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陪伴叫做bong

时间:2022-07-09 04:39:51

有一种陪伴叫做bong

硬件出色,软件有待改进

5月7日,当我得知bong的APP里,即将上线“超时空砸蛋”这款游戏时,心情十分复杂――这款游戏有可能吸引我更积极地积累活跃点(bong特有的积分体系,根据你每日的运动和睡眠状态来积累,可兑换“奖励”),看能砸出什么怪兽;但与此同时,如果bong手环和APP之间依然时常同步不顺,导致活跃点积累不及时,也会更加让人懊恼。

从收到bong,到把它戴在手上,其实并不是件难事,真正困难地是,能否让这款腕带长久的留在手腕上。传统饰品为让人忽略长期佩戴所产生的不适,常用的伎俩是外形拉风,或者,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而bong严格来说,并不具备上述两种素质,这是一款外型时尚但不花哨的运动手环。目前它依然戴在我手上的原因在于,bong的确佩戴无感,无论打字、睡觉还是洗澡,它时刻陪伴,却几乎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如果你明显感觉到了不适,一般是因为你戴反了。

非说有什么问题的话,应该是佩戴过程需要花点时间,因为扣眼很容易滑动――不过,这也许是bong的策略之一,让你因为嫌戴上麻烦而懒得摘下。

戴上bong后遭遇的第一阵酥麻,发生在洗完手甩手时。类似被它误以为进入运动状态的情形,还有运动完拍打肌肉时,帮长辈捶背时,以及,本人多动症发作时。

除此之外,bong对运动的计量还是基本准确的。可以精确到你运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以及,运动的类型是静坐、散步、健走还是跑步。只是,如果做力量训练,或者手提重物的行走,它似乎并不能将之计入运动。而且,运动的激烈程度,也会影响到它的待机时间。

bong记录的跑步速度、时长和公里数,与跑步机的记录略有出入,但误差在我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毕竟,要它感应到你在跑,而且是有效的跑,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而且,个人感觉,可穿戴设备只要在达到一定精度之后,是否完全精确,似乎已不那么重要。

反倒是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更重要。这才是决定它能否长久留在你手腕上的关键。

bong用振动和闪亮的方式,在我处于运动状态时,与我互动。这是bong创始人顾大宇所言的“坚持正向激励”――bong只会在你想运动的时候鼓励你。换成久坐提醒,可能会有人因为受不了愧疚感,而放弃佩戴。

就个人体验而言,这种互动,是一种尽量避免打扰的陪伴,只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我欣然接受。

然而,我也十分知晓我只代表一类人。有另外一类用户,更喜爱可穿戴设备对自己有强力干预。一位测试佩戴bong的朋友曾表示,bong不时震颤,此外别无打扰,会让他忘记它的存在,甚至忘记了同步。

在对bong的评测过程中,最好奇的部分是,它如何完成对睡眠的记录测量。

一直自诩睡眠不好的我,每晚深度睡眠竟然稳定在3.5小时左右,以后再不敢冒充孱弱。而且,夜里醒来几次,居然也几乎都能记录准确,这让人愈发好奇bong所使用的传感器和算法。

可以说,从佩戴过程,到材质的质感,再到它与我的互动方式,bong的硬件体验几近完美。

有一个小细节是:此前采访时,顾大宇曾表示,希望腕带上那块磨砂金属片能成为用户闲暇时摩挲的触觉依赖――我刻意尝试去培养这个习惯,几近中招。如果磨砂质感再粗糙一些,触感再明显一些,或许我真的会产生触觉依赖。

美中不足的一点是,bong的安卓APP体验并不理想。

这个问题十分严重,以至于会影响我是否继续佩戴 bong。安卓APP暂时没有兑现团队之前所言的“一打开就同步完”的效果。相反,打开多次能同步完一次是常态。

我通常需要在手机蓝牙设定里先重新配对一下bong,然后,再重新登陆一下bong的APP,方可有望同步成功。然而,这也不意味着就能立马看到所有记录,你还得等候一段时间。

与其在iOS上的APP相比,安卓APP的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的确有待进步。这再次暴露出,标准不统一的安卓手机,给智能硬件团队所带来的棘手挑战。

个人以为,可穿戴设备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自我,遇见未知的自己,拓展生命的宽度――这种遇见务必真实,这种拓展也务必愉悦。在此基础上,甚至可以不苛求绝对精确。

佩戴bong的前几天,它不时给我这种体验:哦,原来此时此地的自己是这样的。这很有趣。但这种趣味,也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流于平淡。团队如何创造更多有益玩法,来保持用户始终的兴趣盎然?

bong团队的长期激励体系是通过各种激励方式,来鼓励用户积累“活跃点”,实现会员升级,最终获得硬件免费更换升级的资格;他们近期的尝试则是,推出类似“超时空砸蛋”的小游戏,来增加bong的趣味性。

这让人看到了可穿戴设备更多玩法的可能性。同时,也愈发证明着,用户粘性是场不进则退的持久战。

上一篇:“四维”智能秤 下一篇:不做“智能家居”的智能家居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