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古今联绵词观的差异

时间:2022-07-08 01:01:37

摘要:联绵词是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它的界定古今有所不同。本文通过梳理古今学者对联绵词的理解,概述古今联绵词在观念上存在的差异。同时指出判断联绵词语素时存在的困惑。

关键词:传统语文学;现代;联绵词观

联绵词被看做汉语词汇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我们现在界定联绵词的主流思想是:双音的单纯词。联绵词并非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一个小类,其实联绵词早在西周晚期就已经出现,春秋以来数量激增。对联绵词的注释、研究在汉代就已经开始。《尔雅》《广雅》中就收录了不少联绵词。但是把它们搜集整理,界定为词汇的一类,并赋予名称,并将其与单音词、复合词相区别,那就是较晚的事了。

宋代张有《复古编》首次使用了“联绵字”这一名称,并将联绵字单列一章,共收联绵字58个,辨字体的正俗。明代张慎编《古音骈字》、朱谋玮的《骈雅》、方以智的《通雅释诂》中的“语”、清代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连语”、近人王国维的《联绵字谱》、符定一的《联绵字典》等,可称的上是传统联绵字及其理论的代表。以上提的“联绵字”、“语”、“连语”“骈字”等不同的名称,代表着古代学者对联绵词的一些论断,那么传统的联绵词观和我们现在语言学家的联绵词观是否一致呢?本文将梳理传统的联绵词观和现代的联绵词的相关研究来讨论古今联绵词观的差异。

一、传统语文学的联绵词观

《复古编》原是根据《说文》小篆以正俗字的字书,该书分上下两卷,收三千余字。下卷入声附辨证六门,其一曰“联绵字”共例58个双音节例词,每条词语以小篆出目,然后分析每个单字的字形并注明音切,进而指出俗体为非,一般在析形注音之前还有义训。如果根据张有自己的注解,并按我们现在的语素观去分析其内部结构的话。不难发现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合成词。由于张有并没有对“联绵字”加以界定,列举词语又只是为了纠正俗体字而选择的例子,并不是他观念中的“联绵字”的全部,所以我们无法断言张有的“联绵字”应该包括哪些种类。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肯定,张有对联绵词的界定并非现代所指的双音的单纯词。

明代朱谋玮的《骈雅》依照《尔雅》的体例类编七卷,收词四千有余。自序中称:“畸文只句犹得讯之颉籀家书,乃联二为一,骈异而同,析之则秦越,合之则肝胆,古故无其编焉,非艺事之一大歉馑哉!”余长祚于序言中对“骈字”作了解释:“骈之为言并马也,联也,谓字与说俱偶者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骈雅》中所收的为双音词。在朱看来这些都算作联绵词。从所收词的数量以及完备的体例来看,《骈雅》可以说是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联绵字典。但是具体分析所收词的结构,我们不难找出现代复音结构的各种类型。除此之外它还收录了许多重言词,早在《尔雅》已经将重言单列一类,而朱却将“重言”与“骈字”放在一起。由此可见朱将重言也看做是骈字。

明末方以智的《通雅》,仿《尔雅》体例分类诠释古语词,其中《释诂》共八卷,“语”三卷。方对语的解释是“语者,双声相转而语涉也。”在《通雅》的卷三至卷四十九所列的复音词中,有单列“语”“重言”,这是方有意进行的下位分类。在方看来“语”与其他复音词相比,结构更加严密,方所收的语中近2/3是各种类型的复合词。

清代的王念孙的联绵词理论虽未成系统但可以从他的有关著作中看到。王关于“连语”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旨。”“大抵双声叠韵之字,其义即存乎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此外王念孙还特别注意到了双声叠韵的关系,并从声近音转的角度分析联绵词的字形变化,这位近代研究联绵词奠定了基础。

王国维的联绵字观:“联绵字,合二字以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我们可以看出,他继承了王念孙的“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理论并有所发展。“王国维《联绵字谱》所收联绵字中包括841个重言词及部分异体词,共2718个,不仅绝大多数是合成词,而且还有一些四字词组。”民国符定一编有《联绵字典》,全书三十六卷,收字两万七千有余。“《联绵字典》虽以字典为名,实际是一部专收双音词的词典。全书虚词以及除去大量的编次双声、叠韵和重叠的联绵字外,连助字虚词以及一般的双音复词也包括在内。我们从他所列的联绵字可以看出,在符定一的观念中,所有两个字连用成为一体的词,无论是单纯词还是双音节合成词都可以看做是联绵字。

以上所列的不管是张有的“联绵字”朱谋玮的“骈字”、方以智的“语”、王念孙的“连语”、王国维的“联绵字”还是符定一的“联绵字”,他们对联绵词的观点基本一致,我们可以将其称作传统的联绵字观。“历代语文学家笔下的联绵字虽然有不同的含义,但包括联绵字、语等相关术语,从来没有哪个仅指双音单纯词”

现代联绵词观:

现代语言学家界定联绵词为双音单纯词,具体的说联绵词中的两个字,仅是一个词素,不能分析为两个词素。

民国,陈兆年提出了“纯连语”这一术语。“今分连语为二类,‘怆’‘侵淫’之类,虽为连语,两字可分用,与连用之义无异,殆为复语连语。其不能分者,谓之曰纯连语”这里说的“纯连语”似乎与现在说的双音单纯词相似。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谈到联绵词说:“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联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纯复音词的两个音节,古代注释家有时把这种联绵字拆成两个词,当作词组加以解释,那是绝大的错误。”

郭在贻先生:“所谓连语(又写作语,又叫做联绵词),是指用两个音节来表示一个整体意义的双音词,换句话说,它是单纯性的双音词。”邵敬敏先生在《现代汉语通论》中认为:“联绵词是指从古代汉语中流传下来单个音节没有意义的双音节词。

总结:通过梳理前人对联绵词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古今学者的联绵词观念是不同的。传统联绵词观对于联绵词的界定较为宽泛,只要是两个字连用而成为一个整体都可以视作联绵词。传统语文学家无意辨认联绵词语素。而当今学者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对词汇科学分类,将联绵词界定为双音单纯词。虽然现在学者对联绵词的界定让我们对联绵词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但是要想分辨联绵词,就必须对双音词语素进行辨认,我们现行的“替换法”,不失是一个分辨语素的好方法,但是也正如沈怀兴所认为的那样“使用替换法判定联绵词语素,归根结底离不开施法人的语文知识及语感。”所以双音词语素的辨认问题直到现在仍然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运富,是“误解”不是“挪用”――兼谈古今联绵词观念上的差异[J].中国语文,1991.

[2]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1983年中华书局印本

[3]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

[4]郭在贻,训诂五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王国维,研究发现

[6]刘叶秋, 中国字典史略[M].中华书局,1983.

[7]陈兆年, 连语丛说[J].河南图书馆馆刊.第3期,1933.

[8]徐振邦,联绵词概论[M].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9]沈怀兴,古今联绵字观念截然不同的原因[J].语言文字学术研究,第5期,2012.

[10]沈怀兴,现行联绵字语素判断方法的局限性[J].宁波大学学报,第3期,2010.

上一篇:用“激励”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下一篇:体育课程中的教师角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