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诗意表达

时间:2022-07-09 10:01:24

技术的诗意表达

摘 要:当代生态建筑设计中技术因素不仅是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创造独特建筑形象的造型设计语汇。通过仿生设计、隐喻地域文化、设备建筑化和创新表皮技术等手法,生态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赋予当代建筑全新的形态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技术;建筑艺术

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即生态建筑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不懈的追求。国内外的生态建筑实践主要是围绕节约土地、原材料、节约能源、以可再生能源取代不可再生能源以及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等方面,运用适当的技术手段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建筑遮阳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表皮技术、自然通风技术、掩土构筑技术等成熟化的节能技术在生态建筑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推陈出新,这些都为探索生态建筑的实践提供了技术保障。由此可见,技术在生态建筑设计和建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建筑设计中技术不是依附于建筑的表皮,而是切实融入建筑构成之中,促进建筑合理性的构建因素。随着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技术因素也己经不再是被动地支撑着建筑形式或者仅仅被用作必不可少的建造手段,而是作为造型要素直接参与了建筑形态的塑造,创造出有别于其他现代建筑的形式表达,更深刻地诠释了建筑技术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1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关系

建筑大师P.L.奈尔维认为“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从美学观点看,公认的建筑杰作同时必然是技术上优秀的作品”。建筑之美,依技术而成。古代石砌木构,现代摩天大楼,均体现出建筑对技术的依赖。反之,每次工程技术进步均推动了建筑的革命。相对于气候、地域文化对建筑形态的重要影响,技术对建筑形态的影响,同样是不容忽视的。正是不同的技术条件,才塑造出具有不同艺术品位的建筑。正如奈尔维所言,一个公认的伟大建筑没有一个不是在技术上也有良好的表现。天然混凝土和拱券技术,造就了巨大的古罗马斗兽场;尖拱尖券和飞扶壁结构,实现了哥特教堂高耸如云的激情梦想与崇高神秘;榫卯结构使东方木结构建筑体系传递出飘逸的神韵;钢和玻璃的应用,产生了现代建筑的审美意向和观念,低碳理念下的节能技术发展孕育了现代生态建筑……

2 生态建筑技术的“高与低”

根据生态技术的含量、类型、产生的来源等,人们把生态建筑大致划分为“低技术生态建筑”、“适宜技术生态建筑”和“高技术生态建筑”三种类型。所谓“低技术生态建筑”脱胎于原始的地域性建筑,在当代地方主义建筑创作中被借鉴和升华,指那些能在技术水平上因地制宜,注意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地方资源,巧妙而合理地利用本地传统技术进行建造,其建筑形式几乎完全由当地的气候特点、地理状况、地域风俗等决定,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效果的建筑。而“高技术生态建筑”是在设计中积极地运用当代最新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来提高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营造舒适宜人的建筑使用环境,以便更有效地改善或保护生态环境。“适宜技术生态建筑”是从当地的气候条件出发,尊重环境,在总体布局、空间组织、形体处理、细部设计等各个环节采取适合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提高建筑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有选择地借鉴当地建筑文化传统和技术,使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实现技术的人文提升。国内外成功的生态建筑实践,无论其属于哪一类型,都是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上匠心独运,超越节约能源的技术层面,巧妙地将技术原型转译为形态语言,从而赋予建筑地域性特征和文化内涵。

3 当代生态建筑技术的艺术表达

3.1 仿生设计―――以结构技术模拟自然界生物的生长形态

自然界的生命体所具备的适应各类环境的机能和特征对建筑师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如可在高热环境中提供舒适条件的非洲白蚁窝,高效利用材料的蜘蛛网,轻质高强的蜂窝等。建筑师们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进行创新,同时也是为了创造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的建筑形式,保持生态平衡。

西班牙的建筑师兼结构工程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往往是通过结构的解析来创造建筑的造型,使人联想到自然界动物和生物的形态。如其设计的密尔沃基美术馆(图1),该建筑位于该城市的主要景观大道的轴线上,背面临海,卡拉特拉瓦在低矮的建筑上设计了一个宏大的主体―――一个向上翘起的圆形穹顶,这个穹顶是由两个“鸟翼”组成,“鸟翼”的每侧是悬挑的72根8m到32m的金属肋,形成夸张而又轻巧的抛物线弓状结构,“鸟翼”可以以不同速度升降,当“鸟翼”完全闭合的时候还可以像百叶窗一样起到遮阳的作用。整个建筑就像一只在海边展翅欲飞的白色大鸟,其结构技术与造型的完美结合堪称当代建筑的经典。

3.2 隐喻地域文化―――以构造技术表现传统美感和地方情调

地域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说资源、能源、环境是生态建筑在物质层次的研究对象,那么地域文化则是生态建筑在精神层次的探讨。技术与文化具有同生共进的关系,它可以从物质层面表达地域文化特征。例如皮亚诺设计的Tjibaou文化艺术中心(图2),从当地的棚屋受到启发,进而提炼出其中的精华所在―――木肋结构。用木材与不锈钢组合的木肋结构高挑着向上收束,其造型上与原始棚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每个“棚屋”开放性的外壳将来自海上的风传递到室内,气流通过天窗百叶的开合进行机械控制,从而改善室内的风环境。如此,风压通风的技术与传统构筑思想结合转译成了地域特征鲜明的现代建筑形态。

3.3 设备建筑化―――以技术细节呼应环境文脉

生态建筑,特别是高技术生态建筑往往因采用大量新技术而必须协调建筑设备(如太阳能电池板、通风塔等)与建筑构件(外墙、门窗、屋顶等)之间的矛盾。建筑师往往采用设备建筑化的策略,使二者融为一体,结合周边环境文脉,创造出新的建筑形式。例如在赛维利亚博览会英国馆设计中尼古拉斯・格雷姆肖从西班牙高温日晒的气候环境特点出发,在建筑顶部设置了遮阳构件,其风帆和桅杆的形式呼应了西班牙的航海文化。

英国高技派建筑大师迈克尔・霍普金斯设计的新议会大厦创造性地将古典风格、先进技术和大量高技术新材料相结合,特别是屋顶的风塔设计更是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由于新议会大厦与老国会大厦相邻,建筑外立面的石材被处理成随高度的上升而变窄的很深的垂直纹理,再配以青铜材质的窗框,与老议会大厦相得益彰。大厦取消了传统的空调设备,采用自然通风来降温。自然通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4个结构精巧的风塔,从艺术上继承了维多利亚时代工业建筑的烟囱,屋顶巨大上升的工业烟囱与低能耗的通风策略有机结合,在保存古老街区风貌的同时,也为环境增添了时代的活力(图4)。

3.4 表皮技术的创新―――以水体、绿化技术表现独特建筑外观

建筑表皮是建筑的护体,是划分内外环境的界面。从生态眼光看,建筑的表皮是内部空间与外界环境能量交换的媒介,应当是能对气候进行过滤的、积极适应气候变化的类生命体。近年来,太阳能光电板技术、双层玻璃结构等高技术化表皮都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此外日光反射材料、光控遮阳构件及各种新奇的控制阳光和热量进入的外墙做法,不但有效地起到节能功效,而且还增添了建筑外观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科技感”。

上文提到的塞维利亚博览会英国馆(图5)在幕墙设计上独辟蹊径,将东立面设计成流淌的水幕墙,水流沿着墙面落入地面的水池之中,形成一道清凉的屏障。从功能上来说,流水幕墙在炎热的夏季能很好地降低围护结构的热辐射,而在美学效果上,晶莹剔透的玻璃上淌过清新的流水,当人们行走其中时,宛如漫游幻境,清爽惬意,技术美再一次和艺术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而T.R.哈姆扎&杨经文建筑师事务所在新加坡启汇城Solaris大楼项目中,设计了一条1.5公里长的生态景观线,沿地面围绕建筑盘旋上升一直到屋顶花园,不但将建筑与周边一北公园连接成有机的整体,也创造了别具一格、绿意盎然的建筑立面造型。

4 结语

正如密斯所言:“一旦技术达到了完美,就升华为艺术。”生态建筑不是人工设备和各种新型材料的简单堆砌,也并非时髦的造型,而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通过“技术性思维”来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以高信息、低能耗,可循环性和自调节性的设计理念去创造一个节能的系统和独特的建筑形象,并在这一过程中将技术语言转译为艺术语言,赋予建筑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李东华.高技术生态建筑[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2]周若祁.解析建筑节能技术影响建筑形态生成的机制[J].建筑学报,2007(3).

[3]李明.生态建筑的造型艺术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4]SophiaandStefanBehling.建筑与太阳能―――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演变[M].上海现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5]《设计家》编.生态建筑实验与实践[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王烨(1972―),女,建筑学硕士,副教授,上海杉达学院艺术设计系,主要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设计。

上一篇:基于人性化情感理念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下一篇:浅析居住空间中的人性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