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CPR术后采用亚低温治疗患者的研究和护理

时间:2022-07-07 09:51:07

新版CPR术后采用亚低温治疗患者的研究和护理

【中国分类号】 R651.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02-01

自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我科共对27例患者行新版CPR术后采用亚低温治疗,配合精心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7例患者,男19例,女8例,25~71岁,平均43岁。心源性疾病14例,脑外伤9例,中毒2例,自缢1例,不明原因1例。27例患者均复苏成功,其中19例治愈出院,4例病情稳定转普通病房继续治疗,2例因发病不能逆转而死亡,1例再次发生心脏骤停复苏失败而死亡,1例自动出院。

2 新版CPR的实施

2.1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 -C胸外按压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 心搏骤停后呼吸停止的原因是呼吸中枢缺血缺氧,而呼吸中枢本身没有器质性病变,及时进行有效胸外按压,可使心脏和肺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其功能,能使呼吸中的血供和氧供得以低水平的维持,因此,对此类患者没有必要首先实施AB两个步骤,如果不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心脏骤停后20-30S呼吸就会停止。人工通气可以延搁,相反,及时的心脏按压能改善病人的愈后。

2.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提高胸按压频率才能提高心输出量,保证心、脑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在更高的动静脉压平台下产生的动静脉压差,可更好地克服毛细血管的关闭,尤其是心肌的毛细血管,这可以更好的改善心肌灌注[1],并能更好的改善脑灌流,增加CPR成功率。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何忠杰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适合中国人的胸外按压频率应在110 ~140次/分范围内。

2.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按压时很快、频率很高,但没有深度,心脏受到的挤压不够,白白浪费了抢救时间。

2.4按压与呼吸的频次30:2,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保证胸外按压的有效。

2.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不超过5S,中断时间过长,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体内血液循环,大脑供血不足,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体内病理变化,继而出现脑死亡。因此,应尽可能的避免按压中断延长心脏停搏时间,降低复苏成功率。

3亚低温治疗的实施

复苏成功并非仅指自主呼吸及循环的恢复,脑复苏是复苏的最终目的,应着眼于脑复苏,及早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加强脑复苏,可促进大脑神经元的恢复[2]。在进行心肺复苏时,低温及亚温可降低组织对氧得得消耗,降低颅内压和脑的代谢,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保护细胞器及血脑屏障功能,减少氧自由基清除剂的消耗,抑制脂质过氧化酶的产生,低温和亚低温尚通过多种机制保护和改善神经系统,减轻脑细胞的损害,从而提高脑复苏的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目前多主张降温要和复苏同步进行。2002年10月,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的进一步生命支持特别工作小组作出如下建议:①对由室颤引起的院外心脏骤停复苏后且自主循环恢复但仍然昏迷的成年患者应采用亚低温疗法,温度控制在32~34℃(直肠),并维持12~24 h。②亚低温疗法对其他心脏骤停或院内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患者可能也有效。冰毯作为新一代的降温仪器,是利用半导体制冷原理,通过主机工作与冰毯内的液体进行循环交换,促使冷却的毯面接触皮肤进行散热,达到降温目的。

CPR术后,自主循环恢复后立即实施亚低温治疗。采用冰帽以及电脑降温毯(美国生产 GAYMAR MEDI-THEMⅡ型)实施全身降温,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根据病情适当于冬眠合剂。降温速度0.5~1.0℃/h,4~6h将肛温降至33℃时,在32~34℃维持24h,每2h测量肛温1次。体表亚低温持续5d,头部低温持续至患者的听觉恢复。停止降温采用自然复温法,12h内体温恢复36.5~37℃。并配合抗心律失常,降颅压,营养脑细胞,控制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4护理

4.1人工气道护理 保证气管插管的在位通畅,定时、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重视人工气道的湿化及温化,纠正、维持病人水平衡,以维持呼吸道粘液-纤毛的正常排痰功能,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潴留,肺部感染发生,痰栓形成及缺氧。每周更换呼吸机管道2次,每日气管插管护理2次。

4.2 循环监测 进行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应严密观察循环系统功能,其中主要有ECG、血压、脉搏、肢端循环及面色等以及血糖、电解质、血常规、心肌酶谱的监测,注意保护心肌,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给予持续CVP监测。

4.3 体温护理(监测) 体温监测是亚低温治疗中的一个重点项目。亚低温治疗是否有效,有否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体温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应保持病人的肛温在34~35℃之间,头部重点降温的病人可维持鼻腔温度在33~34℃。若病人的体温超过36℃,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差,若低于33℃,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体温低于28℃易出现室颤。对于体温过低的病人,应适当降低冬眠合剂的量,必要时停用并对病人采取加盖被子、温水袋等保暖措施。

4.4加强营养支持,鼻饲营养及食物,静脉补充白蛋白,力能,复方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等,增强机体抵抗力。遵医嘱运用脱水剂和利尿剂预防脑水肿,以及催醒及脑神经营养保护剂。

4.5 加强基础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差,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应做好病人的皮肤、口腔、泌尿道等护理,勤翻身、拍背,卧气垫床,以防止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褥疮等发生。昏迷期间做好肢体的被动锻炼,下肢予穿弹力袜并抬高。

5讨论 心肺复苏是维持存活的基础,脑复苏则决定生存质量[3]。高质量的CPR,亚低温治疗的运用,以及严密观察,周到、合理、精心的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远期存活率,是使患者得以康复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Babbs CF. Interposed abdominal compression CPR: a comprehensive evidence based review [J] . resuscitation,2003,59(I):71-82

[2] 袁荣军,华春华 ,陈国坚.良性脑膜瘤术后复发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年12期

[3] 马小绒.心肺复苏10例患者的护理观察.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32期

上一篇:浅谈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的诊疗 下一篇:谈谈如何做好实验室期间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