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论文

时间:2022-07-08 09:15:02

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论文

摘要:通过对高职高专工科类大学生文化素质状况的调查与研究,探讨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抓住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利机遇,开创高职高专工科类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工科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对策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关键,同时也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弱点。高职高专教育中那些以“物”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工艺性、技术性、技能性专业与以“人”为主要工作对象的管理性、服务性、艺术性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虽然有很大区别的,但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又都有其共性特征,是各个专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要求。因此,开展高职高专工科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应该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重中之重。

一、当前开展高职高专工科类大学生人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学习热情不够高,实用化取向明显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教育”和“应试教育”倾向严重,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独立和完备,忽视相邻学说的兼容和渗透,特别是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认为人文教育无非是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补充一些人文知识,提升学生审美品位等。

(二)未正确理解“必须、够用”原则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培养高职高专人才要以“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理解“必须、够用”原则既必须又够用的双向规范性,反而消极地利用它,完全把基础理论课作实用主义的随意解读。同样学生也以此为依据,选择对他们日后就业竞争有利的课程,而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却很少有人问津。这种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片面追求实用的倾向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是深远的。

(三)课程体系混乱,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工科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都是按普通高校带有所依附本科专业的痕迹,课程设置混乱,工科特点不突出,偏重理论,缺乏应用性并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人文课,重技能培养轻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对素质教育课程比例的合理性和课程构成的科学性论证不足,造成“拼盘”现象的出现,课程之间缺乏理论基础和凝聚力。选修课使得课程失去连续性,偏重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课程,而不顾及课程的结构。特别是现行的高专高职工科类课程体系架构中,除了给予学生职业生涯所要求的技术性、操作性训练外,作为育人重要的一环的人文社科通识教育可以说是残缺不全的,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个引起各界重视的高职高专人文社科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及相关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与实践方案。

(四)文化素养普遍偏低

教育界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了削弱甚至取消人文教育的倾向。缺乏人文知识,人文素质偏低的大学生的确有不少,不少学生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文字书写质量方面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如今的学生对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反应冷淡,而对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非常热衷。在他们看来,拿到了某个等级的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而掌握人文知识与提高能力无关。事实上,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是辩证统一的。

(五)人文精神相对缺乏

有些学生由于人文素质差,除了专业知识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因此常常感到精神压抑、思想苦闷、情绪消沉。他们渴望成才,但综合素质条件不足;他们有自我奋斗的愿望,但缺乏人生理想;他们渴望实现自我,但无起码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想显示自己,但常暴露出粗俗与无知;他们爱美、追求美,但常常美丑不分。当然以上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教育方面的缺陷所造成的学生缺乏人文精神,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加强高职高专工科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

目前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等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也没有积极地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使得高职高专院校工科类教学在重视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自由教育中人的心灵的育化和人格的培养,忽视了人的精神和价值养成。这种情况加剧了高职高专院校工科类教学工作中技术化、非教养化和功利主义急功近利倾向,导致了工科类人才的片面发展和人文精神的严重滑坡。而培养一流的工科类大专生和加大素质教育力度,正是针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工科类教育中“制器”而非“育人”这一弊端提出来的一剂良方。

(二)切实强化“两课”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课属于人文学科,是目前我国学校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应该说,它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它的学科优势。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启发青年、寻求人生的意义,在正确意义的导向下完善人的个性、发挥人的潜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素质的根本,通过“两课”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加强和改革“两课”内容和方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以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为重点,这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思想基础。然而,必须承认的是,随着社会发展,学生价值观念日益金钱化和极端个人化,同时,传统价值观念的虚无主义倾向突出,使其实际效果越来越不容乐观。思想政治教育课不受学生欢迎,不被学生重视,削弱了其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价值导向作用。这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科学主义色彩浓厚,人文主义色彩淡薄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是改变这种现状的重要手段。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改革要突出文化素质教育

一是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之中。在专业课教育中,要求任课教师要融入人文知识到专业课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知识,促进文化素质的提升。对工科类高职高专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工科大学生加强文、史、哲、艺、经济、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入文修养和科学素质。二是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专业理论课建设方面,在强调基础知识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下功夫。大多数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达到1︰1,个别课程取消了理论课考试,以实践、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等作为考核的依据。三是增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高职院校工科类心理素质教育教材建设,通过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四是建立校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如建立邓小平理论课及思想品德课的实训基地,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组织学生定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不断深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五是开展多种形式讲座。例如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六是改革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体现办学指导思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的依据,因而高职高专工科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十分重要,它决定学校能否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要建立与素质教育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系统,充分挖掘工科类课程中的哲学及美育因素。哲学和美育知识具有三种特殊作用:调和感情,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人们的心灵,使人变得高尚纯洁;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从培养思维的意义上讲,不借助哲学的话,任何科学研究也是不能完成的。因此,教师应在工科类教学中充分挖掘哲学及美育因素,以此舒展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知、情、意协和,追求人生真、善、美。如此开展素质教育,一定卓有成效。

(四)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要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教学由重技能轻人文向科学人文相结合转变,这就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坚持或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客观上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人文素养,特别是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重组、开发的同时,应全方位深入挖掘教材深蕴的外延教育因素,科学处理,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使之更具有“通识性”;把素质教育渗透到工科类教学内容中去,使之更富于现实感和时代感,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个性发展,使之成为综合型合格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建构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

(五)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人文素质评价标准

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既是检验工科类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有效措施。因此,要改变原有的纸笔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根据工科类专科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特点,积极采用口试、笔试、实践操作等多种考试方式,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注重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的测评为主转向注重对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从单一化的考分评价转向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从只关注结果优劣的评定转向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亦重收获的评定;从一次性机会简单化处理转向多次提供机会多元化析评。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各大学更加重视以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目前天津大学已开始实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该体系共设立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能力水平6个一级指标。其中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等都与人文素质有着明显的联系。天津大学的这种做法如果在高职高专院校加以推广,必将促使学生自觉提高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

(六)积极探索改革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文化艺术教育的骨干课程是《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历史》、《大学美育》、《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必修课或选修课。但对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及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而应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此外,还要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渗透人文教育,因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是难以奏效的,不论是社会科学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可以结合传授知识进行人文教育。比如自然科学的学习过程主要是求“真”,但自然科学也内在地存在着科学美、技术美,这说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着内在的联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通的。因此,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其中的真善美的内涵,善于以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作为人文教育的素材。

参考文献:

1、胡立和.关于文化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昆明治金专科学校学报,2002(30).

2、夏昌祥,杨卫华,杨丽敏,代祖良,陈鑫.[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3、高云伟.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1(4).

4、于天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5、王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3(4).

6、刘伟辉,陈国生.旅游专科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与通识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07(1).

上一篇:高职物流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下一篇: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