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创常见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7-08 02:05:32

环创常见问题与对策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第一步是让园所具有美感,也是园所文化的重要外现。然而笔者每次参观幼儿园的环境时,总会发现诸如色彩污染严重、布置过满过多、大小比例失调等问题。所以,本文就从美学角度来谈一谈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常见问题和改进策略。

布置过满过多

现象:

一些教师教龄长,积累的东西也比较多,一心想把自己的“老家当”和“箱底货”统统都搬出来进行展示布置,每个地方都不放过,导致班级里到处都是张贴的作品、悬挂的吊饰、堆砌的盒子,窗户上也贴满了剪纸。

对策:

有时侯班级环境布置得过满过多,会给人一种聒噪、画蛇添足之感,视觉上也会感到很压抑。留白是中国国画、书法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能带来绝佳的视觉效果。如果教师在进行环境创设时能巧妙地运用留白的手法,拆除多余、不必要的装饰,保留一些空白的地方,会使过于饱和的空间带来的压力感得到释放。教师把握好舍与得的度,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材料随取随用

现象:

有些教师顺手拿起一些乡土材料就用,或者仅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工就随意摆放了出来。

对策:

乡土材料是农村较普遍、易收集、幼儿较熟悉的一种材料,很多教师都有物尽其用的朴素资源观和价值观。这种提倡环保和利用身边材料进行环创的理念本身没错,只是有些教师没有理解到位。

1.去粗取精

乡土材料虽然看似普通,但教师如果能够仔细思考,有意地搜集、筛选,就可以使它们吸引幼儿的目光,引发幼儿的探索,成为会说话的“活教材”。教师用有自己敏锐的眼光,迅速判断哪些材料具有教育价值,然后精挑细选,去粗取精。

2.精雕细琢

教师在制作玩教具时,不应该为了追求速度就放弃对品位的追求。做工细致、精巧体现出的是对生活品位、教育质量的追求,所以宁可做得少一些,也要想得透一点,做得精一些,使每个玩教具都精品化、精细化、有创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否则做出的东西摆在教室里依然是废品,反而多了一堆垃圾,成不了幼儿百玩不厌的香饽饽和百看不厌的艺术品。

包办环创工作

现象:

一些教师认为幼儿的作品在环创中派不上用场,便一手包办环创工作,导致幼儿对自己的作品失去信心,对美术的兴趣降低甚至产生排斥心理。

对策:

毕加索说过:“我在他们这个年纪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但我却花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画得像这些孩子一样。”他的话使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作品。儿童的作品的确有着成人作品无可比拟的魅力,教师如果对其漠然置之,不仅违背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的指导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即使布置出来的环境很美、水平很高,但只要不是幼儿自己创作的作品,他们就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环创仅仅成了摆设。只有把幼儿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展示出来,他们才会喜欢和关注环创。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大胆放手,让幼儿的作品有效地发挥作用,让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布置。

展示缺乏创意

现象:

教师在进行作品展示时,展示的方法重复、没有创意,风格单一,效果平庸。

对策:

幼儿的作品并不完美,也需要教师巧妙包装,为其锦上添花,使其成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运用边框修饰法、情景创设法、背景衬托法、大小通吃法、立体呈现法等增强幼儿美术作品的视觉呈现效果,使幼儿的作品发挥独特魅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审美修养,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绘画的乐趣,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优点,体验成功的快乐。

生搬硬套

现象:

很多教师在对其他幼儿园或班级的环创进行参观学习后,回来生搬硬套,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生硬的感觉。

对策:

1.因地制宜进行翻新

教师应根据本园的园舍环境、课程特色和当地乡土资源进行环境创设,这样才能体现教育者的思想。例如,我园参照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的环创“大厅里的客人”,根据我园所处地域的特点,翻新生成了带有水乡风味的主题环创“快乐水乡囡”。

2.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幼儿园应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环境创设,而不应去简单地抄袭别人。教师之间应形成互相研讨、共同完成的良好氛围。创作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收获是快乐的。创新和合作的意识如今已在我园蔚然成风,我们的创意花瓶、班牌、空调架、酒文化布置等环创案例和创新思想已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得到了交流和推广。

美是一种能让人愉悦的体验,美在于真实和自然,在于和谐和精致,在于丰富和灵活,在于互动和变化,在于文化和内涵。美有很多的外在表现形式,等待着我们在环创中进行思考和完善。只要我们用心创设环境,就一定能将幼儿园打造成每个幼儿心中的乐园,让美在幼儿的心中流淌……

(本栏责编 叮 咛)

上一篇:在原有学习起点上前行 下一篇:互动性学习环境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