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输入还是对外输出我国输入型通胀问题刍议

时间:2022-07-07 09:08:23

外部输入还是对外输出我国输入型通胀问题刍议

内容摘要:本文在阐述输入型通货膨胀主要内涵及传导途径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是外部输入还是对外输出进行深入剖析,探讨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发生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输入型通胀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传导途径

近年来,受美国先后实施几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际投机资本炒作、中东北非地缘政治动荡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输入型通胀风险有所加大,并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各种不利影响,进一步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因此,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输入型通胀风险,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对于保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内涵及传导途径

一般地,通货膨胀指一般价格水平(即所有商品和服务价格平均水平)普遍的、显著的、持续的上涨。根据通货膨胀形成原因,可划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外部输入型、结构型通货膨胀等几种类型。其中,输入型通货膨胀指在开放的经济社会中,国内外市场联系密切,当国外生产要素或商品价格上涨时,通过某些传导途径引起国内物价普遍的、持续上涨的现象。通常,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途径主要包括:

价格传导途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显著上涨,既可能使本国商品出口需求增加,也可能使本国居民减少国外商品消费,转而消费本国商品,这都可能引发本国内社会总需求增加,进而推动国内市场价格明显上涨。

成本传导途径。国际市场原材料、能源等初级产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会带动国内相应商品进口价格明显上涨,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企业成本上升和产品价格上涨,还可能进一步强化国内市场价格上涨预期,并最终可能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途径。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不断增加时,由此形成大量外汇占款,导致央行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造成国内市场流动性过剩,也可能由于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先后实施几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势必加剧全球流动性过剩,以及大量国际热钱涌入境内套汇套利,均可能对国内市场价格上涨形成较大压力。

信息传播途径。作为国际市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以此为媒介,全球期货市场走势变化、国际权威机构重大信息等均可能对国内市场预期和价格走势变化产生较大影响。

关于我国通货膨胀是外部输入还是对外输出的争议

目前,关于中国是否对外输出通货膨胀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中国对外输出通货膨胀,推动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例如,美国《华尔街日报》2011年5月9日撰文称,中国开始减少的工薪阶层和不断上涨的工资水平,推升着美国的物价,让美国进入通货膨胀时代。另外,还有人指责中国输出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中国需求”加剧了世界能源、原材料市场供应紧张,从而推动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再如,刘利刚(2011)认为,由于生产要素价格被长期压制,中国将面临新一轮的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这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居民的生活成本;中国面临着大面积的工资和房租上升压力,这将最终影响终端产品的价格。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中国制造”的成本将在未来数年内快速提高,因此“中国制造”将不再享受成本优势,与此前中国“吸收”世界通胀的情形不同,中国将对世界“输出”通胀。

第二种观点是中国没有对外输出通货膨胀,并对稳定国际市场价格作出巨大贡献。例如,张会清、王剑(2008)以美国和韩国作为研究对象,无论是商品贸易数据的截面回归,还是时间序列数据的趋势回归,计量结果都证明中国的出口增长与进口国的价格上升之间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中国输出通胀论”并不成立。美、韩两国通胀压力主要来源于国内经济政策的内部刺激和国际能源、原材料及运输价格的外部输入。其中,美国自2001年以来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是当前全球性通胀的一个重要来源,而资源稀缺性、市场投机力量等因素则加重了通胀压力。中国也是这一问题的受害者,过剩流动性向中国转移和进口价格高涨引起中国国内消费价格的持续上涨。因此,将全球性通胀归咎于中国的言论是少数国家推卸责任的说辞,完全抹煞了中国在稳定世界价格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从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市场运行情况来看,我国不仅没有对外输出通货膨胀,而且还面临着较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国几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剧全球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部分商品市场价格较大幅度波动,除了与美元持续贬值、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市场供需紧张、投机炒作等因素有关外,就与美日欧等全球主要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滞后效应有较大关系。美国在前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累计向市场注入约3万亿美元流动性)的基础上,2012年9月、12月又先后推出第三轮、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目前美联储每月购买资产达850亿美元且不设期限,由此引发了国内对未来输入型通胀风险的担忧。韩会师(2011)认为,美国借庞大的资本外流输出通胀,不仅源自资本逐利的天性,更反映了美国深刻的内在经济结构问题(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房地产和股市繁荣导致的财富效应掩盖了美国经济中储蓄-消费失衡、制造业-服务业失衡这一根本性结构问题),以及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生缺陷,美国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发行国其货币政策不受任何约束。而美联储投放的大量货币通过各种渠道“漏出”,并未对美国实体经济和通胀上升产生预期的作用,其主要漏出渠道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海外贷款等。

第二,我国缺乏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定价权。造成我国在很大程度上缺失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一些供应商在国际大宗商品上处于垄断地位,如以美国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美国邦基(Bunge)、美国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为主要代表的跨国粮商控制着全球80%的粮食交易量,全球铁矿石三大供应商(巴西淡水河谷(CVRD)集团、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澳大利亚力拓矿业公司)掌控了国际海运市场70%的份额;我国缺乏类似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和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的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心;我国期货市场发育还很不健全,存在着市场交易规模较小、交易品种和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市场开放度较低等一系列问题;部分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导致市场主体无序竞争、行业整体竞争力较差,如在我国400多家钢铁企业中,排在前十位、前五位钢铁企业产量分别低于全国钢铁总产量的40%、25%。

第三,我国部分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较高。2012年我国原油、铁矿石、大豆、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分别达2.71亿吨、7.44亿吨、5838万吨、845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1.44亿吨、4.69亿吨、3179万吨、224万吨,增幅分别为1.13倍、1.71倍、1.20倍、36.1%,这四类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目前大豆对外依存度已超过80%。国内外市场联系更加密切,国际市场价格通过期货市场、进出口贸易、市场预期等途径传导到国内,并对国内市场价格上涨产生较大的影响。

第四,大量国际游资纷纷涌入国内套汇套利。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012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称,2001-2010年热钱年均流入境内约250亿美元,占同期外汇储备增量的9%;其中2010年热钱净流入达35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增量的7.6%,占当年GDP的0.6%。大量国际游资纷纷涌入国内套汇套利,是近年来我国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明显上涨的重要推手,并对国内通胀预期产生一定影响。

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产业安全

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和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现代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并要全面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完善粮食主产区产销衔接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综合运用产销衔接、储备吞吐、进出口贸易等多种手段调节市场供需,切实保障农产品市场充足供应和价格稳定。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目前以投资为主导、“三高三低”(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要求,并充分考虑对价格总水平和低收入群体的影响,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适当缩短调价周期并取消参照4%的国际油价变化幅度;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和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实施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方案;推行居民阶梯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全面实施天然气价格改革,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之间比价关系。通过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效抑制解决煤电油运气不合理需求,缓解部分地区能源资源供应趋紧状况,逐步降低对国际市场原材料、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

(三)增强我国对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提高国际市场话语权和维护国内产业安全

尽快建立健全我国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跨国期货公司,制定完善大宗商品市场交易规则和电子交易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石油、铁矿石、大豆等大宗商品战略储备机制,努力消除我国进出口贸易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序推进重要行业企业重组和资源整合,加大全产业链大型企业培育力度,切实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加强对大宗商品国际采购的宏观指导和监管协调,尤其是统筹协调好国内各大进口商之间的关系,通过联手集中采购等手段影响和压低国际市场价格,并有效利用反垄断法和WTO规则对国际供应商凭借垄断地位操纵市场的行为进行反制,努力提高国际市场话语权和维护国内产业安全。

(四)继续有序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强跨境资金监管监测预警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跨境人民币使用范围逐步扩大,跨境资金流动呈现出形式多样化、关系复杂化的新特点,为此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体制机制,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贸易投资便利化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坚持疏堵并举加强跨境流动资金监管监测预警和完善应对政策预案,有效防范异常跨境资金大出大进及由此造成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朱盈库.美媒指责中国工资水平提高推升美国物价[N].环球网,2011-5-9

2.中国或将“输出”通胀[N].京华时报,2011-2-16

3.张会清,王剑.中国输出通货膨胀吗—基于贸易数据的实证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08(4)

4.刘越飞,何伟刚.欧元区中央银行输入型通货膨胀理论及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0(7)

5.詹向阳,马素红.国际大宗商品涨价推动输入型通胀[N].上海证券报,2011-4-9

6.韩会师.量化宽松下的通胀输出—从美国资本外流的视角[J].上海金融,2011(5)

7.谢志超,邓翔.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我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检验[J].天府新论,2012(2)

8.彭森.试论输入性通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对策[J].新远见,2012(3)

9.国务院.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R].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3-1-1

10.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12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R].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2013-2-28

上一篇: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的问题、成因与解决路径 下一篇:社会资本、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