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法则”可令疾病绕行

时间:2022-07-08 02:19:48

“二八法则”可令疾病绕行

本刊高级医药顾问——何裕民教授简介:

何裕民,浙江义乌人,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理事兼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医学哲学协会副会长,他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点支撑项目亚健康课题组的第一负责人,曾荣获世界杰出华人成就奖、全国杰出青年中医、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殊荣,在国际心身医学、肿瘤临床及中医基础理论等学术领域享有崇高的声誉。何裕民教授潜心研究肿瘤临床医学三十余年,积累了万余例病例,对诊治胰腺癌、脑瘤、恶性肉瘤等难治性肿瘤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在此领域取得了世界性的突破性进展。何裕民教授的主要著作有《现代中医肿瘤学》(全国教材)、《癌症只是慢性病》、《别让癌症盯上你》、《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全国研究生教材)、《中医学方法论》(全国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全国教材)、《亚健康学》(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不一样的抗癌养生法》等。

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曾提出“八分原则”,即“饭吃八分饱,菜做八分咸,果蔬占八分,凡事求八分。”就像黄金分割点0.618这个神奇的数字一样,2:8也是一个神奇的比例。经济学理论中有一则著名的“二八定律”,是指在任何一组事物中,最重要的部分只占20%,其余的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我曾写过一本书,名叫《二八健康黄金法则》。书中提到,当一个人患了病,可能有20%的原因是内因,其余80%的原因是外因。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疾病的发生是可以由你自己来决定的。如果你能遵循以下这几条“二八健康黄金法则”,你就能让很多的疾病绕道而行。

二分细八分粗

“要想不得病,最好吃粗粮”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一种防病养生观点。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吃粗粮比吃细粮好,而是各有各的好处。养生专家之所以提倡大家吃粗粮,是因为我们平时摄入的细粮太多,从而引发了便秘、肥胖、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糖尿病等一大堆的“富贵病”。而常吃粗粮不但可以防治这些疾病,甚至还能起到防治抑郁症、止喘及抗癌等作用。粗粮与细粮就像两个“秘书”一样,它们共同协助人体消化系统的工作。粗粮的热量较低,且富含大量的不溶性膳食纤维,能改善人体胃肠道中微生物菌落的分布。而细粮中富含的膳食纤维是可溶性的,且热量较高,但它所含的蛋白质及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要比粗粮高很多。因此,粗粮和细粮的黄金搭配应该是8:2。比如煮粥蒸饭时,可以取8份的黑米或小米加2份的大米;蒸馒头时可以取8份的玉米面加上2份的白面。如果你不喜欢粗粮粗糙的口感,可以将其发酵后再食用,酵母能让粗粮变得柔软,或是将粗粮粉碎后再食用,这样不仅可以使粗粮的口感更加细腻,还能使营养物质更易被人体吸收。不过,对于那些平素很少吃粗粮而嗜食鱼肉的人来说,当开始尝试吃粗粮时,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摄入太多,否则肠道会无法适应。另外,吃完粗粮一定要记得多喝水,因为粗粮中的纤维素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起到帮助消化的作用。在各种粗粮中,豆类具有防治便秘的功效,小米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玉米、赤小豆、白扁豆中的烟酸具有降血糖的功效,荞麦、燕麦、大豆中的芦丁等成分具有降血脂、软化血管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粗粮中所含的植酸容易与纤维素融合成人体无法吸收的沉淀物,从而影响人体对蛋白质及钙、铁等矿物质的吸收。因此,吃粗粮时最好搭配一些海鲜、豆浆、牛奶、鸡蛋、冬瓜、黄瓜等食物。

二分饥八分饱

研究证实,经常“吃撑”的人不仅会使其消化系统的负担过重,还会导致其全身组织器官过早地衰老,使免疫力下降,甚至还会加重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使其患上肠胃病、胰腺炎、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糖尿病、癌症等疾病。因此,最好的饮食原则应该是“二分饥八分饱”,即早餐要吃好,但不要吃得太饱。中餐要吃饱,但只能吃八分饱。晚餐前最好先喝半碗汤,这样可以减少进食量。

如果你觉得自制力不够,那么不妨尝试以下几招:①当你感觉有点儿饿时就开始吃饭,千万别等到非常饿的时候再吃饭,以免吃得过快。②每餐少盛一点饭,或使用较浅的容器盛饭。③进餐前最好先喝碗汤,或者在餐前30~40分钟喝杯果汁或吃点苹果、梨、橙子等易消化的水果,这样做至少可以让你的饭量减少1/3。④每餐至少要吃20分钟,因为从你吃第一口饭开始,大脑需要经过20分钟的时间才会接收到信号。⑤吃饭时,每口食物应咀嚼15~20次,这样做可以使食物得到充分的分解,不仅有助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还能减轻胃肠的负担。⑥吃饭时总是狼吞虎咽的人,不妨用小汤匙代替筷子来用餐,这样的话你想快吃也快不起来,可以保证每口食物都能得到充分的咀嚼。

二分寒八分暖

把自己裹得像球一样并不是最好的保暖方法。适当冻一冻,可以使皮肤绷得更紧,从而使皮肤面积缩小,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寒冷的空气还能刺激毛细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散失。此外,寒冷的刺激还能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相反,穿得过多的人比普通人更容易生病。这是因为厚重的衣服会让人体内多余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失,从而导致体温过高,一旦气温发生变化,此类人就非常容易感冒。因此,最好的穿衣原则是“二分寒八分暖”。

春天穿衣讲究的是下厚上薄,这是因为人体下半部的血液循环比上半部要差,很容易遭受风寒的侵袭。夏天应尽量穿深颜色的衣服,因为衣服的颜色越深,防护紫外线的作用就越强。一提到少穿衣物,人们往往联想到“春捂秋冻”,其实“秋冻”并不是让人挨冻,而是指缓缓地添加衣物。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能提高机体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当户外的气温降低到10℃左右时,人们就应该结束“秋冻”了。“秋冻”比较适合身体健康的年轻人。衣服穿多了会使人出汗过多,从而容易使阳气外泄,十分不利于养生。因此,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孩子则应在秋季及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感冒。冬天穿衣应注重腰腹部的保暖,因为腰腹部一旦受寒,就会影响全身脏腑气血的运行。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的人以及身体较虚弱者,最好在外出时佩戴一条腹带,以提高抗病能力。

二分治八分防

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全球只有5%的人处于健康状态,有20%的人患有各种疾病,而其余75%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也就是说,全球近八成的人最需要做的不是治病,而是防病。研究证实,任何一种疾病都不是突然发生的,比如脑中风、心肌梗死、癌症、糖尿病等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往往需要经过10~30年的积累才会发病。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突发了脑中风,那么在10~30年前,他很可能就已经发生了动脉硬化的症状。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如果他能采取有效的防病措施,也许就不会突发脑中风了。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防病呢?最新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只要坚持每天锻炼15分钟,他的寿命就可延长3年,其罹患各种疾病的几率会降低30%。快走、慢跑、骑自行车、做体操、打太极拳等运动,都称得上是最好的“药物”。因此,养成勤锻炼的好习惯是防病养生的良药。此外,水是人体最好的“守护神”,它能有效预防包括高血压、脑溢血、脑血栓、气喘、过敏、胃溃疡、抑郁在内的多种疾病。国外的一项权威医学研究发现,摄入水分充足的人罹患癌症的几率要比常人低79%左右。

二分重八分轻

统计学研究表明,人们在一天当中遇到的事情,只有5%是非常重要或紧迫的,而另外80%左右的事情都不是那么重要和紧迫的。如果我们用“二分重八分轻”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就会放下心中许多的烦恼,使整个人变得更轻松、更快乐。

若要达到“二分重八分轻”的境界,需要做到以下5种淡泊。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如果成功了就喜笑颜开,失败了就垂头丧气,那么名利就成了你心中的包袱。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即使失败了,但你尝试过、努力过,也就无悔了,享受过程要好于为结果而担忧。其次要做到淡忘年龄。人们往往会在一年即将过完的时候产生恐惧的心理,这种情绪会对你的身心造成消极的暗示。其实,只要你时刻都开开心心地活在当下,不管年龄有多大,都会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第三要做到淡忘疾病。把疾病当成一个普通的朋友,你越不把它当回事,越淡化它,它就会越早地逃之夭夭。第四要做到淡泊情怀。对一切喜怒哀乐都淡然若忘,不自扰、不自卑、不沉沦,才是真正的豁然大度。第五要做到淡泊交友。真正的好朋友在于互相之间取长补短、真诚交流,而不是每天推杯换盏。“二分重八分轻”教给我们的,是一个人对待事情应有的态度,它决定了我们的一生究竟快乐还是不快乐。

上一篇:伊通盆地伊丹凸起双阳组成藏期研究 下一篇:远程教学模式在机械基础实验中的实践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