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2-07-09 09:18:58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策略

摘 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读”对于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各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读”,而语文学科就更离不开“读”。它不仅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还是我们语文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主要能力之一。“读”在小学阶段主要以小学生的朗读为开始,以阅读能力的形成为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读”,它是学生获得信息,获得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读的能力主要依靠我们的语文教学来培养。“读”既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主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能力开始形成的最初阶段,怎样通过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形成学生“读”的能力呢?那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顺利开展朗读教学。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创设语言情景

演员要想使自己演的角色有血有肉,就要融入角色当中,和角色成为一体,才能打动观众的心灵,我们的朗读教学也具备同样的特点。教师声情并茂地描述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关注,更能刺激学生融入感情朗读。在利用语言描绘情境时,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融入感情,利用语言带领学生入境,让学生仿佛能透过教师的描述,看到了栩栩如生的画面,从而产生强烈的朗读兴趣。例如:在学习语文一年级下册《草原的早晨》这一课时,教师以语言描绘创设情境,有效地将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出来。师:大家有没有去过大草原呢?很多学生摇摇头,表示没有去过大草原。师继续:草原,一望无边,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在飘动着。快瞧,一群羊正低着头吃着草,有些羊在欢快地追逐着,还有牧民在草原上欢歌载舞。大家想不想一起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草原的早晨的?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尽情地朗读作者笔下的《草原的早晨》,一起体会草原之晨,感受画面之美吧!教师声情并茂地描述给学生无限遐想,草原到底是如何之美?作者描述草原画面是否真的那么令人陶醉?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细细体会。

二、展现语言魅力

语文学科就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它具备独特的语言魅力。而在小学阶段这份魅力的展现者就是教师。教师的范读对于学生而言是直接的,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教师要在把握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融入感情,该激昂的激昂,该婉约的婉约,读出作者的“文章味”,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带领学生入境朗读。例如:在学习语文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这一课时,教师利用范读,读出感情,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奶奶的白发》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奶奶笑着说:“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其实,透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奶奶满满的爱。可是,很多学生不明其中,读出了“责怪”的意味。于是,教师范读这一句,利用面部表情,将奶奶的爱读出来,让学生体会这句话不是“责怪”,而是出于奶奶的爱,奶奶的话里洋溢着幸福。学生模仿教师的范读,慢慢体会其中的爱,深化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也营造了和谐的朗读氛围。

三、音乐衬托语言

文字能够传递情感,语言能够传递情感,音乐同样也能传递情感,而且后者的感染力要强于前者。音乐对人的感染力非常强。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与课文相符合的音乐,渲染情境,以音乐的节奏、旋律,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带动学生的正面情感,有效促进学生融入情境去朗读,最大化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例如:在学习语文二年级下册《快乐的节日》这一课时,教师利用音乐渲染情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是一首儿童诗,极富音律之美。儿童诗中利用贴合小学生的语言,描绘了儿童欢度节日的场面。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课文中描述节日的快乐,教师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让学生感知这既是一首歌,也是一首儿童诗。歌曲播放结束后,教师再利用钢琴版伴奏的《快乐的节日》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跟着歌曲的节奏,朗读课文,试着读出快乐的感觉,并将课文中描绘的情境还原。教师有感情地“领读”,拨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跟着背景音乐,有节奏地朗读起来。在一遍遍的练习中,学生读出了快乐,也仿佛进入了节日的热闹场面。

四、多媒体强化语言

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将多媒体引入我们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无异于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已经很多年,也为推动课堂教学变革做了很大的贡献。在情境创设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化文字为具体直观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呈现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一起感知文本之美、作者之情,与文本、作者无距离地交流,最终达到情境交融的境界。而这些都能深化学生的朗读感知,让学生朗读起来更起劲,能融入更真实的感情。例如:在学习语文二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这一课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了文本,进而投入到朗读中去。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很少有学生见过丹顶鹤。课文名称为“美丽的丹顶鹤”,但丹顶鹤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却无从得知,教师也不可能将丹顶鹤捉到教室,让学生观察。于是,教师利用互联网,搜索不同的丹顶鹤图片,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丹顶鹤,体会丹顶鹤的美。跟随着图片,学生对丹顶鹤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对它的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投入朗读,体会作者笔下的丹顶鹤,学生很容易读出丹顶鹤之美,读出赞美之情。

五、习惯提升语言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过程,也是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朗读习惯的形成本身就是学生朗读能力与语言能力形成的表现。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一是告诉学生朗读并不是一种任务,一个负担,而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以此培养学生自觉朗读的积极性;二是指导学生拓展朗读范围,涉猎更广泛的课外书籍;三是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生词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朗读是学生形成“读”的能力的开始,朗读能力是学生形成其它能力的必备条件,而学生形成“读”的能力主要依靠的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开始阶段――小学阶段,更是形成学生“读”的能力的主要阶段。

上一篇: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与建议 下一篇:浅议美术体验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