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写的“我”给我们的启示

时间:2022-07-07 05:23:12

内容提要:佛家讲普渡众生为己任,我们讲“以人为本”,二者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我们不是佛教徒,但佛家致力于度化“恶人”,当为我们借鉴和效仿。应该像老方丈那样认得反写的“我”,有着普度众生的执著,果能如此,则何愁“问题学生”不能被教育转化呢?

关键词:反写的我;度化;问题学生;博爱

【中国分类号】B949

曾经看过一则关于“正字和反字”的小故事,故事的内容大致是:一个小和尚请教老方丈:“师傅,你说好人和坏人都可以度化,问题是坏人已经失去了人的本性,怎么能算是人呢?既不是人就不能度化他。”老方丈缓缓地拿起笔,写了个反写的“我”,问小和尚:“这是什么字?”小和尚回答说:“这是‘我’字,但是写反了。”“写反了算不算‘我’字呢?”“不算。”“既然不算,你怎么能说是‘我’字呢?”小和尚哑言。老方丈循循善诱:“反字也是字,你看得出是反字,又认识是‘我’字,主要原因是你认识真正的‘我’字。同样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主要的是你须识得人的本性,如此,当你遇到恶人时,依然便能够一眼看到他的天质,并唤出他的本真,本真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我们无意于在此说禅,作为教师,由于职业的敏感,我自然而然的由此联想到所谓“问题学生”及其转化问题了。毋庸讳言,无论哪所学校,哪个班级,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问题学生”,他们厌倦学习、冥顽不化、屡教不改、自甘堕落……他们的种种表现令老师头痛,让教师束手无策,老师们也往往会认为它们无可救药而最终予以放弃。

面对“问题学生”,我们应认得反写的“我”,认得反写的“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才产生了“问题学生”,使他们偏离了本真的“我”,再者说,一般的“问题学生”,无论如何顽劣,总不至于是反写的人,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定型,他们是未定性的顽童。我们应该披沙沥金,拂开他们顽劣的表象,去找寻他们那属于人的本性的东西,“见到他们的天质,并唤出他们的本真。”否则,“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全体学生”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教育转化“问题学生”也只能沦为脱口秀之类的东西。

我们并不是佛教信徒,但老方丈致力于度化所有的人包括好人和坏人的理念及做法,当为我们借鉴和仿效。问题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一味的榨取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了此目标手段便无所不用其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只限于考试分数,考试分数在学生评价上是具有一票否决权的。学生考得了好分数便一俊遮百丑,反之,便一无是处。学习一旦被划入差生行列,便看不到教师的好脸色,听不到教师的好声气,生存空间便孤苦寂寥。很多学习差的学生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中,心灰意冷,江河日下,诸多坏习惯怪毛病也就随之潜滋暗长,最终成了真正的问题学生。郑渊洁有言:差生是家长和教师联手造就出来的,此话颇耐人寻味。教师要摘掉应试教育的有色眼镜,少造就问题学生,多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说白了,面对“问题学生”,我们要有一颗博爱的心,用博爱与包容、去感化。

佛家讲普渡众生,我们讲“以人为本”,二者不是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吗?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就是:尊重学生生物个体地位和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和谐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我们要真正做到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问题学生”,更应施予更多的、特殊的关爱。

真的应该像和尚那样人的反写的“我”,真的应该像老方丈那样有着普度众生的执著,果能如此,则何愁“问题学生”不能被教育转化呢?

参考文献

[1]“正字与反字”的故事――华北方舟――新浪博客

上一篇:念动训练法在健美操训练中的运用研究 下一篇: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