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观察研究

时间:2022-07-08 07:30:54

骨质疏松观察研究

本文作者:陈小野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心脏重构是指心脏受损后,心肌和间质的结构和功能所发生的质和量的改变。胚胎化是心脏重构明显的生物学特征。如果胚胎化成为重构心脏主要而稳定的生物学特征,则需补肾。

1心脏重构补肾的原理

1.1虚证病理的逆向重演律[1]虚证的病理以逆向重演生物个体发育和生物进化过程为主要特点。逆向重演表现为:一方面有序度高(高层次)的结构、功能强度减弱;另一方面有序度低(低层次)的结构、功能强度相对或绝对增强。甚至胚胎型基因重新激活和表达,导致蛋白质、抗原、酶等产物和功能的胚胎化。逆向重演病理的原因在于虚损导致细胞、组织的能量减少,熵增加。胚胎乃生命之原始,虚证病理逆向重演至胚胎阶段正是“虚极及肾”。

1.2局部和整体病理在质和量上可以不同步整体“虚极”是对整体而言的肾虚证,局部“虚极”是对局部而言的肾虚证。

2重构心脏胚胎化的表现

滕宗艳等(2001)[2]:“心肌肥厚时不仅心肌细胞体积增大,表型亦由成熟型向胚胎型转化。”付小兵等(2003)[3]:“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肌收缩功能低下的系列疾病,其心肌细胞均表现出胎儿期的组织学特征,这实质上是一种心肌细胞的逆分化状态。”

2.1原癌基因蔡维君等(1993)[4]:“检测了原癌基因c-myc和jun在12例不同发育阶段的人胎心肌中的表达。根据胎龄,将其中9例分成3组,胎龄分别是16~17、23~24和27~28周,每组各3例。另外有32和36周及足月的大胎龄标本各1例。结果表明,在胎儿早期,c-myc和jun的表达都较高,随着胎龄的增加,其表达水平逐渐下降,在足月胎儿表达水平很低。”“Schneider、Komuro和Semsei等报道了小鼠及大鼠心肌发生过程中c-myc基因的表达。他们发现,在胚胎早期,心肌中c-myc的水平较高。随着心肌的发育成熟而逐渐下降,直至消失。”“心肌的病理性肥大是心肌在心脏功能失常情况下的一种失代偿性生长。目前已发现,心肌肥大与原癌基因密切相关。许多在胚胎早期表达而在成年不表达的基因又重新在心肌肥大过程中表达。Mulvagh和Komuro报道了主动脉狭窄后心肌肥大是c-myc和c-fos等表达均增加。Bishopric和Simposon对α骨骼肌肌动蛋白基因(sACT)和α心肌肌动蛋白基因(cACT)及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β-MHC)在药物诱发肥大的培养心肌细胞中的表达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发现在胚胎早期表达较高的sACT和β-MHC基因在肥大心肌细胞中表达很高。Schwarz等和Izumo研究了α肌动蛋白基因和β-MHC基因在压力负荷引起的心肌肥大中的表达。其结果同Simposon等的类似。”黄晨等(2001)[5]:“方法:20月龄及6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以Northern杂交分析c-myc,Ha-ras,c-fos基因表达。结果:Ha-ras和c-fos在6月龄、20月龄大鼠心室肌中均表达,老龄鼠c-fos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青龄鼠;c-Ha-ras则无显著差异;c-myc在6月龄和20月龄大鼠心室肌中均无表达。”“研究表明,心肌肥厚的发生与原癌基因(c-myc,Ha-ras,cfos等)的重新激活和高表达有关,而老年期心脏常表现为随增龄左室进行性肥厚。”“心肌的生长和发育包括增殖(细胞数目的增加)和增生(细胞体积的增大)两个主要过程。在胚胎和初生期,心肌处于‘合成状态’,心肌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层状结构,心肌不断增厚,以适应管腔压力的变化。成年以后,心肌细胞处于‘收缩状态’,细胞停止增殖,不再生长长大。但随着衰老的进展,心肌组织又有‘合成状态’的趋势,表现为随增龄心脏重量增加,左室进行性肥厚等变化。”“20月龄正常大鼠心室肌中c-fos表达水平明显高于6月龄大鼠,说明老年心肌重现了胚胎期c-fos的表达程序。”祝光礼等(2006)[6]:“LVH(左室肥厚)的发病机理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与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刺激因素通过各种信号转导通路作用于核内,活化多种心肌肥厚的相关基因,并诱导心肌细胞增殖相关的原癌基因(如c-myc、N-ras原癌基因),使心肌向胚胎化方向发展,心肌细胞蛋白合成增加,细胞体积增大,导致心肌肥厚。”

2.2细胞内物质丁小凌等(1990)[7]:“在成年心脏,心肌肥大反应时不仅有蛋白质合成及亚细胞成分的量变,同时更重要的是蛋白质组成的质变。例如在肌酸激酶、肌凝蛋白重链或轻链、α-肌动蛋白和β-原肌凝蛋白等重新生成某些‘胎儿’同型异构酶和异构蛋白,或许正是这些变化构成了肥大心肌功能改变的主要生化基础。比较清楚的是肌凝蛋白重链(MHC)组成由α2型变成β2型,结果使ATPase由高催化活性的V1转变成低活性的V3,这维持了心肌在高负荷时的收缩张力,但减低了它的收缩速度。”李悦综述(2003)[8]:“心房颤动(AF)时心房肌结构发生改变,即出现结构重构(SR)。”“慢性AF时,电镜下可见心房肌细胞出现超微结构改变。Ausma等发现AF山羊心房肌细胞存在逆分化证据,可见心房肌细胞收缩成分缺失,糖原聚集,可见残余肌原纤维结构如Z带物质团块,提示出现肌溶解。在肌溶解区域,肌浆网排列紊乱,可见大量线粒体。这些线粒体的形态和大小明显异常,但嵴未见异常变化。随AF时间延长,上述病理变化更加明显。心房起搏达16周时,半数心房肌细胞出现肌溶解。研究发现,即使AF持续仅一周,细胞核也会出现异染色质重新分布。与细胞退化和细胞凋亡时出现的异染色质凝聚不同,AF时染色质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细胞核。与糖原聚集、线粒体形状改变、肌原纤维和肌浆网缺失一样,这种均一的染色质分布也是胎儿心肌细胞的形态学特点之一。心房肌表现出胎儿心肌的形态学特征,同时没有细胞退化和细胞凋亡超微结构改变,提示心房肌细胞出现逆分化,即部分心房肌细胞为适应AF时周围环境病理变化逆分化到另一种存活状态。”

2.3细胞形态曾治宇综述(1999)[9]:“左室重构时心肌细胞肥厚伴有长宽比例的增加,结果形成一种细长的结构不良的细胞,这种心肌细胞收缩功能下降。现已发现,胎儿和早期新生儿的基因控制细胞向细长的方向生长,有人认为心肌细胞的肥厚正是这一基因程序的再现。”

2.4功能曾治宇综述(1999)[9]:“在重构早期,骨骼细胞β肌动蛋白即有异构的改变。然而,急性心肌细胞梗塞后的这种胚胎心肌细胞表型不象胚胎心肌细胞那样出现分裂,不能进入细胞周期。人的正常心肌细胞虽也不能分裂,但可存活90~100年,而这种胚胎型异构蛋白易于疲乏,加速心肌细胞的衰竭,使心肌细胞的寿命缩短至4~5年,这也是心力衰竭病人的平均生存时间。”李勇综述(1999)[10]:“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看,心肌重构包括两种不同的结构改变:①心肌细胞在超负荷条件下,心肌通过改变表型表达使其生物结构发生变化,正常心肌细胞向胎儿类型心肌细胞转化。这种细胞耗能低,肌肉最大缩短速度和张力发展缓慢,不能满足长期高效率工作需要,最后导致心肌收缩功能降低。”

2.5能量代谢冯兵综述(1997)[11]:“在心肌肥大的发生和进程中,心肌细胞的产能结构也出现明显的适应性变化,即胚胎型的肌酸激酶同功酶(BB+MB)和乳酸脱氢酶同功酶(M-LDH)的含量及活性均有明显提高,肥厚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途径从有氧氧化向无氧酵解转化。”

2.6间质李刚等(2000)[12]:“方法:用人Ⅰ、Ⅲ型前胶原cDNA探针,对32例风湿性二尖瓣肌进行分子原位杂交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病变心肌间质中Ⅰ、Ⅲ型前胶原mRNA阳性表达明显增多,Ⅰ型较正常成年心肌中增高1.67倍,Ⅲ型增高4.36倍;病变心肌细胞核内出现Ⅰ、Ⅲ型前胶原mRNA阳性表达,胎儿心肌亦有类似表达;Ⅰ、Ⅲ型前胶原mRNA阳性表达量与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周径向心缩短率(mVcf)呈负相关。结论:风心病心肌细胞参与了胶原的合成和分泌,并对心脏功能有严重影响;风心病心肌胶原增生重现了胎儿期合成胶原的表型。”“在正常成年心肌标本中心肌间质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核内可见Ⅰ型前胶原mRNA的阳性表达,呈深蓝色,均位于细胞核内。Ⅰ型前胶原mRNA的阳性表达,明显多于Ⅲ型,心肌细胞内均未见有Ⅰ型和Ⅲ型前胶原mRNA阳性表达。在胎儿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内均可见Ⅰ、Ⅲ型前胶原mRNA呈阳性表达。值得注意的是在风湿性心脏病的肥大心肌细胞内亦出现Ⅰ、Ⅲ型前胶原mRNA阳性表达,均位于细胞核内。”“提示慢性风湿性瓣膜病由于炎症或容量负荷变化等影响,使心肌细胞复现了胎儿时期合成和分泌Ⅰ、Ⅲ型前胶原的表型,从而参与病理情况下心肌间质胶原的增生和纤维化”等。

3结语

3.1重构心脏出现占主导地位而稳定的胚胎化特征,即是“肾虚证”,也即“心的肾虚证”。“心的肾虚证”也包括“心的肾精虚证”、“心的肾气(阳)虚证”和“心的肾阴虚证”。

3.2目前对心脏重构相关疾病也有补肾的,但均是针对整体的肾虚证[13~16]。

上一篇:心脏重构肾虚应补肾 下一篇:药物动力学中医领域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