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分类的应急案例分析方法探讨

时间:2022-07-08 06:46:07

基于功能分类的应急案例分析方法探讨

摘要:从案例的功能分类出发,提出了问题类、决策类、评估类三类应急案例,描述了各类案例的分析要素,阐释了相应分析过程,最后提出了应急案例分析的质量判别标准。

关键词:功能分类;应急案例;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D035-3 文献标识码:A

面对突发事件频发的严峻现实,提高危机的应急能力成为组织的重要任务。案例分析方法是提高组织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也是提升组织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现有应急案例分析方法来源于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侧重于事故风险、安全装备与防范措施等方面的分析,无法对应急活动中的联动绩效、资源充足性、演练效果等进行分析。因此,探索适用于应急管理领域的案例分析方法,改善应急案例库建设和培训中方法短缺的现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

将在对不同功能应急案例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抽取应急案例的研究要素,阐释案例分析的具体过程与步骤,并提出了实施该方法的质量判定标准。

一、基于功能差异的应急案例类型

应急案例是关于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典型性和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其目的是探寻已发生应急活动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是将其成功经验推广到今后的应急实践中去。依据应急案例功能的差异,可以将其分为问题类、决策类与评估类三种应急案例。

(一)问题类案例

问题类应急案例是关于突发事件起因、发展趋势、危害、预防与准备、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与善后等方面的整体陈述。在问题类应急案例材料中,问题可能存在多个,且不会直接点明,这需要分析者首先找到主要问题,然后探寻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通过将问题、原因、情境与适用标准的连环关联来验证假设。问题类应急案例分析是一种把研究问题与行动计划对应起来的逻辑链接活动,需要回答以下问题: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问题出现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这些可能原因是否成立,验证可能原因的依据或标准是什么?

(二)决策类案例

决策类应急案例是关于事件状态、决策情景、决策选项、决策者行为与决策后果的整体陈述。在决策类案例材料中,决策选项较少且识别较为容易。案例材料通常围绕若干个可供选择的“决策选项”展开,对决策者行为的背景、依据、动机、风险进行清晰的阐释。决策类应急案例分析是把决策选项与行动计划对应起来的逻辑链接活动,需要回答以下问题:决策者面临怎样的情境?决策者为什么选择该选项?该选项将带来哪些方面的风险?决策者应该怎样避免这些风险?

(三)评估类案例

评估类应急案例是关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准备、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与善后等方面进行的整体陈述。评估类案例与问题类案例在内容、结构与范围上基本一致,但评估类案例中往往没有隐含问题,而是展示了应急主体活动的有效性。评估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团队、组织等主体,也可以是应急管理的信息、资源、技术等要素。评估类应急案例分析是把基准评估与行动计划对应起来的逻辑链接活动,需要回答以下问题:该应急活动的成效怎样?对应急活动评判有依据吗?基准评估是否成立,验证基准评估的依据或标准是什么?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各类应急案例的分析内容与目标进行了总结。见表1。

表1 各类应急案例的分析内容与目标

类型内 容目 标

问题类 界定主要问题,分析主要问题与可能原因的关联性提出主要问题背后的原因

决策类 提出决策选项,验证决策选项与情境的关联性 理解决策选项的选择依据与风险

评估类 提出基准评估、验证应急行为与情境的关联性评价应急活动的有效性

二、各类应急案例的分析要素

应急案例分析方法是一种实证性的探究方法,是使用论据把初始判断(问题/决策选项/基准评估)和最终结论链接起来的逻辑过程。分析者要进行有效链接,还必须明确案例分析中的各类要素,这将有利于保障分析目标的确定性、过程的严谨性、结论的有效性。由于每一类案例的功能差异较大,分析要素各不相同,下面将对此逐一进行介绍。

(一)问题类应急案例的分析要素

1.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是指导致组织不能达成或实现目标的某些障碍,即事态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或者出现了某种意外和不被期待的状况。主要问题的确定决定了案例分析的方向、路径与结果,准确界定问题决定了问题类应急案例分析的有效性。如果分析者对案例材料中的主要问题都不清楚,就很难归纳出导致这些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尽管突发事件各不相同,但问题类案例中的主要问题一般都包括“损失”、“失效”或“伤亡”等。

2.可能原因。

可能原因是隐含在主要问题背后的关联现象,也是一种尚未验证的假设。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与现象之间引起或被引起的联系,是一种必然的因果联系,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在问题类应急案例分析中,原因不是越多越好,诸多原因中必然有一个或几个起主导或支配作用,从而决定了主要问题产生的时间与空间属性,这些就是可能原因。主要问题决定了可能原因,而可能原因决定了分析阶段、单位与解决目标的边界。

3.分析阶段。

应急管理包括致灾因子分析与减缓、灾害准备、应急响应、灾害恢复等阶段[1],每个阶段的风险因子和处置特征对事件形成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确定案例材料中可能原因属于哪个阶段,能够使分析者分析思路更为聚焦。确定分析阶段,是指确定可能原因属于应急管理的哪个阶段。在问题类应急案例分析中,为了厘清案例分析的思路,只能聚焦于其中的一两个关键阶段来进行分析。如果事件的可能原因存在于多个阶段中,则将可能原因涉及阶段逐一列出,这样能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清晰的分析思路。

4.分析单位。

分析单位是案例研究中关注的个体,其主要由导致问题产生的工具、方法、个体、组织与环境等应急活动要素构成。分析单位的边界决定了可能原因提炼的精准性,在应急管理的不同阶段中,分析单位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如在预防与准备阶段往往涉及人、机器、方法、环境等因素,而在应急处置阶段涉及各联动组织。对一个复杂案例材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也是对分析单位不断修正的过程,分析者依据对原因的深入了解,不断地调整已拟定的分析单位。

5.原始情境 。

应急案例材料为分析者呈现应急活动过程的同时,也为主要问题与可能原因提供了详尽的背景资料,这些资料构成了应急案例的原始情境。分析者可以在主要问题、可能原因、分析阶段、分析单位确定的基础上,将可能原因与具体情境一一对应起来,建立可能原因与原始情景的关联性,验证可能原因的合理性及其真实性。

6.适用标准 。

在应急案例分析过程中,除了常识、经验与直觉之外,还需要借助判断标准来提高主要问题、可能原因与原始情境链接的有效性。问题类应急案例分析的适用标准主要有: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条例规章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组织制定的工艺标准、应急方案,如应急预案的准则、措施、流程等;某类专业知识,如危化品特性、环境专业知识与应急管理理论等。

7.解决目标。

通过适用标准与原始情景的链接,如果可能原因通过验证得以成立,接下来便是确立针对可能原因的解决目标。解决目标一般包括减缓风险因子,建立联动机制,改善应急流程,提高应急能力,修订相关制度等。

8.行动计划。

解决目标是应急组织针对主要问题提出的改善目标,它通过详细周全的行动计划来实现。行动计划是应急组织在外部环境与内部能力的分析基础上制订的对策、措施、途径、方案等。只有确立了行动计划,工作才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步骤,才可以协调各应急主体的行动,增强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决策类应急案例的分析要素

1.决策选项。

应急管理的过程也是决策的过程,组织领导人往往面临“何时”、“何地”、“谁来”“怎么处置”等决策问题。决策选项是可供决策者选择的分类条目。在决策类应急案例中,决策问题含有两个以上的决策选项,且某一选项往往已经被决策者实施,分析者很容易在案例材料中找到它们。应急决策选项是解决问题的措施、步骤、方法等,由应急组织的指挥者来选择。

2.分析阶段。

在决策类应急案例分析中,分析阶段由应急决策行为的后果或影响来确定,但因决策的后果或影响往往需要下个应急阶段才能显现,所以决策类案例一般涉及两个以上的阶段。如果应急决策的行为后果与致灾因子分析与减缓、灾害准备、应急响应、灾害恢复所有过程相关,分析阶段也包括应急管理的全部阶段。

3.分析单位。

与问题类应急案例相同的是,决策类应急案例的分析单位包括:工具、方法、个体、组织与环境等应急活动要素,分析单位的确定也是不断调整、提炼和确定的过程。与问题类应急案例不同的是,因决策者的心理、职责、职务等级等对决策选择具有很大影响,决策类应急案例的分析单位还包括以上要素。

4.原始情境。

原始情境为分析者展现了事件状态、应急能力、决策困境、应急过程、组织间关系等详细信息,也为决策选项的选择原因提供了详尽的背景信息。分析者要将具体情境与决策选项对应起来,建立选项-情境之间的链接,验证决策选项选择的合理性。

5.适用标准。

决策类应急案例分析的适用标准主要有: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条例规章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组织制定的工艺标准、应急方案、决策者权限与责任;某类专业知识,如危化品特性、环境专业知识、心理学理论、领导理论与应急管理理论等。

6.风险分析。

在决策类应急案例材料中,决策选项和原始情境往往能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来,但决策风险需要分析者依据工作经验和相关理论进行思考和总结。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变异性和危害性使得每种决策选项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有效的决策风险分析能够帮助分析者厘清决策选项存在何种缺陷,即各种决策选项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便从案例分析中吸取更多的经验,提升自己的应急处置能力。

7.行动计划。

决策类应急案例分析的目的一方面是帮助分析者理解决策者的选择,另一方面是促使分析者在面临同样决策问题时,规避或降低使用该决策选项的风险。因此,案例研究者在风险分析后,要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防范行动计划,以便于阅读者能够提高决策和风险防范能力。

(三)评估类应急案例的分析要素

1.基准评估。

基准评估是分析者在案例分析基础上对突发事件处置活动绩效的基本判断,也是关于应急处置活动有效性尚未验证的假设。基准评估决定了评估对象、分析单位、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的初步内容,奠定了后续分析步骤的基础与方向。应急活动的基准评估大致包括“及时”、“科学”、“有效”、“准确”、“充足”等。

2.评估对象。

评估对象是指应急管理阶段或具体方面,既可以是从致灾因子风险分析到灾害恢复的整个过程或若干处置阶段,也可以是应急管理中某方面的具体工作情况。处置阶段包括:致灾因子分析与减缓、灾害准备、应急响应、灾害恢复等。具体工作一般包括:应急处置的效率、应急组织能力、应急技术有效性、应急指挥科学性、应急流程合理性、应急资源充足性、应急信息准确性等。当应急案例的材料十分细致时,也可以将具体应急工作细分内容作为评估对象,如可将应急资源充足性中的资源储备、资源调度、资源补偿等分别作为评估对象。

3.分析单位。

与问题类和决策类应急案例相同,评估类应急案例的分析单位包括:工具、方法、个体、组织与环境等应急活动的要素。

4.原始情境。

原始情境是关于突发事件及其应急处置的基本情况的描述,清晰展示了应急处置活动的各个环节,详细阐释了应急个体、组织与工具、方法、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准评估验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依据。

5.适用标准。

在评估类应急案例分析中,适用标准建立了原始情境与基准评估之间的桥梁,证明初始评估成立的原因和可靠性。评估类应急案例分析的适用标准与前两类基本一致,也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条例规章,应急预案与工艺规范等。甚至还包括逻辑判断、应急管理理论、社会价值观与伦理、常识和专业技术与技能。

6.发展目标。

在基准评估的有效性得到验证后,分析者将此次活动中值得推广的做法进行总结,并确定符合本组织应急能力的发展目标,帮助案例学习者快速吸收有效的应急管理经验。如果适用标准验证的基准评估部分存在不足,即应急处置活动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则应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的目标。

7.行动计划。

确定好本组织应急管理的发展目标后,案例分析者要制定可操作性的行动计划以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行动计划是保障发展目标实现的措施与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

三、应急案例分析的过程

应急案例分析包括初始判断、案例材料分解和提出结论三个步骤。初始判断是分析者确定案例材料的类型:如果是问题类应急案例,分析者应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可能原因;如果是决策类应急案例,应提出决策选项;如果是评估类应急案例,则应提出基准评估。案例材料的分解与整合阶段的工作包括:提出分析阶段与分析单位,找到与可能原因、决策选项或基准评估密切相关的原始情境材料,采用相关的法规、标准、操作规程、预案对原始情境进行分析,最终将案例材料各个细节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提出结论阶段是依据前述分析结论,提出应急组织的发展目标与行动计划,该阶段是案例分析的最终目标。应急案例分析的过程见图1。

由图1可知,不同类型应急案例分析的过程略有不同,本文分别从识别情境、案例材料的分解与整合、提出结论三个方面对应急案例分析过程进行比较,以期能更为清晰地说明不同应急案例分析的侧重点。见表2。

由表2可知,三类应急案例分析都具有从识别情境到提出结论的过程,但因分析功能具有差异,每种案例分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同。问题类应急案例分析主要围绕可能原因为什么成立这一疑问而展开;决策类应急案例分析是通过阐释该决策选项被选择的理由而进行;评估类应急案例分析主要讨论基准评估为什么具有有效性的问题而展开。

四、应急案例分析质量的判定标准

要保证应急案例分析的质量,需要采用相关的判定标准。在参考美国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的真实性、可信度、可确定性与可靠性四个标准基础上,Robert K.YIN[2]认为,可用四种检验来判定实证性社会研究的质量。应急案例分析是实证性社会研究的一种,因此这四种检验也适用于应急案例研究。在参考Robert K.YIN的检验策略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应急案例分析质量的检验标准与操作方法。这四种常用的检验策略,见表3。

(一)建构效度

建构效度是指分析者在资料收集中应采用可操作性指标来收集资料,在案例草案的撰写阶段应对资料真实性进行核实,以避免案例分析的主观性缺陷,提高后续分析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例如,在收集应急资源资料时,应首先界定应急资源包括的类型,并提出每种资源可操作的测量指标及其依据,这样就避免了不同的分析者因概念界定和测量指标差异造成案例分析结论迥异的问题。参照Robert K.YIN的案例质量判定方法,应急案例分析的建构效度可在资料收集与撰写报告阶段,通过采取多元证据来源、形成证据链、对案例草案检查等技术方法来实现。

(二)内在效度

应急案例分析的内在效度就是要从各种纷乱的假象中找出因果联系,即证明某一特定的应急情境和原因将引起另一特定的结果。内在效度能够保证案例分析和论证过程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提高内在效度需要思考以下问题:这些原始情境支持可能的原因吗?可能的原因是否还有不知的情境支持?适用的标准是否完全支持逻辑链接过程?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答,则说明应急案例分析的内在效度较高。

(三)外在效度

应急案例的外在效度是指该应急案例分析结论是否具有可归纳性,即是否可以归纳为理论,并推广到其他案例研究中。保证应急案例分析的外在效度需要采用灾害学、应急管理、风险管理、危机管理和安全科学理论中较为成熟的理论与模型来进行分析,即案例分析过程中具有理论支撑。在成熟理论基础上的研究结论更具有普适性,更容易归纳出新的理论或假说。

(四)信度

应急案例分析的信度是指后来的分析者如果完全按照先前的分析步骤,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和总结出相同的结论。较高的应急案例分析信度能够降低和减少分析中的错误和偏见。采用详细记录分析步骤与程序,采用应急案例草案和建立应急案例研究数据库等方法均可以提高应急案例分析的效度。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从事应急案例分析,不仅须在研究的最初阶段关注上述术语,而且要在整个分析过程中都要小心处理以上概念,以便得到严谨和科学的案例分析结论。

[参考文献]

[1] 林德尔.应急管理概论[M].王宏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Yin R K.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3版.[M].周海涛,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胸罩,戴还是不戴 下一篇:信息集散、成本约束与虚拟会展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