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草莓病虫害防治技术

时间:2022-07-08 03:13:19

寒地草莓病虫害防治技术

摘要:永吉县地处低山丘陵湿润中温气候区,适合种植草莓。但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着草莓产量,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阐述草莓几种病虫害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寒地草莓;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66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15-1

1 草莓灰霉病

1.1 危害症状

灰霉病是草莓的主要病害,染病后,一般可减产10%~30%。灰霉病叶上发病时,会产生褐色或暗褐色水渍状病斑。被害果最初出现油渍状淡褐色小斑点,进而斑点扩大,全果变软,上生灰色霉状物(菌核)。

1.2 发病规律

草莓灰霉病在气温20℃左右高湿条件下,形成孢子,飞散蔓延。在阴天、雨天的次日早晨传播。在31℃以上的高温,2℃以下低温和空气干燥时,不形成孢子,不发病。病原菌在受害组织中越冬,孢子随风和水广泛传播。

1.3 防治方法

要从栽培入手防病;选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的地块栽植;控制施肥量和湿度,防止徒长;经常通风,避免湿度过大;药剂要以防为主,蕾期用50%的建德农药44号进行防治,20克/桶水,一般7天喷药一次,共3次。发生灰霉病的时候,使用40%建德农药45号1000倍液一桶水或香芹粉轮换进行防治,一般5~7天喷一次,直至采收结束。

2 草莓白粉病

2.1 危害症状

草莓白粉病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生较多,主要为害叶片,也侵害叶柄、花、果梗及果实。被害叶片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随后叶背斑块上产生白色粉状物,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果实早期受害时,幼果停止发育、失去光泽、硬化、干枯;若后期受害,果实覆盖一层白粉,严重影响浆果质量。

2.2 发病规律

白粉病病菌主要靠空气传播。在气温15℃~25℃范围内蔓延最快,其病原菌孢子活动的适温在20℃左右,属低温性病菌,在盛夏高温季节不发病。

2.3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适当加大株行距,及时摘除老叶、病叶,使园地通风良好,雨后注意排水;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以下任意一种药:翠贝一包/桶水、乙嘧酚25克/桶水、多抗霉素、成标30克/桶水。防治时期可大致掌握在露地栽培开花前后。

3 草莓叶斑病

3.1 危害症状

由半知菌类中的柱隔孢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分布较广,国内草莓产区多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也侵害叶柄、匍匐茎、萼片、果实和果梗。开花结果前开始轻度发病,果实采收后才严重发病。病叶上开始形成紫红色小斑,随后扩大成2~5毫米的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色,中间灰白色,似蛇眼,俗称蛇眼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成大病斑,直至叶片枯死。

3.2 发病规律

草莓叶斑病主要是夏季高温季节时发病,温暖高湿时易发生,老叶先发病,逐渐延至全株,开花结果前发病轻,开始采收后大量发生,带病菌叶片越冬,第二年春以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随空气传播蔓延。

3.3 防治方法

冬、春季节注意清扫园地,烧毁腐烂枝叶;初期发现少量病叶时应及早摘除,发病重的地块在采收后全园割叶,随后中耕除草,施肥灌水,促使早发新叶;喷药防治,发病初每隔7~10天喷1次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连喷3次。或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

4 草莓根腐病

4.1 危害症状

草莓根腐病的表现是草莓下部叶子的边缘开始变褐色,从下部叶子开始逐渐往上凋萎以致枯死,支根在中间开始变成黑褐色而腐败,地上部先由基部叶的边缘开始变为红褐色,再逐渐向上凋萎枯死。将根茎横切,在中心部位可见针点样褐变。既使没有腐败的部分,根的中心也呈红色,这是根腐病的特征。

4.2 发病规律

本病由病株、土壤、水和农具带菌传播,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夏、在晚秋和初冬产生游动孢子,传染根尖,很快根中柱变红色。大水漫灌,在低洼处易发生此病。

4.3 防治方法

选择抗病品种,从无病区采种苗;实行轮作倒茬;主要采用烟雾剂把种植草莓的地块进行土壤消毒;防止田间积水,采用高畦栽培、地膜覆盖以提高地温减少发病。

5 草莓蚜虫

5.1 危害症状

蚜虫俗称腻虫,寄生于草莓全株,但以叶、花、心上为多。蚜虫的危害不仅吸取草莓的汁液形成褪绿斑点,使叶片弯曲、变形,全株生长不良,使果实的生育受阻,而且更大的危害是传播草莓病毒病。

5.2 发病规律

冬季在草莓、蔬菜、油菜田的作物根际土壤越冬。第二年春天气转暖后繁殖为害,蚜虫可以全年发生,一年发生数代,一头成虫可以繁殖20~30头幼虫,在低温干旱的条件下繁殖得更快,繁殖力相当高,为害高峰期在高温时节。

5.3 防治方法

用化学药剂防蚜虫,有病株要拔除。在越冬前彻底清园,田间枯叶、杂草集中拿出园外烧毁;春季到开花前应喷药1~2次,喷布50%辟蚜雾2000倍液防治;在繁殖或假植床育苗期,也要喷洒药物防治。

作者简介:王晶,永吉县科学技术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普知识宣传,科技成果展览、示范、推广。

上一篇: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下一篇: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安装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