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着吹的笛子――侗笛

时间:2022-07-08 01:55:46

【摘 要】侗笛是侗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吹管乐器。本文通过对侗笛的起源、艺术特色及其在侗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这一民族乐器,并关注它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侗族;竖吹;侗笛

中图分类号:J64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045-01

俗话说:“横吹笛子竖吹箫”,这里的笛通常指的是汉族的笛子。然而,在我国贵州、湖南、广西等地的广大侗族地区,还广泛流传着一种竖吹的笛子――侗笛。本文将对侗笛的起源、艺术特色及其在侗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一、侗笛的起源

由于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所以关于侗笛的起源,我们无法确定,但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侗笛的传说故事,我们可以从中探测其起源。如在侗族韵文叙事诗歌《祖公河上》中记载:“在苗娘(姑娘名)还不会打扮,银汉(男子名)也不会玩,年老的不会结亲家,姑娘们不会嫁丈夫”的年代里,“金转造芦笙,金烧造笛子……姑娘听了笛声跟着唱……”[1]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县志对侗笛也有记载:“一位诗人在《韵合水乡各村》诗中写道:‘牛郎归来天已晚,数声牧笛下西坡’”,这里的牧笛指的就是侗笛。这些记载,都证明了侗笛的历史之悠久。[2]

二、侗笛简介

侗笛,侗语称为“介各”、“济各斯”,又称“革笛”、“草笛”等,主要流行于湘、桂、黔、滇等省毗邻的广大侗族聚居地区,以贵州省黎平、榕江、从江最为盛行,与侗琵琶、牛腿琴、芦笙一起,被称为“侗族四大乐器”。

20世纪60年代,侗笛曾经在歌剧《刘三姐》的乐队配器中使用,因此侗笛成为了侗族乐器中的佼佼者。歌剧《刘三姐》的艺术总顾问陈良同志曾说:“《刘三姐》的乐队配器,最大特征就是大胆启用民族民间乐器侗笛和马骨胡,以它们为主,从而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区风格。”[3]

传统的侗笛一般长约30~40厘米,管体直径约2厘米,内径约1.3~1.5厘米;管身多用水竹制作,也有用紫竹、金丝竹或黄枯竹制作的,上端有坡形吹口,吹口处装有簧片,管身上正面开有六个音孔,各音孔之间相距约2.5厘米。常用的侗笛有D调、bE调、F调几种。

三、侗笛艺术特色

(一)演奏技巧。侗笛在演奏时有一个特点就是自始至终口含吹口,鼓着腮帮,用“鼓腮换气法”吹奏。按指方法为左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由上往下依次按下六个音孔。演奏技法有打音、波音、颤音等。

(二)改革侗笛。传统侗笛存在音量小、音域不宽、转调不便等局限性。因此,不断有侗族民间艺人、音乐工作者,对传统侗笛进行改革。如20世纪70年代,广西歌舞团侗笛第三代传承人吴申刚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协助下研制成功了新式改革侗笛,这种侗笛保留了传统侗笛的音色和演奏技法,将管身加长、增添了音孔和按键,并在管身下端增设了喇叭口,扩大了音量,演奏上也吸收了其他气鸣乐器的抹、滑、打等技巧,使其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

(三)笛子歌。侗笛除独奏外,还常作为歌唱时的伴奏乐器。由它伴奏的歌,侗语称“嘎笛”,即“笛子歌”。笛子歌曲调优美动人,旋律婉转流畅,一般分为两类:情歌与叙事歌。情歌主要是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爱情或交往时所唱,多是男吹女唱;叙事歌主要是演唱一些历史故事、劝世之说或生产知识等,侗族老年人常用侗笛为叙事歌或酒歌伴奏。

三、侗笛在侗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到夜晚,在侗寨鼓楼坪、风雨桥畔,总能听到优美动听的笛声和情歌声,侗笛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侗族人民的精神食粮。侗笛与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创造的,是侗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二)青年交友的媒介。“行歌坐月”是侗族青年男女交友恋爱或参加社交活动的统称。青年人多在“行歌坐月”中吹奏侗笛,用以伴奏曲调流畅、节奏自由的情歌。

(三)娱乐功能。侗笛具有很强的娱乐功能,在传统节日或民俗活动中必不可少。通过吹奏侗笛,激发了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烘托了节日气氛,使侗族人民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一种凝聚力,有利于民族团结。

参考文献:

[1]乔红.侗族民间器乐在侗族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J].民族音乐,2009(6).

[2]江钰.侗笛的改良及其在作品中的运用[J].民族民间音乐研究,2011(6).

[3]何洪,杨秀昭.侗笛[J].乐器,1983(3).

作者简介:

孙玉森(1985-),女,汉族,山东省安丘市人,硕士研究生,贵州省凯里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上一篇:浅谈缄默知识理论在声乐演唱艺术中的作用 下一篇:略论陕北道情的音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