挥到极致。

学成归来以后,朱玉峰老师于2001年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如今的玉雕工作室,至今已经是第十五个年头。工作室创建后,除了日常的生产、加工任务,亲自为员工培训之外,他自己也在努力学习,积极提升各方面素养。为此他经常主动参加各类研修班,内容从历史到艺术,从经营到技术不一而足。

(作者为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研究员)(下期待续:在东西方文明相互交融、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具有中国意韵的现代玉雕艺术审美取向呼之欲出)

上一篇:适用于低成本物联网终端的消息通讯协议比较研... 下一篇: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价值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