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时间:2022-07-08 02:49:58

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摘要:自然保护区作为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首要目标的特殊地域,其旅游开发应当有着区别于其他风景区的发展模式。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自然保护区中较早开始生态旅游探索的代表。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不但找到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一种适宜模式,而且使得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成功地促进了自然保护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但这种生态旅游模式在种种压力下也面临着生存的挑战。从周至老县城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亟待解决旅游定位、旅游目标、开发主体、保护区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

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周至老县城模式

1.生态旅游在周至老县城的成功

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四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之一。西安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南麓,北接太白自然保护区,南邻佛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611公顷,那里栖息着30余只国宝大熊猫,同时还拥有羚牛、金丝猴、豹子等珍稀野生动物以及冷杉、竹叶草等珍稀野生植物。老县城距离西安300余公里。是一个四面环山,风光迤俪、民风淳朴、有着清代遗留的残垣断壁、寺庙大钟、古代狱舍的宁静处所,可谓喧嚣闹市的后花园。保护区内生活着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2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根据1989年的调查,这里是大熊猫分布最密集、人为干扰最少、栖息地质量最好的区域。区内还有着种类丰富的鸟类资源。植物种类也十分丰富,区系组成复杂。完整独特的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大熊猫的特殊吸引力是周至老县城开展生态旅游的天赋条件。

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国家林业部在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周至县开展“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旨在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寻求森林资源保护与当地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

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从1997年开始启动,在经过最初三年的规划筹备之后,从2000年10月开始正式对外运营。入区旅游人数在2001年即超过1万人,旅游收入达40万。并在此后的几年中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以它鲜明的特色迅速获得了国内外的反响。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科研、环境教育、监测巡护等工作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且因为在有效管理、生态旅游、科研合作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而被列为51个“全国示范保护区”之一。

2.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小众”特征

与许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不同,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保护区协调发展的要求,而非单纯的经济目的或政府的行政安排。在借鉴了澳大利亚、尼泊尔等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一开始就避开了其他自然保护区大规模、大众化旅游开发的误区,以其鲜明的个性在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中独树一帜。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模式具有鲜明的“小众”特点,可以称之为小众型生态旅游。

“小众”旅游是区别于大众旅游的一种精品化的旅游模式,它以旅游市场中对其产品的重度使用者为目标市场,其产品设计、市场营销、服务方式都针对性地围绕这几类小众游客的特点展开。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正是这样一种“小众”旅游,它以科研工作者、国际生态旅游者、会议旅游者、学生等八类市场为其主要服务对象。并且通过网站、媒体宣传、会议、信件、电话甚至私人接触等方式与这一部分“小众”保持良好而持久的关系。保护区提供的专业性、知识性极强的旅游产品如讲座、科考、专业解说等也正是适应了这一类消费者的需求。而旅游接待中保护区员工与旅游者个人接触广泛,人性化的服务模式也十分契合这些目标消费者的心理。

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所选择的这几类游客的人数虽然不多,但重游率高,花费高,因而构成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主要市场。据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的统计,这一部分游客的数量只占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入区游客总数的25%,但其消费占保护区旅游总收入的70%。成功的市场定位与产品定位成为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最大的竞争优势。

3.“小众”生态旅游与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的全面发展

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实践不但找到了适合自身资源条件和特点的生态旅游模式,而且使得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成功地服务于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管理。通观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十年的发展,如果仅从经济效益角度考量,它算不得成功。恐怕是任何一个旅游开发公司所不屑的。但是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展,带动了保护区的科研、保护、教育、国际合作和社区工作,使得保护区走上了一条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仅以科研为例,生态旅游开展的十年是自然保护区对外合作和科研发展最快的时期。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提高了知名度,吸引了大量的科研机构的合作和资金的注入。保护区已先后成功地与北京大学、西北农业大学、西北大学、中科院西安生物研究所、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等数十所国内外科研院所进行了20多个科研项目的合作,在巡护、监测和科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几十个数据库。同时这些科研成果又被成功地转化为讲座、解说、生态小道等生态旅游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吸引力。

二、生态旅游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模式面临的困境

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区中较早开始生态旅游探索的成功典型,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的“小众”生态旅游模式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资源,它符合生态脆弱的自然保护区的特点,也符合以保护为首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的战略目标,是一种值得其他自然保护区借鉴的可持续旅游模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模式自身的生存却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由于开发理念上的冲突和管理上的协调问题,目前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内的旅游发展进入了紧张的磨合时期。投资集团提出的修建林区道路、整治宾馆设施等计划无法开展,景区内游客人数也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保护区周边开展旅游接待的当地人为了面对开发商进来后对自身的利益构成威胁的局面,自发成立了自己的旅游开发公司。

三、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餐饮、购物及最佳游览时间

三套鸭:家鸭肉肥味鲜,野鸭肉紧味香,鸽子肉松而嫩。汤汁清鲜,带有腊香,多味复合,相得益彰,堪为一道冬令佳肴。

三皮丝:“三皮丝”是一道夏令时菜,它筋韧鲜脆,清爽利口,也是佐酒佳肴。

西安碑林收藏了汉、魏、唐、宋、元、明、清诸朝代碑碣共2300余件,是我国书法名碑的荟萃之地。西安碑石拓片包括颜真卿的《唐多宝塔感应碑》、柳公权的《唐玄秘塔碑》,还有欧阳洵、褚遂良、怀素等大书法家的作品拓本。

凤翔彩塑是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它是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胚凉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即成。泥塑大都是空心圆塑体,也有浮雕式的挂件,既是儿童喜爱的玩具,也是陕西的旅游纪念品。

草编以玉米皮为主要原料,主要分为三大类:平编、缠扣、小辨。其特点为编工精细、品质优良、美观实用。

西安稠酒是西安特有的古老名酒,酿造历史悠久。相传“李白斗酒诗百篇”,所饮即为稠酒。

西安地处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3℃。除了较寒冷的冬季外,其它时间都比较适合旅游。

在目前的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内,围绕旅游开发,交织着几对突出的矛盾:保护区旅游开发理念和思路的矛盾、保护区与地方政府的矛盾、保护区与旅游开发商的矛盾、旅游开发商与当地居民的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能停滞不前。

上一篇: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 下一篇:如何培养好小学生的书法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