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关于股权转让限制条款的效力

时间:2022-07-08 06:29:33

简析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关于股权转让限制条款的效力

摘 要:《公司法》71条第4款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为股东的意思自治预留了空间,但实践中因约定的条件多种多样,各地法院判决结果各异。本文通过列举我国和国外关于章程限制股权转让的相关规定,再从不能一概否定或承认限制股权转让条款的效力,而应该具体事项具体分析,但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能违背公序良俗的规定,不能损害第三人利益和限制转让要有利于公司发展和公司利益的原则下从初始章程、修订章程,以及实践中个人遇到的有限责任公司章程中关于限制股权转让的条款进行分析和提出见解。

关键词:章程;股权转让;限制;效力

中图分类号: D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11-3

引言

我国《公司法》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规定中基于有限责任公司人合兼资合的特性,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股权转让给股东意思自治预留了空间。71条第4款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实践中章程制定方因不同商业利益需求对于股权转让往往在公司章程中做了限制性规定。

笔者在工作中就曾遇到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基于公司利益、股东方诉求、职工持股等在公司章程中对于股权转让及退出做了特殊规定。

如:一方股东向关联方转让股权其他股东应同意并放弃优先购买权;一方股东转让股权时应取得某一方股|(一般是控股股东)的同意,否则不得转让股权;对于员工股权的转让明确规定了受让方(必须是某一方股东或者股东会、董事会指定的受让方)、转让价格,对于员工退休、离职、违反公司规章制度被解除劳动合同、身份不适格(失踪、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等);违反敬业禁止业务、违法犯罪等各类情形发生时必须转让股权在章程条款中进行了明确;一些国有出资的股东在章程中会直接明确股权的转让需取得国资管理部门的许可和履行国资转让程序。

经济业务的多样性带来了司法实践中各式各样涉及章程限制条款案件的不断涌现,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经济生活中涌现的疑难问题一直在进行探索、研究,以期让当事人在章程中进行股权转让限制条款的约束时可以明确知悉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

1 法律法规关于章程限制股权转让的规定

1.1 我国法律法规

1.1.1 法律规定

《公司法》71条将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分为4个条款:

一是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股权;

二是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且规定了三十日未答复视为同意转让和不同意的应当购买,不购买的视为同意;

三是规定了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

四是公司章程中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实务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即是第四款从其规定的效力认定问题。

1.1.2 司法解释、审判观点

因章程限制股权转让条款的出现,司法审判中最高人民法院和各地法院在司法解释或审判时提出了观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18-29条;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的“公司章程或章程条款撤销纠纷”案由等,均可以作为章程限制股权转让案件中审判实务的依据。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认为“与其他国家立法相比,我国《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向第三人转让股权所做的限制已失之过宽,若再允许章程作过宽的规定,不符合保持公司的人合性的客观需要。[1]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第二庭认为“股权转让以自由为原则,以禁止或限制转让为例外。公司章程是股东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制定,并以法定形式予以公示的,不仅对制定章程的当事人有拘束力,对于以后参加公司的人也有拘束力。股权转让自由作为一项原则,是各国公司法的通行做法,但公司章程作为股东意念的体现,并不妨碍其对股权转让所做的限制。因此,公司章程在不与《公司法》抵触的情况下,若其限制或禁止股权转让,应视为股东对股权转让生效要件作了特别约定,股权转让合同应遵循章程的规定,否则其效力不应被确认。” [2]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章程中约定的除名情形发生时“实体处理原则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审查约定事由的适法性,不宜轻易认定违反公司法强制性规定。”同时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身份是否可以继承取得也明确了“公司章程规定另有规定外,继承人有权当然继承股东资格。” [3]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公司章程规定股东因退休、解聘、调动等原因离开公司时应将股权转让给其他股东,但未规定具体受让人,且当事人无法协商一致的,股东会确定的股东有权受让该股权。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价格未作规定,且当事人不能协商一致时,一方请求以评估方式确定股权转让价格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4]

通过以上列举可以看出除江苏省高院民二庭对于有限责任公司章程中股权转让效力持否定态度外,其余对股东基于意思自治制定的章程中关于股权转让限制的效力并未给予全盘否定。

1.1.3 我国一些特殊规定

在我国对于中外合资企业、国有企业的股权转让有一些立足于国内实际的规定,如国有企业的股权转让属于资产处置行为,需按照处置资产标的大小取得上级主管机关的批准。

1.2 国外法律规定

1.2.1 日本、韩国

韩国与日本关于章程中限制股权转让的规定基本一致,限制转让的公司不能是上市公司。[5] 日本2005年《公司法典》第107条规定:“二、……股份公司对全部股份规定以下各项所列事项时,需在公司章程中规定该各项规定的事项:①对于转让取得该股份需要该股份公司承认的规定……。” [6]

1.2.2 德国、英国、美国、法国

《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规定,如公司章程中规定了股份转让需公司同意,公司则有权对股份转让进行监督。且公司在作决定时首要考虑的应是公司利益。

英国私人公司中对股权转让进行限制是普遍的,现有股东对公司控制权的需要很强烈,不符合章程要求的股权转让公司有权拒绝登记。

美国公司股权转让是自由的,除非有特别协议,而非公众公司主要的特征之一即为股东对其他股东选择进行合理的控制。在美国如果公司章程限制了股份转让,则转让行为需取得董事会批准或其他股东同意。[7]

法国对于股权转让内外有别,内部转让是自由与授权的结合,继承方式取得的股权必须满足章程规定的条件才可成为股东,章程中有限制条款的可参照外部转让适当降低多数标准或缩短期限。[8]

2 我国有限责任公司章程中关于股权转让限制效力简析

2.1 不一概而论章程中对于股权转让限制条款的效力

我国《公司法》第71条第4款的任意性规定,是《公司法》根据经济社会的进步、商事交易需求所作出的,符合经济最优原则,也充分尊重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但笔者认为任意性条款不等同于随意性,不能跨越法律强制性规定的边界。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梳理后发现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章程中规定股权转让的效力,归纳后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与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的意见一致即公司章程对于股权转让的禁止性规定或限制性条件无效;

二是公司章程对于股权转让的规定是私法范畴的自由约定条款,符合自由原则,未按公司章程规定进行的股权转让无效;

三是应适具体情况分析,不能一概而公司章程对于股权限制转让的有效性。

笔者赞同和支持第三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市场经济中作为民事主体的公司,内部关系靠意思自治或决议来维持。股东在投资过程中通过章程体现个人意志,在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股东通过意思自治实现各方利益诉求的均衡,从而最终达成设立和运营有限责任公司的共同目的。

随着经济交易的繁荣,实践中的股东成员组成、利益诉求、公司规模大小、股东个人情况等问题复杂而多样,法律不可能提前满足各种特殊需求或穷尽各类解决方法,因而充分发挥法律的指引作用,充分给予股东自治权,股东根据自身需求、利益共同点、协商确定股权转让的程序和实体条件,并将其在公司章程中体现,作为对于股东共同约束的公司治理规范。因而应秉持公平、正义、私法自治的理念看待有限责任公司章程中关于股权转让限制条款的效力,充分尊重股东各方不损害其他方利益、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制定的公司行为准则。

2.2 不同情形下章程中关于股权转让条款的效力

2.2.1 初始章程关于股权转让限制的效力

有限责任公司是人合之上资合的法律体,成立之初的股东基于了解、信任、利益趋同的理念共同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为了维持长久合作,确保最初的合作机制、合作原则、合作理念以及各自的权利义务关系。经各方股东协商一致会在章程中对股权转让作出限制。而公司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时也必须提交经由全体股东签字(盖章)以及法定代表人签字的章程,此章程一经登记对外公示具有效力。

笔者认为关于股权转让的限制条款是各方股东协商共同拟定的,即便并非共同拟定,但因在登记时进行了签字或盖章则视同认可。股东在公司设立时进退自由,设立时章程应最能充分表达和体现股东的意思自治。此章程中关于股权转让的限制性规定如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且是通过合理限制转让达到维护公司整体利益,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和运营即具有效力。

2.2.2 修订章程对于股权转让限制的效力

《公司法》规定修改公司章程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表决通过。资本多数决原则体现的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合特征。

实践中往往会被绝对控股股东借用从而达到满足自身利益的需要。小股东的意思无法有效、充分地得到表达,即便在股东会上投了反对或弃权票仍改变不了决议被股东会通过的结果。

因此有学者提出此种情形下公司章程中增加或修改(一般指更加严格或不利于小股东)股权转让的限制条款应对那些投反对或弃权的小股东不具有约束力。

笔者认为公司章程修订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条款属于强制性法律规定,立法者对于该条款的强制性属性是在吸收和借鉴了相关立法经验和结合实际案例提出的,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也是充分尊重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合特性,应当遵守和执行此项规定。

公司章程作为约束规范股东、董事、监事、高管的公司治理准则,不能有特例不遵守的情形存在。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经济法律体,有运作的规范、要求。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然作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参与方,就必须按照规则行事,不能破坏“游戏规则”。这也是平等原则的体现,扩宽一些理解,如果对于投了反对票和弃权票的股东设置了例外规则,那也会有其他股东主张自己在表决时并非真实意思的表达,那在司法实践中将给法官审理案件时带来甄别的难度,也会出现“同案但判决不同,判决相同但原理不同”的审判结果,进一步会将司法审判陷入两难的境地,法律的权威性也将受到挑战。

当然也并不当然完全承认修订章程中对于股权转让限制条款的效力,也应当以修订是否有利于公司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公司的利益为核心,不能让那些利用和钻法律漏洞的人享有利益,应在公平的原则下,合理保障各方当事人的权益,不能因为章程的修订完全限制了股东的股权转让权。

罗培新博士在专著《公司法的合同解释》中阐述公司参与方(笔者在此将其理解为股东、公司(含董事、监事、高管))创设的公司治理规则,合法性基本上在于其合理性。不能让不合理的限制走向极端,股东投资是自由行为,当期不能或不愿意再进行投资时应给予退出的通道,当内外部转让均被限制使其转让不能或者条件过于严苛的情形下法院应当发挥自由裁量权。

2.2.3 违反法律法规的效力

公司章程是参与各方意思自治的表现形式,但必须受到强行法律规范的限制。章程中关于股权转让限制的规定违反了任何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损害了国家或社会公众利益、违背公序良俗则当然无效。章程中的限制规定不能违反立法目的和法律强制性规定。通过章程限制股权转让条款的设立掩盖了非法目的,抑或在制定或修改履行程序时有股东因重大误解或因被欺诈、胁迫而违背真实意思的表决造成了公司章程通过的结果。

此时笔者赞同一些学者的观点可以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撤销。

2.2.4 章程限制转让效力确定后对于隐名、代持、受让方的效力

以上探讨的形式中对于隐名股东,股权代持的情形下并未全然应对,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很难一一穷尽,因此关于章程中股权转让限制条款对于隐名股东、股权被代持的股东笔者认为原则上应具有同等效力,但也并不排除例外情况。

在司法实践中需要审理案件的法官根据案情、案由、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但笔者认为无论何种情形都不能违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的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同样即便章程中关于股权转让限制的条款效力被认可,但是也不能当然损害第三人的利益,章程中设置的股权转让条款是对股东的股权转让进行约束,对新股东的加入给予限制,对股东与第三人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无权进行限定,当股东违反具有效力的章程规定的转让条款与他人签订了“股权转让合同”,公司、其他股东可以违反章程规定为由抗辩,但却不能当然的因其违反章程规定而主张转让协议无效,转让协议的效力应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裁断,受让方在无过错的情况下可以提起违约之诉,追究违约赔偿责任。当然如果股东转让股权虽违背了章程的限制规定,但公司或其他股东并未提出异议或拒绝笔者认为应认定股权转让生效。

2.2.5 股权转让条件的效力

结合以上分析和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公司章程中关于股权转让条件的规定中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是其他股东对于自身权利的放弃应当认定为有效;按照规定的价格转让,需转让给董事会、股东指定的人员、需取得某一股东的同意,股东间转让时其他股东需按持股比例购买、不能或不愿购买时重新按比例分配,以及国有股东关于需取得上级主管机关批准的规定如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无障碍地实施则应当认定其效力。

职工股限制转让的条件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不能随意退股,离开公司(具w规定离职、退休、辞退等情形)时需进行内部转让(或指定方转让)、转让的价格一般是初始投资值或账面值。

职工股是有限责任公司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所采用的一种方式,也是公司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种策略。职工股相较于一般的股东持股带着特殊的标签(如有些投资协议中约定职工股委托给工会统一管理,只参与分红等并不实际参与表决),职工股顾名思义应为公司的员工持有的股份,如果身份都不是公司的员工了,那从合理性的角度分析理应退出股权,至于按照统一规则制定的退出价格在员工同意参与职工股计划时就已知悉了此项约定,但仍然愿意参与,则表明其对退出时转让价格的接受和同意。

从公平性角度论述的话,章程中关于职工股转让条件的限制是对公司内所有参与职工持股的每一名员工的统一规定,并不存在偏私或特例的情形,是一种规则的统一约束,因此对于每一名参与的职工都是平等的也是公平的。

笔者认为有限责任公司章程中关于职工股的以上几方面的约束应当具有效力,这也正是《公司法》71条第4款任意性规定的初衷。公司章程是股东意思自治的法律文件,发挥着对《公司法》中的任意性条款给予补充的作用,《公司法》通过这些授权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激发经济活力。

3 结语

在章程中允许股东设置不违背法律法规、不损害他方利益、不违背公序良俗的股权转让条款是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也有利于维护和保障有限责任公司健康、持续发展。但因笔者个人的实践经历、理论能力本篇的阐述会有不充分、片面的情形,对于国外法律的相关规定笔者通过阅读和参考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由于译著或文献引用的原因也可能会有差异。

参 考 文 献

[1]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认定[A].民商审判指导与参考,2002(2)[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

[2]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关于公司法适用若干疑难问题的理解[A].中国民商审判,2004(3).

[3] 广东省高院民商事审判实践中有关疑难法律问题的解答意见(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2012年3月7日网站公布)[Z].

[4]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意见(试行)的通知》鲁高法发[2007]3号[Z].

[5] 蒋学跃.股份有限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的合理性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11(4):51-52.

[6] 吴建斌,等.日本公司法典[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7] 徐强胜.股权转让限制规定的效力――公司法第71条的功能分析[J].环球法律评论,2015(1):138.

[8] 宋良刚.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限制制度的完善[J].人民司法,2005(4):16.

上一篇:她为何选择生而不养? 下一篇: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油田企业新闻宣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