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贷重管,做好贷后风险防范工作

时间:2022-07-08 10:38:29

重贷重管,做好贷后风险防范工作

贷后管理是贷款三查制度(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重要环节,也是构成贷款风险全程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而言,贷后管理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视,使得贷款内风险不能被及时发现,错失采取主动的时机。贷后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大信贷资产出现风险的几率,这就对贷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贷后管理工作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严峻现象

一直以来,大部分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在不良贷款产生前提出风险预警,只能在事后匆匆采取补救措施,透视出在贷后管理上的薄弱,缺乏有效的动态监控风险手段,无法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使得不良贷款的占比率和损失率居高不下。

(一)认识不到位,重贷轻管现象严重

虽然加强贷后管理工作已经是各家银行金融机构老生常谈的问题,各家银行机构都出台了相应的贷后管理措施及相关政策,但是往往都是纸上谈兵,如同虚设,重贷轻管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银行作为盈利机构往往看重的是放贷,追求的是效益,追求的是存量的增长。对于贷后管理仅仅实行的是事后问责制,发生不良贷款后只是对主办客户经理及相关负责人实行问责,并没有真正做到时时贷后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出现不良。

长期以来,银行部分机构负责人和信贷业务经办人员受客户准入门槛高、信贷审批条件严、市场营销拓展难、绩效考核压力大等因素驱使,高度重视信贷业务审批前的调查、评估、申报等工作,片面地认为只要把好贷前调查关、尽力落实好贷时审批条件就可以了,追求的是放贷的成功率和业绩的达标率,真正贷后并没有落到实处。不能认识到贷后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把贷后管理当成风险控制的最重要环节和风险防范的最后屏障来对待,重贷轻管的现象十分严重,且是历史一直延续下来的老问题。

(二)检查不深入,仅仅流于形式

在具体进行贷后管理工作时,往往流于形式。各家银行内部规章、管理文件虽都有明确规定,可具体操作中部分经办人员片面地认为贷后管理仅仅是为了保证信贷档案资料的完整性,通常不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和问题,而是被动地到企业和贷户进行贷后检查,使检查流于形式。甚至仅以报表作为考核企业财务、经营的依据,未对有关信息加以思考判断和调查核实,更未对信贷资金使用的合规性、经营的正常性、财务数据的合理性等深入开展检查,造成贷后管理形式化,管理乏力。并没有真正做到时时监控、时时考核、时时管理,防患于未然。

二、贷后管理环节薄弱产生的原因

(一)重贷款发放、轻贷后管理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贷款收益是在贷款发放时确认,而贷款损失则要到损失实际发生后才确认,造成银行注重加大贷款投放,拓展新的客户资源,这能带来显著的当期收益,业绩明显,信贷人员也能得到相应的奖励。而贷款发放后,监管难度大,耗费精力大,实际收益不明显,又怕得罪客户,不敢管,且认为落实了第二还款来源,主观上怠于贷后管理,这些都是导致思想上重贷轻管的原因。

(二)贷后管理制度不完善,人力投入不足

审查,相对而言,贷后管理制度乏善可陈,没有建立从上到下完整有效的贷后管理岗位,贷后管理责任难以落实。日常贷后管理工作由客户经理承担,而客户经理面对日益增长的存贷款任务,已力不从心,更别说贷后管理工作了,这使得贷后管理工作常常流于形式,起不到控制风险的作用。

(三)监督不完善,贷后管理工作外强内弱

贷后管理作为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监督检查必不可少。尽管对贷后管理工作进行的点多、面广、频率高,但往往是检查次数多、质量低,频率高、效率低,重检查、轻整改,重形式、轻内容。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对贷后管理工作内容的完整性、工作的规范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部分问题屡查屡犯,监督工作形同虚设,监督效率大打折扣,不能很好实现通过检查,整改提高的目的,监督作用弱化。

(四)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信贷人员的素质包括业务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两方面,一方面相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的知识不足,缺乏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不能有效的识别风险。另一方面,一些客户经理责任心不强,为个人利益而隐瞒贷后管理中发现的重要信息,从而加大了贷款风险。

三、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于当前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的“重贷轻管”现象,应从主观思想意识到实际操作进行改正,正确认识什么是真正的贷后管理,真正做到“三分贷、七分管”,防范风险于未然。作为一名信贷工作者,通过日常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以下是我对于如何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激励、考核机制

在日常工作中,银行金融机构往往加大了对客户经理贷款投放量、存款吸收量、收息率及不良资产清收率的考核,根据业绩制定薪酬,多劳多得。但却忽视了将贷后工作和业绩挂钩,缺乏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仅有贷后问责制。对此,应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不仅包括存贷比的考核,更应注重贷后管理的考核,将其和客户经理的业绩挂钩,对贷后检查不到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未按时形成检查报告、贷后检查报告质量差、贷后管理资料不及时整理归档以及造成贷款损失等情况的个别人员和现象应加大处罚力度,取消其薪酬奖励。从思想上改变“重贷轻管”的错误认识,改变贷后流于形式的操作错误。真正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出现不良。

(二)调整贷款三查比例,加大贷后监管比重

在贷款操作中,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是贷款三查的必备步骤。每一个步骤都是贷款操作的重中之重,任何一步都不可忽视甚至轻视。然而在真正的贷款操作中却着重贷前及贷时,轻视了贷后,没有做到“三分贷,七分管”。

所谓“三分贷、七分管”主要是指合理分配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管理的比重分配。目前,银行业普遍存在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管理=5:4:1的比重分配问题。信贷经办人员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贷前调查,积极完善应对国家所出台的相关信贷政策及各行内部的准入政策,积极落实审批条件,推进贷款的发放。贷款放完了几乎就等于贷款结束了,贷后管理被忽略不存在,仅是机械化抄送报表、填写工作底稿等。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逐渐调整贷款三查比例,努力做到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管理=2:1:7的比重分配,真正达到“三分贷、七分管”。

(三)有条件建立相应的贷后管理专管机构,从部门岗位设立上严把贷后风险关

目前银行企业各机构部门设置齐全,包括公司业务部、营销部、零售业务部、资产保全部、风险控制部、计划财务部、稽核部等各个部门,然而却没有一个贷后管理专管部门。如果条件允许,具备条件的银行机构可配备专员,建立贷后管理专管部门。建立起完善的贷后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协调公司业务、稽核、资产保全、计财等各部门的分工合作,落实责权,明确责任人,负责日常贷后管理工作,统一化、标准化贷后检查内容。如监管客户资金往来、检查抵质押物现状等,形成书面报告上报总行信贷处并留档,发现风险及时提交预警报告,并提出化解建议。目的是及时发现贷款的内在风险,掌握处置主动权,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力争不出现不良,做到贷后检查的专职专业化,从部门岗位设置上严把贷后风险关。

(四)强化责任、履行职责,努力提升贷后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及风险管控能力

贷后管理工作关系银行资金安全,信贷人员要增强责任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并加强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学习和把握,严格执行贷后管理制度。工作中做到目标明确,清楚到企业检查要达到的目的,思路要清晰,多方面捕捉信息,多角度了解企业和贷户的经营管理情况,识别客户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形成良好的执行情况,积极主动地、有创意地开展贷后检查。真正掌握贷后检查方式方法、技能技巧,提高识别和分析企业贷户经营信息的能力,提高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检查情况、有针对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建议的可操作性,真正使贷后管理起到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的作用。同时,也要对保证人的担保能力和抵押物的实际价值进行客观评估监测,以保证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要形成高质量的贷后检查报告,指导改善贷后管理,提高对信贷风险的管控能力。

(五)以人为本、积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

做好贷后管理工作,人的问题是根本,我们应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一支素质过硬、业务优良、廉洁奉公的客户经营队伍。把信贷目标管理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信贷岗位人员的思想素质、能力、职责、目标、业绩等标准,建立良好的培养、选拔、任用和惩处等激励机制,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定期对客户经理进行业务培训和能力考核,注重培养客户经理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理的能力。使客户经理能够对动态与静态、财务与非财务等客户信息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判断贷款的安全性与效益性,能够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影响信贷资产质量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并对风险做出客观评价、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

上一篇:浅议基层文化体育单位如何做好财务工作 下一篇:浅议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