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时间:2022-07-07 10:05:39

论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摘 要: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积极意义。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还有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高校应从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发挥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社团、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实践保障机制等方面出发,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成长成才

高等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已有几十年的历程,随着高校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个高校都已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并成为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以其独特的身份接触社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了解社会、感知社会、认识社会,是其成长成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人生体验。

一、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和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定义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深入实际,识国情、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作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修身”与“成才”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而社会实践无疑是两者很好的结合点。

(1)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是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在大学生的素质中具有统帅地位。“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决定性影响与这种影响下形成的主观内部因素的调节交互作用过程中,内外部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主题内在矛盾运动转化规律”。从根本七说,这是人的思想道德意识与思想道德实践互动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为行为者所认同,并具体化、个性化的结果。实践活动是校园和社会最好的桥梁。

(2)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认定全面成才的基本要求。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如学习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形成健康的心理,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能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培养自己处理复杂矛盾等问题的能力。锻炼承受压力、经受考验的心理素质,促进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3)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是当今社会的新特点、新要求。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能力、增长才干。目前各高校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外, 主要过程大都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实施。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了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和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各种感觉器官活跃起来,其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可比的,也就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的举动。实践证明,从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来看,与专业相关活动领域的开辟,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成为可能,再辅之以教师的引导,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养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开拓、竞争意识。实践活动还能有效地打破学生原有思维定势,既改善思维模式又有利于实践的发展。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主观认识践之于客观才能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4)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大学生活不应仅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也应该是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准备和铺垫。从大学生的思想品质来看,社会实践符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正是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了解了真实的社会,并在实践中思考着现在与未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接受社会全方位的教育和锻炼,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社会,明确自己的社会位置,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思想准备,能够找到自己专业上的差距与不足,激发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知识准备,能够培养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心理准备,能够锻炼人际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团结、友好、合作的意识,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一定的生活准备。

从这个意义而言,融入社会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而社会实践就是最为生动的课堂。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随着社会情况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形式、途径还不多,社会实践的新体制、新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还不能满足需要。

(1)对社会实践的意义缺乏足够认识。从思想认识上看,有些学校、大学生、家长都对社会实践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一方面,传统的教育理念导致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缺乏足够认识,在思想上准备不充分,目的不明确,认识有偏差,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是要带着问题走向社会,带着答案回到课堂,从而发现自我学习的缺陷,增强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大多数学生平时只顾专业课的学习,很少真正走出校园,了解和体验社会。故而涉世不深、阅历尚浅。虽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但是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困难、 问题,思想准备不足,盲目自信,遇到挫折立即灰心丧气。甚至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对各种实践活动避之不及,忘记了社会实践的初衷之一就是为自己今后走向社会、改造社会、奉献社会做好思想准备,致使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持续而有效地开展。加之没有成绩考核方面的硬性规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参加也抱着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另一方面,许多家长认为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是走形式、不务正业,再有社会实践有时会到艰苦和落后的农村去,家长不愿意孩子吃苦受累,因而支持不够。这些都直接影响社会实践的深入开展,挫伤了许多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从而没有发挥社会实践应有的教育功能,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成才。

(2)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稳定性。随着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形式不断创新。有主题式基地,如各类经济教育基地。有专业性强的基地,如教育实习见习基地。也有复合型的基地,如与政府、社区共建的基地。有创业、创新类基地,如博士团基地等等。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成熟的经验。高校和社会各级组织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测评,不断总结、积累、交流和推广成功的经验,使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逐步迈上理论台阶。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起步较晚,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尚在形成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还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稳定性。与在校大学生人数比较,各高校基地普遍不足,与在校大学生层次比较,各高校基地缺乏梯度。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入学至毕业间的系统的社会实践锻炼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缺少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支撑。

(3)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需要制度机制作保障,高校学生社会实践也应以完善的制度机制为前提,否则就会阻碍其健康发展。但有些高校每年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即使开展一些活动,也大多缺乏有效的监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激励、奖励机制。

(4)社会实践经费问题得不到保障,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这也是制约高校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之一。有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的筹措确实相当困难,而经费问题又是涉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正常开展的决定因素。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基地问题同样如此,如果没有相对固定的场所,社会实践可能会流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形式。

三、采取各种措施,多方协作,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1)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化是巩固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基 础,有利于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要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就必须从地方建设发展的需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出发,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等联系,有计划地建立各种类型的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注重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发挥基地融教学、科研、生产、育人于一体的综合功能。

(2)充分发挥专业老师及辅导员参与指导的积极性。学校应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老师的指导和参与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和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工作才能更显生机。学生社会实践离不开老师的指导,离开了老师的指导,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社会实践就失去它本身的意义。事实证明,老师有效的指导,不但能够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老师参与是关键,老师不仅是社会实践的指导者,还是社会实践的参与者,只有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实践,才能及时纠正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才能把学生实际与社会实际结合在一起,提高指导能力。

(3)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社团等学生团体。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及课外活动中,大学生社团就是一个很好的组织形式。大学生社团是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自愿组成并经学校批准成立的组织。社团在锻炼大学生能力、扩大他们的社交、培养兴趣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活动缺乏主动性、周期短、延续性差等不足。学校应给予社团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构建校企之间、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广大会员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4)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根据各专业学科、形式、内容的特点,制订有专业特色的考评方案。社会实践活动应与学分挂钩,规定一定的学分要求,并把考核成绩作为实践课的成绩,记入学生档案,把社会实践真正作为一门实践课程来抓,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或者完成社会实践不达标者将不能毕业。同时,各校也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社会实践评估制度,按学期或学年对社会实践活动作出检查、评价,主动积极吸取反馈信息,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的考核机制,对社会实践的过程、效果、参与人员的现实表现、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分析、考核、评价,促进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完善,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保障社会实践持续有效开展。

(5)建立健全社会实践保障机制。包括建立领导组织机构和学生组织,为开展社会实践奠定良好的组织保障。整合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经费,争取社会力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岗位,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为开展实践活动奠定扎实的资金保障。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使之不断适应大学生的全面需求,为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提供保障。

实践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实践是能力提升的条件,实践是精神满足的前提,学生从实践教育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学以致用、施展才华、提高自身能力。高校的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需要,使当代大学生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9(7).

[2]史静寰.加强实践教育: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

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

上一篇:培养创造思维使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下一篇:基于人才成长的生本理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