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其发展

时间:2022-07-08 07:41:18

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其发展

摘要:本文在分析舆论监督的现状、重要作用的同时,提出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监督应采取的手段。

关键词:舆论监督;作用;手段

中图分类号:D0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01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的监督。从广义上看,它是指公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从狭义上看,它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公民通过新闻媒介发表、传播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见而对国家和公共事务起到的监督与制约作用。

一、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民主的必要环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健全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党分别在十四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重视传播媒介的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要加强热点问题引导和舆论监督,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这些都说明了舆论监督在我国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以及舆论监督对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广大群众参政议政,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党和政府的一切决策最终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新闻媒介不仅满足人民群众对国家重大问题的知情权,也是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最好渠道,他们的许多意见和建议都可以通过舆论工具来传达。

(二)有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依法治国。新闻媒介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可以引导群众公开讨论,反映他们合理的愿望和呼声,以保证所制定的法律法规的正确性、全面性。而新闻媒体运用各种形式对行政过程中的违法、渎职失职、行贿受贿等行为进行曝光,对督促公务人员依法行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近年来80%腐败案件正是由群众举报和媒体曝光而揭露出来的。

(三)有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应该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来制定和执行。我国的市场经济尚未完善,需要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摸索前进。这就要求舆论监督及时反应经济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尽早发现,尽快解决,使国家可以有效地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四)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舆论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到了一种约束和规范作用。新闻媒介对公众造成一种舆论氛围,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

尽管舆论监督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非比寻常,但是我国目前舆论监督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新闻媒体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新闻舆论监督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实际上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舆论监督作为我国监督机制的重要内容,只有在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指导下才能够健康发展。而社会对舆论监督中媒体侵权等事件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舆论监督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公众、媒体和监督对象之间纠纷不断。

(二)新闻从业者的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新闻自身的腐败对舆论监督形成干扰。新闻腐败是指新闻媒体或其从业者,为获得某种私利,违背新闻客观真实的原则,背弃对广大群众利益的维护,以虚假报道为当权者的错误进行掩盖和粉饰。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但舆论界“假冒伪劣”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人民群众的极大反感,也给大众传媒带来极坏的影响。

(三)“皇城根下不动土”,部分地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譬如:在省级政府和市级政府决策和行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该省市的媒体上基本鲜有提及,或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只有在其他省市和中央级的媒体上才会出现对该问题的报道,这就反映了省市一级政府官员在工作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

(四)监督对象较高的抵触情绪使舆论监督工作困难重重。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在观念上对社会舆论监督存在着一定抵触情绪,担心舆论监督揭露社会阴暗面,会影响社会稳定,引发群众不满情绪,或给地方形象抹黑,影响招商引资等。因此,对舆论监督的问题极力掩饰,不敢曝光,使得社会舆论监督困难重重。

三、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监督的手段分析

(一)加快建立舆论监督的法律体系。现阶段应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一些好的经验来完善我国的舆论监督机制,加强舆论监督的立法工作。舆论监督的法制化,能够有效地保护国家、社会、法人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还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它可以赋予舆论监督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使舆论监督不受行政权力的干扰,并可以规范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使其更好地履行其应尽的职能。

(二)强化新闻行业自律,提高媒体和从业人员素质。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报道时,必须遵守职业道德,严格自律。第一,舆论监督要有正确的定位,要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不能为揭露而揭露,为批评而批评,要从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利于促进党风、民风、社会风气的好转以及有利于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角度出发。第二,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在实施舆论监督中,媒体要避免恶意炒作,防止负面影响。在披露事实时有所保留,允许被批评者发表自己的意见。一旦出现舆论监督的失实或失准,在追究责任人责任的同时,要积极地采取补救措施,挽回影响。

(三)保障公众和大众传媒的知情权。舆论监督是防止各类型腐败的一个重要方式。公众及大众传媒要想很好的行使监督权,就必须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只有了解了政府的各项信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建议。

(四)纠正错误思想,提高政府官员接受舆论监督的主动性。舆论监督与社会稳定和领导政绩并不矛盾,舆论监督实际上是在帮助党和政府做工作,它有利于推动地方工作和地区发展。大众传媒是我党和政府的喉舌,它行使舆论监督权力的目的之一是监督政府行为,改进政府工作,促进政策出台,消除可能发生的隐患。从这个角度看,舆论监督是符合党、政府和人民的利益的。所以政府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支持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总结出的宝贵精神文明成果,是衡量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社会监督机制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建立健全的舆论监督制度,改进媒体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转变监督对象的观念和态度,在这条法治化的道路上,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以推动社会民主的进程,进而促进社会文明的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许新之,罗朋,李清霞.舆论监督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9.

[2]田大宪.新闻舆论监督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

[3]许新之,罗朋,李清霞.舆论监督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9.

[4]吴更振,要清华.论新时期舆论监督的生存空间与生态环境[J].展江,主编.中国舆论监督年度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作者简介:陈冬蕾(1986-),女,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从事非政府组织方向的研究。

上一篇:如何用市场法则加强企业管理 下一篇:用科技作支撑 以规模创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