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构建爱护学生思索

时间:2022-07-07 11:26:57

师德构建爱护学生思索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作为一名教师,所必不可少的,甚至可称之为最主要的品质就是关爱学生”。20世纪70年代,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对优秀教师优良品质的调查时发现,关爱学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起点和前提,是所有优秀教师所具有的一系列优良品质中十分突出的一项,也是所有参与调查的优秀品质教师人皆共有的一项品质。然而,如此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不是每一位普通教师身上都具备的,亦不是教师这一行业自身所带的,而是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慢慢培养出来的。由此可见,关爱学生是教师优良品德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师德建设的根基所在。

一、关爱学生的必要性

(一)关爱学生,是教书育人的基础和前提“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之工程师”这些称谓是人们对教师工作的尊敬和赞誉,同样也是人们对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特殊要求。人类灵魂之工程师,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这些崇高的要求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关爱的前提上的。一名老师只有关爱他所工作的对象———学生,才能做到时刻把学生放在心间,才会千方百计地把教学工作做好。当看到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老师同样感到欣喜和自豪;当看到学生落后或者犯错时,老师也会感到焦虑和惋惜。只有真正地关爱学生,老师才会想方设法地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点滴做起、小事做起,去接触、靠近、了解和关爱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所具有的优点和长处,进而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正如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所说:“我可以自豪地讲,我今生最重要也是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对孩子们(学生们)的关爱;怎样关爱儿童(学生)是一名教师的成功秘密的所在;如果你不能做到关爱学生,你永远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国著名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先生把关爱学生视作教师一生最至关重要的事情,关爱是一种无穷的力量。

(二)关爱学生,是达到“教学相长”境界的有力保障教学是一项“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参与、互动是密不可分的,而在教师的教学互动过程中,师生关系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老师的教学效果。师生关系是诸多人际关系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不具有可选择性的。因此,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工作对象就注定是学生,老师从爱岗敬业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关爱学生。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也”,这也直观地阐释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与“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首先,老师要用自身优良的品德、博大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来影响和感召学生,同时树立自身崇高的威信。一方面,老师真心的关爱能唤起学生对老师的感激和亲近,进而能构建起一座师生互信的无形桥梁,学生信任关爱自己的老师,就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另一方面,通过与学生的无障碍交谈,老师能更准确深入地了解学生,这样,老师的教学就能做到有备而教、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学生也会觉得学习变得轻松而享受。因此,关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教”与“学”良性互动的前提,也是师生“教学相长”最高境界的有力保障。

(三)关爱学生,是塑造学生优良健康品德的重要手段当前的德育已不同于过去那种流于形式、空洞呆板的品德教育,它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品德形成中的情感教育,但是情感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应有更多的耐心,从点滴做起关爱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经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阶段。道德情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没有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不会付诸于实际行动。在现实教学中,只有将道德认识和实际道德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英雄模范人物的高尚行为和品德,才能激发他们内心的尊敬和仰慕。通常而言,判断一个学生对他者、集体和社会的内心情感是否健康,就要看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所经历的各种冷暖情感。教师在教学中是异常冷漠还是无比热忱,都会对学生健康感情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当老师真切地关心和爱护学生时,学生就会有良好的感情体验,他们就会明白教师的用心良苦,进而模仿老师用同样的情感与人相处,学着关心爱护身边的人和集体,当这种模仿学习变成一种惯常稳定的行为之后,学生也就具备了优良的人格和品德,这正是德育之根本目的所在。

二、关爱学生,贵在践行

(一)关爱学生,要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爱默生曾经说过:“能否尊重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密”。尊重学生,首要的应该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就身份角色上来说,学生和教师分别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但在人格上来讲,二者是平等的。《孟子•公孙丑上》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因此,在教学生活中,老师应该做到以德服人、以情服人、开诚布公、以理服人,情和理相辅相成。在实际行动中,老师应该动之以情,进而导之以行,把情和行紧密结合,达到教育感化之目的。理解学生,首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于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兴趣和不同特长的学生,要加以区别对待、因势利导,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俗话说,“理解万岁”,理解会产生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精神力量,理解是交际双方达到完美交流的关键一环。面对学生有利于自我完善的正当诉求,教师要给予应有的理解和满足。而对一些当前难以实现但又合理的要求,教师应当进行换位思考,给予其充分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和勇气。信任的前提是理解,而理解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以更充分的信任,帮助其发挥最大的自身潜能。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还表现在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反馈、建议、意见甚至批评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纰漏或差错。学生是教师工作的第一对象,对教师的工作表现最有发言权。因此,当学生向老师提意见或建议时,教师应该虚心听取,并且在加以分析以后积极地吸取和采纳。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对自己提建议或意见,是对自己工作的不认可;学生的批评,更是对自己的威严的挑衅和不尊重,这种想法是大错而特错的。

(二)关爱学生,要关心、体贴和爱护学生著名作家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也是获取为师之乐的最大保证。当学生离开熟悉的家乡和深爱自己的父母来到陌生的学校时,教师应从思想到生活上给予其家庭般的关爱,不仅做他们学习上的良师,还应成为其生活中的益友,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浩瀚知识海洋的渴求。学生一般都处于身体心智趋于成熟的阶段,这时候更需要别人的引导和帮助,教师应像家长呵护子女一般去关爱他们,同时,还应考虑学生的地域差异和性格差异,在尊重他们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帮助其提高自我、完善人格。关心学生,应从小事做起,有时候,记住一个学生的名字,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诚挚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让学生感到莫大的温暖和幸福,都能体现出教师巨大的人格魅力。关爱学生,还应用诚心去靠近学生。跟学生交谈,要平等相待、以礼相待,充分发扬民主意识。即便是一些所谓的“差生”,教师也应公平对待,要让其感觉到老师并没有忽略他、讨厌他或歧视他。教师面对学生时,要尽可能面带微笑,微笑是教师最美的符号语言。

(三)关爱学生,要严格要求、平等对待学生《三字经》里面说:“教不严,师之惰。”关爱学生不等同于“溺爱”学生,要做到爱而有方、严而有度、严爱结合。严格要求学生与关心爱护学生不仅不矛盾,还是相辅相成、目的一致的。严慈相济是教师教学的有效手段,课堂上,老师应有自己的威严,但需要注意“度”的问题,严厉不等于不近人情、讥讽挖苦,而是要严而有方,切实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切忌专横跋扈、自以为是,甚至简单粗暴地惩罚学生。还要严而有方,对于一些涉及学生人格及隐私的问题,不能在课堂上当众指责学生,而应该课下单独交谈,以一种委婉的让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启发教育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很重要,“亦师亦友”指的就是师生之间平等,这不仅体现在地位上,还应用在情感和言谈上。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招收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元化,这就对老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又要一视同仁,始终怀着一颗关爱学生的心。不管学生的美丑、优劣、穷富和亲疏等,教师都应对他们倾注同样的情感和关爱,在情感上跟他们建立互信的桥梁,在学习上尽可能地鼓励和帮助他们,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人民教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永恒课题,关爱学生又是师德建设之根基,关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没有教师无私的关爱,就没有今天成功的教育。每一位教师都应以一颗博爱的心去关心爱护学生,以自己关爱的甘露去浇灌祖国的花朵,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上一篇:坟墓乱建管治方案 下一篇:县法院院长在会上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