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层导学 解决问题 巩固知识

时间:2022-07-08 11:13:28

逐层导学 解决问题 巩固知识

摘 要:教学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以此获得并巩固知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无缝对接,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依据教材质的规定性和学生学的灵活性,以问题为导向,层层深入的达成教学目的。在昆山市教育局“百节优秀课展示活动”中,本人开设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教学公开课,该课教法核心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教学过程层层推进,指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巩固知识,效果尚可。

关键词:问题情境; 问题导学; 探究方法; 巩固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25-001

问题的产生是知识教学的原动力,问题驱动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构建”。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合理的情境设置,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提供引导。课堂中以“问题链”的形式层层推进教学,老师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把活动和探究不断地推进下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经历探究的过程,把问题的发现、提出、探究、解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敢于多想多问,善思善问,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品质,灵活巩固所学知识。

在实施《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这一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的具体做法就是精心备课,开发有效的问题学习清单,归类出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拓展性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在合理、适切的教学环节中有序推进,让学生在探索中求解,在求解中巩固。

本节课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为什么要研究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二是化学变化中存在着怎样的质量关系(探究质量守恒)?三是如何去验证这样的质量关系(用微粒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在三个问题中又设计了若干个思考小问题,形成问题链。

在如何问题呈现上,主要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悬念:如若要获得4g氢气,至少需要分解多少克水?这样的问题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是不能顺利解决的,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导出本节课所学习的课题,这样引入,一方面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悬念感,会主动、积极地去解开悬念,这种迫切的心理状态,包含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如何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上,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从实验现象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猜想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让学生产生猜想的欲望,主动的获取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是有效的,更有价值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问题的提出,重在探究方法:化学变化中存在着怎样的质量关系?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由于刚接触化学不久,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探究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所以采用先猜想(含实例说明)后实验验证的方法展开,其间通过三个实验(铜片加热后固体质量增加、蜡烛燃烧后固体质量减少和硫酸铜溶液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总质量不变)和一段化学史来辅助教学,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相同的实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究铺垫。

其中,硫酸铜溶液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演示实验是在敞口的烧杯中进行的,没有按课本装置演示,其目的是为了下一个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而设计的。烧杯中盛放硫酸铜溶液,小试管中盛放氢氧化钠溶液,所用的硫酸铜溶液的量过量是方便学生判断硫酸铜没有完全反应。

二是问题的延伸,重在探究过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仪器、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及简单的实验记录,来验证自己的假设。针对学生可能得到的不同结论,提出问题:①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变化有没有规律?②得出不同结论的实验方案是否存在差异?③测定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实验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④对于两位科学家的探究,你支持哪位?学生在新的问题情景中再次激发了探究欲望,他们收集信息(课本知识、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同学相互之间交流等均是信息来源),同学们开动脑筋,热烈讨论,相互启发和借鉴,不断完善设计方案。让学生在尝试和体验的学习中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

教学中还渗透化学史的教育,让同学们回到两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强化定律的问题(小组合作,判断正误):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通学习信息、交换理解角度、体验学习方法,又通过寻找知识内容的关键词,把握知识核心,既优化了方法,又提高了效率。

三是问题的深入,重在理解本质:大量的实验后得到的一致结论也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如何去验证上述实验结论(质量守恒),引导学生深入化学反应本质,用微粒观来解释来完成论证,教学中还利用模型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解水分子模型感性认识化学反应实质――分子的拆分和原子的重新组合,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提出指导性问题: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②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是否改变?③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④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是否增减?⑤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是否改变?

学生发现: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学生明确了“质量守恒定律 ”的本质,突破了本节的难点。

最后是通过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帮助学生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行一些适当的练习,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巩固对其内涵的理解,在一次次的应用中加深理解、巩固“质量守恒定律”,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以上所述是本人一节课的导学随感,注重的是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突出的是方法的探究和运用。从教学本质上讲是“教无定法”的,但任何一种知识的传授和巩固,总可以找到适切的路径,这就要求我们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的进行教学设计,这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上海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1-6

上一篇:语言优化:初中作文出彩关键 下一篇: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