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阅读策略优化阅读行为

时间:2022-07-08 12:14:23

巧用阅读策略优化阅读行为

摘要:阅读理解是以语篇为基础获取信息的交互活动,注重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这对学生在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并获得一些有效的阅读技能一直以来受到初中英语教师的关注。本文通过对阅读教学的反思及教学策略的探索,结合课堂教学实例,论证了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进行阅读策略教学的可行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反思;教学策略

一、引言

新目标英语Go for it!在八年级(下)的教材中每单元新增加了一篇阅读文章,刚接触新目标教材的我突然发现原有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不起作用了!而且学生在课堂上也变得沉默了许多!究其原因――听不懂,甚至于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了!此外,阅读理解题难度有所加大,学生面对阅读理解题也都以押宝为主,特别是推理、归纳和词义释义等方面的题目得分率相对更低。而《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作了分级定位和明确要求:初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初中英语学业考试遵循课标要求,阅读理解中的文章将更注重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这对学生在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阅读策略是实现这一课程任务的必然途径。面对现状,笔者心急如焚,立刻对教学进行反思。

二、对阅读教学的反思

思考一导致阅读教学困难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阅读教学困难这种状况?

(一)语篇量上升

与以往教材的阅读内容相比,Go for it! 教材的阅读文章中句子的结构更为复杂,句子长度增加,词汇密度也加大。 尽管七年级的时候学生也有接触阅读文章,但是本册教材的语篇变量还是让他们感到了不适应。因为不仅每单元阅读量大(至少有两篇阅读材料),阅读文章长(阅读文章一般都有300左右的单词)而且都有大量的新词和新语法出现。几乎每单元的阅读文章中都含有复合句,如:宾语从句、定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等;或语篇中含有虚拟语气、被动语态、完成时态等语法现象。这些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把握语言材料整体框架的能力、理解作者观点和段落寓意的技巧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缺乏语篇建构意识,对语篇提供的信息缺乏进行系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当语篇变量对学生提出高要求时,大多数学生还未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对事物的分析、归纳、推理、演绎能力都还未形成,没有认识到在阅读过程中,自己的角色是主动的,还处于一个过渡适应阶段。更有学生对突然加大的阅读材料有畏惧心理,使之从一开始就处于害怕和无趣的被动局面。

(三)学生不正确的阅读习惯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不能正确处理生词和合理支配阅读时间的问题。阅读速度较慢,心译和逐字翻译现象较普遍。而新教材词汇量大,不允许也不可能一遇生词就翻词典。学生在初始接触阅读材料时,往往易被一个或几个生字词影响自己的阅读和阅读速度,学生若滥用字典就会打乱阅读时的良好心境,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畏难情绪,难以体验阅读的乐趣。

(四)教师使用讲解为主的阅读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阅读课上多采用传统教法:

1. 快读――提几个问题,把握大概意思;

2. 细读――提更多问题,或做些True or False题,以检查学生是否把握细节;

3. 再读――提深层问题,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文;

4. 再讲语言点――划短语,进行句法和语法分析,给出例句,翻译难句;

5. 最后听读课文。

6. 作业:抄写词组、朗读、背诵课文。

因此,学生习惯围绕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教师提供给学生接触和使用语言的时间很少,没有给学生自我思维的空间,学生学得既辛苦又糊涂,教师无意识地剥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在过去注重语法结构的考试中可以使学生获得骄人成绩,但我们使用Go for it!后很快发现:如果用这种教法,先不说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就是简单的教学任务都无法顺利完成,更谈不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五)阅读动力与兴趣不足

阅读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而我们的学生由于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对阅读产生畏惧心理,使阅读成为消极、被动的行为。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和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很有关系。之所以造成这种结果,是因为“我们经常在孩子们阅读之后向他们提问,但是却很少向他们示范回答这些问题的理解策略。简而言之,我们教师把太过频繁的任务布置和提问与教学混淆了。”(大卫・努南,1998),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构建语篇意识,发展语篇图式,像语文课文一样让学生清楚文章的线索、语篇的框架,这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质量。同时要精心处理阅读材料,并根据阅读材料的主旨、行文逻辑、作者态度等设计适当的问题、提纲或图表等,让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找主题句、理解主旨及文脉逻辑,从而构建语篇图式,提高阅读质量。

思考二阅读理解行为的构成因素

什么是阅读?阅读的目标是什么?

(一)阅读是一个读者通过结合语篇信息及自身背景知识建构意义的过程,阅读的目标是理解。(David Nunan)

学生能阅读语篇却只能理解其表面意思,但理解(即欣赏与理解文章、把握作者意图)才是最终目标。如果缺乏理解,要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和知识是不可能的。

语篇、读者、流利性和策略四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阅读行为。意义的理解不只取决于读者和语篇,我们教师在阅读理解教学中的角色是确保在阅读之前学生主动参与,在阅读时利用这些策略和技巧,以及试图通过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把自己的经验运用到文章理解中来。

有些老师认为,阅读理解只不过是通过提问来确定学生对故事的理解。通常,我们对那些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取得了进步而感到满意,而对于那些不能完整回答问题或者不能真正理解文章意思的学生,我们教师会通过给他们暗示重要信息或者额外问题来给出答案或提示答案,但这是不够的。莎朗・ 沃恩认为,确保学生理解能力提高的最好办法是直接而清楚地教他们阅读策略,并鼓励学生将策略转化为阅读技能。这应该被视作阅读课上首要考虑的问题,而这恰恰是我们传统阅读教学法中所忽视的问题!

(二)理解是建构课文的积极过程,它包括利用经验知识、理解词汇以及把各部分的中心意思关联起来。

阅读理解包括:

* 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文章中。

* 设定预定目标,确保目标与文章是一致的。

* 在阅读中和阅读后利用策略和技巧建构意义。

* 调控各种阅读学习策略。

* 把握作者意图。

* 分辨事实和观点。

* 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阅读课是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必须充分开发阅读课的潜力,有效地利用阅读课的资源。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应该如何操作才能达到如此重要的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如何恰当地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兴趣和能力?

三、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探索

(一)采用新的备课模式

关注阅读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监控学生的理解,教给学生有助理解课文的策略。以下是Unit 4,Grade 8 B,GO FOR IT为例体现这一原则的新阅读课备课模式:

A Brief Lesson Plan for Unit 4, Grade 8 B,GO FOR IT

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

InstructionalObjectivesIn this lesson, the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 Understand the general meaning of the passage

2) Guess the definitions of the new words from the context.

3) Talk about volunteer work they would like to do

STEPSActivities

1Warming-up/Lead-inPre-reading task

1) Free talk about helping people.

2) A video about the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T: 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em?)对教材艺术处理

激发学生兴趣

激活背景知识

2Reading 1) Predict from the picture and the title。.

2) Read paragraphs separately.

3) Check the predictions

4) Teach new reading strategies了解文章大意

传授新的阅读策略――预测策略(预测-阅读-验证)

3 Find the missing words1)Demonstrate an easy exercise.

2)Ask S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words before or after the blanks.

3)Put the words into the correct spaces.

4)Check the answers课本内容

利用文章大意和前后单词的搭配填空

4Guess the new words1) Demonstration

2) Ss try to guess the meaning. (pair work)老师示范指导

训练学生阅读策略――猜词策略、合作策略

5Written WorkUse the new words they have guessed to finish the summary of the passage. 巩固文章内容以及猜测的生词

6Follow upAsk the Ss to discuss what kind of volunteer work they would like to do.

(Group work)

Discuss-take notes――report阅读后续活动

提升主题

训练迁移能力

After-Class Assignment Further Reading

1)Consolidate the skills of guessing the new words.(附)

2)Write an article about volunteer work.

(二)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按理解的目的,阅读文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 直接的这类文章几乎不需要读者的背景知识,文章陈述清晰,因此学生查阅文章就能读懂意思。

* 间接的这类文章中的各部分不相关联,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背景知识来集合大意。

* 含蓄的这类文章间接陈述信息,要求读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阅读信息来作出推断。

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我们一般可以采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的模式:

Pre-reading阅读前导,激活阅读背景

While-reading阅读监控,训练有效阅读策略

Post-reading阅读后续,提升主题、训练迁移能力

1、阅读前

格拉夫斯・玖尔建议,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应完成以下事情:

* 教学生设定阅读目标;

* 当学生阅读时提供一些激励他们参与的问题和相关信息;

* 把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经历与阅读内容联系起来;

* 提前传授关键词汇和概念;

* 教学生文章的特点以及怎样利用其特点来理解所阅读的内容。

在阅读前导中,激活阅读背景很重要。它能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形式等充满好奇心,有急于获得阅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的强烈欲望;能正确而迅速地感知阅读材料,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捕捉到材料中所负载的信息,并对之进行筛选,摘取其有用的信息;在阅读时学生思维活跃,能深刻领悟并准确把握阅读内容。学生将以各种思维形式参与到阅读中,为阅读服务。

2、阅读中

莎朗・ 沃恩认为,为确保学生在阅读中都能积极参与,尽可能去理解课文,教师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一些要思考的问题,帮助学生从课文中做出推论。当学生遇到生词时,要示范学生如何根据上下文去理解;让学生肯定或否定或扩展阅读前发生的预测和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可以教学生使用那些优秀的、成熟的理解者所使用的理解策略。而且,当他们学会这些策略时,他们的理解能力也得到提高。在阅读中,教师要进行阅读监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行为。因此,在学生阅读文章时,应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任务,注重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提高他们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Go for it!教材Section B 3a都有一篇各种不同主题题材的阅读文章。每单元Self-check后都有一篇策略指导性阅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的阅读学习策略大致归纳如下:

①预测(Prediction)根据标题、图片等来预测文章内容。

②学会用字典来学习生词(How to use a learner’s dictionary to help read.)。

③找主题句(topic sentence)。文章标题和主题句可以更好地帮助理解文章,也可以通过4W+1H来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④快读( Skimming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找出文章主题。

⑤略读(Scanning )。为获得特定的信息而进行的符号辩认的过程,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填表格、回答问题、排列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等活动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程度。

⑥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Guessing words)或句意。

⑦阅读后,摘录文中所了解到的重要信息,重写文章,以便更好地回忆文章大意(Summary)。

⑧利用心智图或思维导图(Mind Mapping),将进入大脑的资料制作成一幅心智图。它能提升学生的思考技巧,大幅增进学生的记忆力、组织力和创造力。

Go for it!教材所涉及的阅读体裁广泛,题材新颖,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真实性为一体,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由于学生的时间、精力和阅历有限,在限时的阅读教学中,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对提高阅读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3、阅读后

阅读后设计一系列的任务,让学生进行自我巩固

阅读后是一个围绕阅读材料深化巩固知识的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口头、笔头练习进行知识的内化、迁移,从而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后续活动的设计,可以很好的检测出前两个教学步骤的教学效果,能了解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理解程度以及阅读策略的掌握程度,Go for it!九年级教材reading部分,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后续活动的设计可以以巩固学生听、说、读、写技能为主,也可以从学生的情感教育等方面入手,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下面以从阅读到说的技能巩固为例:

Section A 中短篇幅的阅读文章,蕴含了本单元的重点句型,因而把说的活动放在了读之后。学生只有通过阅读,积累一定的语言输入和内容信息后,语言输出时才有话可说。说的活动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阅读后续活动设计可以有以下几种:

(1)角色扮演

Go for it! 九年级教材Section A中的阅读文章后面都有Pair work(Role play)这个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语言进行交际。角色扮演给学生提供了各种运用第二语言的情境,在实际运用中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并且有足够的空间发挥和创造,秀出他们的表演。

(2)拓展讨论

阅读后进行拓展型讨论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及运用已学知识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阅读后是选择讨论的最佳时机,既可以深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老师要加强组织调控、及时并恰当地反馈评价。

例如Go for it! 九年级Unit3 reading:Should I be allow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s?

在阅读后,大家了解了Liu Yu和他父母亲之间的问题,我让同学们展开小组讨论,Liu Yu是不是应该自己来做决定,为什么?他们可以用文章中的语言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复述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内容复述出来,是阅读后进行口语训练的常用方法。采取关键词提示或问题串联的形式,以降低活动难度。比如八年级下册Unit4 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这篇文章是介绍一个志愿者去山区支教经历。在阅读后,可以让学生简单复述文章的大意,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可以提示文章的框架和关键词。

Yang Lei, a …graduate, first went there as a…Life in the…

Her parents…The students in the village…

Yang Lei said…Now, she is…

此外,说的活动还可以包括主题讨论,采访和辩论等。为了扩大练

习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小组练习,再选择个别小组在班上展示。

四、阅读教学的思考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流,但它实际上是作者、读者和文本三向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阅读的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学会采用各种阅读策略。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指导并探讨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但在使用Go for it!教材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策略的教学尝试之后,笔者感到教学内容的创生对于阅读教学以及阅读策略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如果过于依赖教材、不对教材及时进行调整或加以艺术处理,往往显得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的水平是教师成熟度的一种标志。因此,除了考虑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突出重点、难点外,还应考虑教学内容是否鲜活、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另外还应该反思是否能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能否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Go for it!教材每篇阅读文章后面都有任务和活动的设计来检验学生对文章是否理解,但作为一线的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仅仅靠这些活动仍无法实现教学目标,一般都要自己亲自设计题目,这不仅使我们的工作量加大,更令人担心的是这样设计的题目是否有不足或有更好的题目设计形式,对这些题目的设计我们缺乏一种专家式的引领,需要提高阅读问题设置的效益。因此,我们认为, 教材编者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在今后的编辑过程中增加相应的篇章的阅读理解练习,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总之,阅读策略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阶段的实施,使我们看到了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巨大潜力,很多学生很得意地说他们没看全文,题目却做对了!他们也很少在阅读中间,举手询问他们不认识的单词……《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学习和使用教材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因此教师一定要有具有科学的发展观,创新使用教材,发挥该教材理念新颖、任务充分、时代性强的特点,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初级中学课程标准――英语》,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

[2]陈波、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首部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3]大卫・努南,英语语言教学 理论与实践,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8年1月.

[4]莎朗・沃恩,汤普森,教会学生阅读―方法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5]卡伦・坦克斯利,教会学生阅读―策略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6]徐一珠,英语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26日第3版.

[7]Tony Buzan,Mind Mapping for Kids, 2003.9.

[8]周秀晓,巧用心智图法, 绽放思维之花,2009.10.

[9]Nuna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Textbook for Teachers. Chapter 12.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A Critical Analysis”. (1995).

上一篇: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整合 下一篇:济南皮影艺术与文化产业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