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单元复习的课堂设计

时间:2022-07-08 12:11:02

人教版七年级《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单元复习的课堂设计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初中历史教学地位的日益突出,大家对新课程下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设计也越来越关注。而新课程下初中历史复习课的设计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上好初中历史的复习课?如何在历史复习课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笔者以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以单元为例,谈谈我这一堂复习课的设计,谈谈我是如何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优化学生学习,提升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为第四单元,共五课,分别是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二),涵盖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文化方面的内容。对于初一新生来讲,人教版《初中历史》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较高,学生能够按章节掌握基本的历史基础知识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是复习课。本单元历史复杂,朝代更迭频繁,又交叉了一些少数民族关系的内容,讲多了怕学生混淆,讲少了又怕学生听不明白。另外,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复习课还是一无所知。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好已学的历史知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初中历史复习课的味道。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课堂设计上尝试采取了“拼图法”,力求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合作,动脑动手的方式来完成。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和小组协作争先的意识,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对全班同学说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历史复习课,内容是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今天这一节课将进行小组“拼图”答题比赛。比赛规则:全班分为四组,每组一个题目,基本分10分,在答题过程中出现一个错误扣1分,在老师补充的提问中(抢答题)答对的加1分,最后得分最低的小组为全班表演一个与历史有关的小节目。记住:能够在今天的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同学是最勇敢的,也是最棒的!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热烈讨论,摆动双手,互相帮助,积极发言,立即行动!(各组同学的课桌拼在一起,各小组代表抽签,老师布置任务,发放拼图卡片,要求同学推荐好上台代表,准备好表演节目。)

为便于学生理解老师设计题目的意图和要求,我首先进行了示范(见下),然后各组拿好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卡片展开讨论,并依次上黑板进行“拼图演示”,同时准备好抢答。

题目设计:

拼图1:请将下列信息参照范例按朝代改革的顺序排列。

抢答1:你认为西晋短期统一的原因有哪些?

拼图2:请选择正确的信息分别排列在“三国”之后。

拼图3:请将下列科技文化分南、北排列。(包括人物、成就、评价)

抢答2:南方经济大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抢答3:你认为在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过程中贡献最大的人是谁?有何依据?

抢答4:你认为这一时期南北科技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拼图4:

请在下列战役选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并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上下排列。

漠北战役 巨鹿之战 城濮之战 官渡之战

淝水之战 涿鹿之战 赤壁之战 长平之战

根据上面选出的战役选择下列正确的信息排列。(交战双方、战争结果)

抢答5:你认为这些战争的经验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能举例说明吗?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逻辑分析――讲解说明式的进程,它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气氛窒息,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活动的空间,丧失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是在建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即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教学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理解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有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新知。就本节复习课而言,我通过设计的四个“拼图题”和两个“抢答题”,采取分组竞赛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火种,给予学生活跃思维的翅膀,让学生的脑、口、手都动起来,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活跃起来。我认为,本节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际效果至少可以体现如下新课程理念:

1.基础性。最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本堂课设计的“拼图题”和“抢答题”其实质是对本单元或前后关联知识的一次重组,涉及到的知识点仍然是老师平时新授课强调的基础内容。如“拼图题”2、4题,从课堂实践效果看,学生掌握得很好,上台演示的同学平时表现一般,但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松而又准确地完成了任务,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也真正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要重基础和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

2.主体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其中一条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本堂课共四十五分钟,有学生参与的时间占了三十五分钟。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从拿到“拼图”题目到上台演示,从课堂抢答到最后节目表演,90%的学生得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气氛非常好。同学们个个成了训练有素的“演员”,而老师则成为掌控大局的“导演”。

3.合作性。《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新课程改革也要求:学生地位的转变是将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课、被动接收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的主体地位。本堂课共发放卡片78张,最多的一个小组拿到了24张(“拼图题”4)。学生在按要求完成“拼图”的过程中,既不能出现知识上的错误,又要注意好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和合理性。显然,在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迅速完成上述任务光靠一两个学生显然是不行的,而且这里还有各组竞争的促进因素。因此,整个过程中,有翻书查资料的,有拼图的,有校对的,有准备上台演示的,有准备节目的等等。每组可以说是人人有分工,人人有事做,忙的不亦乐乎。

4.探究性。探究性学习强调要转变教师观念,由“传道、授业、解惑”向“迷惑、激励、求知”转换,要用好用活现行教材,着眼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把陈述性知识转变为探究性的素材,要更新习题配置观念,根据“跃而可获”的原则,配置具有梯度性的习题,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变“知识巩固”为“知识发现”。本堂课中的“拼图题1、3”及“抢答题”2、4、5均属于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的探究式发问,有一定的梯度性。特别是“抢答题”4,通过探究能使学生明白“政治和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抢答题”5的设问也让学生对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的比较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答案是开放性的。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的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使现代课堂教学设计既要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服务,又要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高中美术欣赏应注重“绘画美学思想”的渗透 下一篇: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