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闲书是必须的,不只限于文学

时间:2022-07-09 03:15:13

看闲书是必须的,不只限于文学

编辑部几个同事聊天,说起各自的童年阅读,基本都是从童话开始的,然后进入文学世界,阅读大量的中外名著。文学阅读给我们带来的是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强悍发达的感性思维能力,让我们对人性有充分的理解,让我们悲悯、宽容、丰富。

不过说起自己的“文学青年”身份,大家也纷纷感慨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不需多说,特别是从事文字工作,文学阅读为我们的文字能力立下过汗马功劳,甚至让文字成了如今安身立命之本。但也确实有弊,有人从小看书上写的爱情婉转曲折悲惨,于是谈过N多幸福恋爱老怀疑那不是爱情,书上不都说爱情很苦逼吗?最悲催的一位是特别认同书上倡导的无私奉献精神,结果发现总用这种标准要求自己,于是常常忽视了自己,更有人仅仅从艺术的眼光看世界,因而不理性。

文学阅读本身没错,错的是,我们看的都是小说。

如今媒体做图书榜单都会分“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两种,想想当初我们猛啃文学大部头的同时,如果也能看点“非虚构类”,也许现在会像“科学松鼠会”或者“果壳网”成员那样,既不缺感性思维,又不缺理性头脑。而其它工作或者工作中的其它部分,其实也是需要文字能力的,比如法律文献、商业报告策划、新闻、社会分析、政治评论等等。

旅美学者薛涌在《非小说阅读的意义》中就曾提出中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分文学化,语文课本里小说、散文过多,社会科学方面的材料太少,以至于大学毕业生对于法律、商务文书这样的实际写作技能摸不着头脑。当然,美国也好不到哪儿去,比如历史课本,主要是一本流水账,告诉学生基本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吞下去就算交账。在大学教历史的薛涌认为,历史课也应培养分析能力,如何把史料中零散的事实归纳分析、找出头绪,发展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史实支持自己的观点……以后当律师处理案子,从商从政进行经济、社会分析,都依靠这些技巧。而这种接受复杂的非虚构性信息(包括研究、报告、原始文献)的能力,需要依靠“信息性文本”阅读来培养。就是也要看一看综合社科类的图书。

就像薛涌在文章最后所说的那样,“孩子的阅读都是从童话开始,他们喜欢大灰狼、小白兔,再大点后会迷上《哈利・波特》。但是,孩子终将要长大,他们的世界也必然要从童话回归现实。阅读训练作为他们成长的关键,必须反映这个过程。”既然我们无法决定孩子的课本上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在为孩子的课外阅读选择书目时,不要再忽略培养孩子非小说阅读能力的“非虚构类书目”了。

Tips:

虚构类小说是并非实际发生在现实生活与历史中的题材所创作的作品。非虚构类书籍则是现实类,都是有迹可循,有真正存在的题材、背景、人物等。

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审美距离”,意思是一件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利害关系的距离。非虚构类与现实生活距离近,而虚构类与现实生活距离远。比如有人只喜欢距离近的,他们会看球赛,但不太喜欢《哈利・波特》。而一个喜欢《哈利・波特》的人很可能也可以接受《三体》这样的科幻小说。

审美距离理论还认为,每个人的审美距离基本上是不变的。有些人就喜欢距离近的,有些人就喜欢距离远的,还有些人是通吃的。所以如今很多图书榜当会以“审美距离”的分类法作为一种很稳定而准确的分类方式。

想了解更多可以看看朱光潜先生的《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

上一篇:把家“搬”进酒店 下一篇:不要因为孩子长得快,就买大一号的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