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的梦想

时间:2022-07-07 09:30:26

走出大山的梦想

大学生,这个词在父辈那一代人的眼中是有出息的表现,那时候谁家里要是出个大学生一定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消息很快就会传遍整个村子。而今,二三十年过去了,一般人再说起这个词,已经没有了过去的那种荣光,一是因为现在大学生人数较多,不再物以稀为贵,二是因为很多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在大城市辛苦打拼,并未像父老乡亲殷切期盼的那样衣锦还乡。

更值得关注的是,恢复高考已有30多年,这几十年来农村生源大学生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寒门子弟考上重点大学的越来越少。

一份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教授对北京80所学校的调查发现,在北京高校的北京籍学生中,农村学生比例是12%,985高校只有1.7%。连招收农村学生较多的中国农业大学,农村户籍新生占比也由2011年的40%下降到了如今的近20%。文东茅教授分析称:“这样的情况已经说明好的高校农村学生的比例非常之低。”农村学生占重点大学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少,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教育发达的北京尚且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在一些经济发展更不均衡的省份,差距就更大。

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说,由于不均会导致人们的不安,进而引起人们的不满,实际上是“不患贫而患不公”的意思。可见,不公正会导致人心不满,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埋下的隐患也许更大。

好在有关部门及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2014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一次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介绍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并着手实施了两项计划:第一项是,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第二项是,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专门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这一举措旨在不仅要让优秀的农村孩子有大学上,还要上好大学,让更多农家子弟有实现梦想的机会。

然而,有了机会并不等于就能成功,拿到了入场券只是一个开始。很多农家子弟通过个人努力或者国家政策照顾上了好大学,毕业很多年以后,却发现实现梦想的路上,有着无形的或多或少的束缚,实现梦想的路途充满坎坷。这些束缚,有一些来自外界环境,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内在因素。

很多农村出来的孩子,继承了父辈们的勤劳朴实、忍让执著的优点,他们怀着简单的信念相信用自己的双手可以创造未来。然而,他们身上也有着农民父辈们性格上的不足,比如,很多农村的孩子沟通能力不如城里的孩子,不擅长交流,不懂得经营所谓的人脉。

与此同时,物质的匮乏和过早的生活压力也使得他们会计算很多,有的人很精明,不明白吃亏是福的道理,有时聪明反被聪明误。当这些不足融入了大城市,在“性格决定命运”“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的社会大环境下,带来的不良后果就会被无限放大,无形中影响着他们的前程。

当然,也有很少一部分农村出来的孩子跟上了城市孩子的步伐,但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在很多年磕磕绊绊之后才慢慢学会了一点,磨炼出了情商,而这个时候已经比其他的孩子输了一大截。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老师教会学生的大多都是怎么去做好一件事情。而怎么做人,如何为人处世,很多小孩子只能从父辈的言传身教里自己体会,自身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更多地影响了他们性格的塑造。

还记得我小的时候,父亲就曾反复教导我说,在学校里要尊重老师,要听老师的话。父亲每次去学校时对老师都是毕恭毕敬,唯唯诺诺,而我跟在后面也一直是这样。转眼十几年过去了,这一方式已经刻进了骨髓里,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对老师一直都是怀着敬畏的心理。等我刚到大学里的时候,看到很多城市里的孩子,和老师大大咧咧开玩笑,私下给老师起“绰号”,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老师面前,我总显得很拘谨、腼腆,有时候老师跟我开个玩笑,我会不知道话该怎么往下接,显得手足无措。这样的事情多了,时间久了,城里的孩子能和老师融到一块儿,而我总感觉无形的距离在中间。

这种拘谨的为人处世方式后来又延伸到了我的研究生阶段。那些大城市出生的孩子和导师在一块儿时能聊得欢快,什么话题都可以,而我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话题,除了学术还是学术,其他的只是“嗯嗯”的应答着,无形中产生的隔阂继而影响到了其他事情。

由此可见,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大多都会继承父母的那一套做人方法,因为学校里的思想品德课程只是一些空泛简单的道理,实践的机会都是由父母来教的,父母也习惯性地把这套原则方法传授给孩子,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是对的。

然而很多普通家庭的父母难以意识到,他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和自己的为人处事方法有关,如果他们的日子过得不好,那他们还能把自己的老一套再教给孩子、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

当然,这也不是说要让出身寒门的年轻人从内心否定父母,不听父母的意见和建议。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耕作,再到如今很多从农村涌入大城市打工的父母们,他们的观念可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但他们在生活上的经验和智慧很值得借鉴,就像父亲经常说过的一样,“小儿发癫必有灾难”,意思是说做人不能太张狂,否则麻烦就会找上门。

不久前网络上有一篇《寒门再难出贵子》引起热议,文中将农家子弟在社会真实面前的被碾压、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位在银行工作了10多年的人事处负责人,通过真人真事,描写了几十个去银行实习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与人打交道的点点滴滴。大致分为4个阶层的孩子:农村的孩子,父母在党政机关,家里经商,大城市知识分子的家庭。

这些孩子都是学校里顶尖优秀的学生,硬件条件彼此差别不大,但最终的结果天壤之别,其中农村的孩子命运最为坎坷,走的弯路也最多。这篇文章是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国家发展对年轻人命运改变的一个缩影,30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这意味着新时期、新常态下的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社会转型处于阵痛期,这种教育资源不平衡导致的不公平还有很多,但好在这种情况在慢慢改观。

因此,从大山走出去的农村孩子切记不能把实现梦想的时间、把自己宝贵的人生浪费在抱怨这些不公的事情上。要知道并不是每个寒门子弟都没有获得成功,社会上那些通过努力奋斗不屈服命运逆袭的故事数不胜数。所以,不能受到挫折就埋怨出身和家境,埋怨自己的父母不如别人的父母。不如用自卑自怜的时间拿来多拼搏,比别人多付出两倍三倍的努力。

用“超级演说家”冠军刘媛媛的一句话来说:“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希望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故事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没有一点人间疾苦,这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父辈们教会我的道理。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少年时辛苦,对生活不易的认识更深,也就会比别人多了一份经历,这些经历也会在日后面对挫折的时候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能够更从容地去应对困难。

而要想成为“人上人”,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儿,除了一部分家庭教育的不足需要通过后来的加倍努力去克服、去弥补外,社会多一份包容,多一点对寒门子弟的理解,含辛茹苦的父母们、深情关怀的亲邻们多给他们一些实现梦想的时间,那么这些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终将会迎来属于自己的一片靓丽天空。

上一篇:头顶上的彩虹 下一篇:这条路,曾点亮一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