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严肃的文娱批评新闻

时间:2022-07-09 01:18:25

做严肃的文娱批评新闻

文娱新闻中不乏批评稿件,但多是所谓的曝光,某某和女明星开房了,某某明星又离婚了。看这类稿件多了,业内都以为文娱新闻没有批评报道,只有捕风捉影的猜测。在这种氛围中,文娱新闻需要有建树的严肃批评,获得齐鲁新闻奖的《山东曲艺有三大遗憾》,就是这样一篇严肃的文娱批评新闻。

预谋已久

作为曾经的全国曲艺三大码头之一,山东的曲艺现在已经处于被人忽视的地位了。作为一个多年报道文娱新闻的山东记者,我对山东曲艺的这种现状了如指掌,早就想通过一种报道形式加以体现。

山东曲艺的失落,有很多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山东曲艺人的脑筋比较慢,比较死。把这种现状表现出来,需要勇气:我整天采访的就是这些人,说这些人的痛楚,不一定招人待见。

选择时机

第二届山东曲艺发展战略研讨会召开期间,我发现,严肃地批评一下山东曲艺、甚至山东演艺的时机到了。

合适的人,我马上找到了,这就是赵连甲。赵连甲在中国曲艺界算是大腕,这样的人说话,够分量,而且,这个中国曲艺界大腕,相对地离山东曲艺的“圈”远一点。

合适的场合也有了。山东曲艺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业内影响广泛,并且也是畅所欲言的研讨会,容易碰撞出火花。

“赵连甲要讲合适的话。”赵连甲说,“在我看来,山东曲艺有几个遗憾。”听到这句话,我知道有东西可写了,于是快速地记录。

合适的氛围也很重要。山东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氛围比较浓厚,省里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推动,只不过,现实各方面有许多欠缺,不光曲艺,其他方面也多有不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作出严肃的批评,引起发展的注意,很有必要。

效果不错

《山东曲艺有三大遗憾》在齐鲁晚报发表后,起码在业内影响广泛,那些知道唐爱国的人,看过济南曲艺团节目的人,也都有共鸣。

稿子发表后的次日,山东省曲协主席孙立生在与我的交谈中说,唐爱国看了报道,表示认同。

对稿件有回应的不光是山东曲艺界的人士,这篇稿件起码被全国20家以上的网络媒体转载。在山东,曲艺圈之外的不少读者也打电话表示了认同,不光是唐爱国被忽视了,齐鲁文化被看低的倾向也得到共鸣。其实山东文艺有很多好苗子、好的艺术家,在山东反响一般,出去之后都成大家了。这是山东文化界的痛楚,并不仅仅局限于曲艺圈。

附:

赵连甲山东行直言不讳:

山东曲艺有三大遗憾

第二届山东曲艺发展战略研讨会10日在滨州举行,研讨会上最大的“腕儿”,是著名的曲艺作家、表演艺术家赵连甲。说到山东曲艺,老爷子不客气地说:“在我个人看来,山东曲艺有三大遗憾。”

■遗憾1:“糖葫芦”的经验总结不够

赵连甲说,你们山东的相声演员唐爱国塑造的“糖葫芦”形象,在相声塑造人物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阶段”,现在唐爱国也是知名笑星了,但从相声发展来说,唐爱国还是被轻视了。

赵连甲认为,作为曲艺的一种,传统相声最缺乏的就是人物形象,“以前的相声老艺人没有塑造人物形象的概念,人物在传统相声里是很淡的,纯技术的倒口倒是十分流行。很多相声演员都说《绕口令》,实际上是在展示技术,直到相声老艺人郭荣启说《绕口令》的时候,人物形象才出来了。”

赵连甲总结了相声中人物形象逐渐重要的发展历程,“解放后,侯宝林的《夜行记》等作品开始注重人物的塑造,此后马季的《海燕》中有了人物,不过不是十分鲜明。到了马季的《宇宙牌香烟》,相声中活生生的人物开始出来了。”赵连甲说,唐爱国的“糖葫芦”系列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人物形象鲜明,“看看现在国家级的相声比赛,相当多的人都在玩技巧,这些相声的水平与唐爱国的相声相比,差得太远了。”

■遗憾2:《泉城人家》可以更好的

济南市曲艺团有一台都市情景剧叫《泉城人家》,赵连甲不掩饰自己对这部剧的喜爱,也感觉这只是一个尝试,曲艺创新其实可以走得更远,“《泉城人家》获了不少奖,市场反响也不错。业界也有争议,这很正常。”

赵连甲思考的是,《泉城人家》是不是做得太简单了?《泉城人家》下一步怎么办?“其实上世纪40年代天津就出现了相声剧,也存在着争议,这还是曲艺吗?这不是话剧吗?不管怎样,我们得承认《泉城人家》这样的剧继承发展了曲艺,《泉城人家》已经不属于曲艺的段子了,属于剧,那就要按剧的规律办事,演员把曲艺的技能与剧情相结合,同样能保持曲艺的个性。”赵连甲说,《泉城人家》在改革的路上还可以走得更远。

■遗憾3:齐鲁文化的优势发挥不够

现在不少山东的青年曲艺演员都到北京去拜师,赵连甲说,山东曲艺界把自己具有的齐鲁文化优势给看轻了,“齐鲁文化是上档次的,是深厚的,我是河北人,当年都跑到山东来拜师。现在山东相声演员去北京拜师,他们知道中国相声界赫赫有名的孙少林吗?历史上,山东对相声有很多创新,孙少林的晨光大会在曲艺界是个金字招牌。侯宝林一生钦佩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孙少林是其中一个,可惜这位大师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很好地继承与发扬。”

赵连甲直言,用方言说相声,山东是比较早的,只是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发扬,“山东相声的绝活,反正我是‘偷’了不少。”赵连甲说。

(作者单位:齐鲁晚报)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3月下

上一篇:以策划提升媒体功能 下一篇:专刊要办好,互动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