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RAN网络部署分析及其工程应用

时间:2022-07-09 04:48:46

IPRAN网络部署分析及其工程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通信产业的不断发展,通信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网络的正常运行中,IPRAN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IPRAN技术的网络部署进行了分析,论证其可行性,阐述IPRAN网络部署的主要内容,分析技术方案上的优势和难点。

关键词:IPRAN;网络部署;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3-0023-01

IPRAN中的IP 指的是互联协议,RAN指的是Radio Access Network,IPRAN即无线接入网IP化。相对于传统的SDH传送网,IPRAN是基于IP的传送网。网络IP化趋势是近年来电信运营商网络发展中最大的一个趋势,在该趋势的驱使下,移动网络的IP化进程也在逐步的展开,作为移动网络重要的组成部分,移动承载网络的IP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1 推行IPRAN网络工程的必要性

根据目前LTE技术的发展进程,在未来2~3年移动通信将全面进入LTE的时代,移动数据业务带宽将快速增长,移动回传技术成为目前各运营商关注的焦点。为了能够加速分组传送网络建设工作,可以考虑在基站的接入建设中融入IPRAN技术,在实现了IPRAN承载网之后就可以替代多个不同的技术网络,最终实现业务的统一,网络的利用率和运行维护的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IPRAN技术以本地传送网为基础,搭建结构清晰、扩容升级灵活方便、适应未来持续发展的本地传送网目标网络架构,为未来统一传送平台的建设打下基础,为移动、交换、数据、互联网等业务网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更优质、更安全、更稳定的传输承载通道[1]。

2 推行IPRAN网络工程的可行性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从技术的实现和发展程度来分析,我国的主流厂家提供的IPRAN设备已经拥有了较好的业务承载和网络组网的能力。从前期的综合业务接入网的部署来看,IPRAN设备是能够满足业务综合承载以及网络性能的需求的。在不断的实践之后,IPRAN网络已经拥有了多种业务的综合承载的能力,业务性能也可达到较高标准。根据未来业务的发展趋势来看,IPRAN的相关功能和组网的模式并不是固化的,具体方案还是要和当时当地业务承载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在对IPRAN进行部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网络的可运行维护性、可管理性和安全性这几个方面,同时加强与设备厂商的网络管理系统的对接。在实际操作环节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以确保网络的可靠运行和业务稳定性[2]。

3 IPRAN网络部署的关键技术

L3VPN 到边缘的方案是从接入节点到核心节点全部部署L3VPN 业务;PW+L3VPN 方案是在接入节点到汇聚节点部署L2VPN(PW)业务,在汇聚节到核心节点部署L3VPN 业务,在汇聚节点完成L2/L3 的桥接。对比来说,前者需要为基站互联端口分配IP 地址,涉及大量基站的IP 地址调整,采用HoVPN 后,LTE 时代基站X2 接口数据仍然要绕到汇聚层进行转发,三层功能对接入层设备要求高。后者在基站IP 地址的调整量将大大减少,避免了PW 和L3VE 聚集到核心层对设备带来的压力和风险,对接入层设备要求只具备二层处理能力即可。综上所述,IPRAN 业务部署推荐PW+L3VPN 方案。

4 IPRAN网络建设方案

4.1 核心层环节重点

核心层在IPRAN网络部署中主要的作用就是实现数据的转发以及各网络之间的连接,这样才能够实现互联网的名副其实,像一张网一样将所有信息都概括其中。核心层中存在的节点不宜多,也不宜少,两个到四个之间最为合适。每个节点之间的连接都是采用的口字形状的 /Mesh组网,这样可以实现各节点之间的高效连接[3]。

4.2 汇聚层环节重点

汇聚层在IPRAN网络部署中的主要最庸就是将分散的内容汇聚,然后再进行转发分离。一般来说,采用双归形或者是环形以及口字形等方法来实现和核心节点之间的连接。双归形的承载效率是最好的,而环形的效率是最差的。因此,为了提高承载的效率,使得网络使用更加的流畅,一般会多采用双归形或者是口字形。

4.3 接入踊方谥氐

接入层在IPRAN网络部署中充当着接入点的作用,一般是在基站里。接入层采用的组网方式主要是环形,主要是因为其受到光缆限制的内容比较多,可以采用链形的方法。长链的接入层一般以三个为宜。

5 结语

目前,业界主流设备供应商都积极参与了国内运营商的IPRAN分组传送综合承载技术试点和商用试点。随着此项工作的逐步深入,必将促进IPRAN综合承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使得网络工程的建设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坚平,张届新,方鸣.面向LTE的IPRAN技术路线与组网研究[J].电信科学,2012(7):33-39.

[2]邵羽.IPRAN关键技术浅析和应用展望[J].现代电信科技期刊,现代电信科技,2012(Z1):89-92.

[3]陈运清.电信级IPRAN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上一篇:基于Beltrami模型和SURE算法的彩超分辨率重建 下一篇:中医综合外治方案在糖尿病足溃疡期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