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当代普世价值

时间:2022-07-08 11:00:06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当代普世价值

【摘 要】价值是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表征着主体对待满足其需要的客体的认可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为社会和民众所接纳的主流思想意识。全球化背景下,在以文化交流为介质的交往中,在理论自觉的基点上,我们尝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在维度为基质,进而勾勒具有中国元素和中国话语的,讲求“民众利益”至上,持守“和而不同”的立场,高擎“公平正义”的旗帜,力求“普遍共赢”的宗旨为主要内容的“普世价值”的基本向度。

【关键词】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普世价值

当今社会存在两大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而普世价值可以说是两大意识形态的有机调和,是两者的交集。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社会主义社会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为基础形成的,它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但不否定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要超越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社会进步与时展,未来的社会终将是社会主义社会,未来的意识形态终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未来的普世价值终将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同质化。

一、普世价值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在现代社会里,由于信息传输的无界、经济全球化的盛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全球环境恶化等等,我们有理由确信: 当今世界,形成能为人类认可和接纳的“普世价值”的时机已渐趋成熟,而在学理上对“普世价值”内蕴因子的探索和揭示,亦实属必要。诚如马克思所言:“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现实中我们的生存和实践的基本方式相同,历史演进路径基本一致,且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进而言之,在处理社会性的关系中,人才能更好地生存、生活乃至正常发展,使种得以延续。“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我们共同栖居的地球上,人类必须联手共克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诸如: 生态危机、资源枯竭、人炸、核威胁、恐怖主义威胁等等。这更凸显了人们作为“类群体”之间的相携以助、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在此,人类也或隐或显地展示着共同的期待――在追求和谐中实现世界的共同繁荣。由上观之,人类在现实性上,有可能、亦有必要形成和认同共有的普世价值。我们认为,普世价值的内涵可界定为: 具有国别性的、以文化交流为介质,促进人类消弭分歧,共克难题,以民众至上,和而不同,公平正义,普遍共赢为皈依的一种价值诉求。普遍价值内涵的界定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因为“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在后现代视角下,全球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强势楔入人们关注的视野,同时,以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繁荣为介质的全球往,使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蕴的因子转换为普世价值的规范具备了推行的可能。

二、普世价值的三大内涵

当前,作为正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并以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为己任的中华民族,我们理所当然地需要而且能够担当起构建人类普世价值的权利和责任。在前述中,我们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概言之,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与普世价值的内涵之间有交叉和重合之处,我们可以自觉地将普世价值担当包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内――这也是我们彰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提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重要手段,更与当前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基点上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要求相吻合。

(一)以人为本,“民众利益”至上

以人为本,“民众利益”至上,符合后工业社会的政治发展理念,也彰显了作为社会主体的民众的自身价值。这里所说的“民众”,就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普通人,是现实中的人民群众。与“以人为本”的“人”共享一个内涵。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所以,我们所倡导的普遍价值,必须要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中的民众,在应然的意义上,都能生活得有尊严,体现出人之为人的真正价值所在――这也契合人类社会之发展规律――在漫漫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在经历了“以神为本”、“以物为本”之后,正在朝“以人(民众)为本”的更高境界转向与跃升。现在的一些西方国家,在本国的政治和经济许可的范围内,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民生,撇开意识形态的影响而言,这些措施都是以维护本国民众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我们今天所践行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普世价值意义上的“民众利益”至上的生动明证。而人类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更是彻底达致“民众利益”至上的最终希冀与期许。

(二)和平主题,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的本意是在区分普遍与特殊的前提下,在真正普遍性的层次上保持“和”的原则,即在国际社会中,多元主体之间在面对共同关切时要力求保持意见的建设性和协调性;而在关涉具体性特殊性的层次上则要尊重“不同”――承认并保持主体自己的意志独立与个性自主;总体上力求使个性与共性之间达到一种自由的统一与和谐。“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里的变革。”而如何能达致国际关系主体之间建构“求和尊异”的思维是人类共同抵御日益增多的不确定风险的必然要求。我们更期望着人类在化解由国家利益、民族纷争、宗教冲突和信仰差异等不同所带来的利益分歧时,秉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最大可能地消弭世界上的战争和冲突。近一年来北约国家对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及现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叙利亚和伊朗的政治干预及经济制裁,都凸显了在全球化时代某些西方大国以自身的文化价值观来同化、消解、弱化其他民族和国家民族文化传统的“努力”强劲势头。须知“全球化并不就是文化的同质化。”可见,以“和而不同”为目标之一的“普世价值”建构仍是人类追求和谐理念、和谐世界的共同期望。

(三)发展主题,普遍共赢

“普世共赢”旨在使不同国家主体在同一价值链上对共同关切的事物,可能扩大各方利益的共同点,求得各方各得其所的平等、互利、共享。在后工业社会里,每个国家都或隐或显地面临着各种风险,且风险的扩散常常迅速跨越国界,成为世界性的“难题”或“灾难”。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其“蝴蝶效应”而波及亚洲乃至全球即为明证。尽管各国竞争激烈,但面对人类共同的“难题”,对共同关切的问题不得不在区域共商、洲际协调、全球合作的基点上寻求普遍共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区域贸易集团的兴起,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以及北约等国际组织作用的增强,跨国非政府组织网络的勃兴,以及涉及贸易、人权及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国际和多边治理机制的发展等”,已经在当前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预见,这种合作的范围、幅度有越来越扩大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包心鉴.以人为本、民主公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科学内涵[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1).

[2]李培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J].科学社会主义,2009(05).

[3]陈先达.论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J].哲学研究,2009(04).

[4]张利华.国内学术界关于普世价值观的论战[J].理论前沿,2009(03).

[5]韩震.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与核心价值观念[J].中国社会科学,2009(01).

[6]张利华.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04).

[7]林尚立.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J].理论参考,2007(03).

上一篇:从福柯权力话语理论看文学话语 下一篇: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