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务所任期、审计质量与事务所强制轮换

时间:2022-07-07 04:03:29

事务所任期、审计质量与事务所强制轮换

作者简介:刘成立(1976),男,山东沂南县人,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审计市场竞争、审计收费、审计判断等。

王晓艳(1964),女,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审计理论。

财贸研究 2006.6

摘 要:2001年下半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接连发生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件,事务所强制轮换作为一种可能提高审计质量的手段而被提出。本文以客户操控性应计利润绝对值的高低作为审计质量替代指标,以中国上市公司2004年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在审计任期较短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较大,审计质量较低;但是没有发现在审计任期较长时审计质量下降的证据。

关键词:审计任期;审计质量;操控性应计利润;事务所强制轮换

2001年下半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接连发生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件,使注册会计师的行业声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在剖析和反思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和披露上市公司会计欺诈从而发生审计失败的原因时,时常提到的一个因素是会计师事务所任期过长,引起审计质量低下(余玉苗、李琳,2003)。也就是说随着审计任期的增长,审计师在重要的报告决策上更可能同意管理层的意见,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事务所强制轮换作为一种可能提高审计质量的手段而被提出。意大利和巴西已经对公众公司实施了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新加坡对该国设立的银行也要求实施事务所强制轮换,奥地利从2004年开始要求公众公司实行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西班牙和加拿大也曾经有过事务所强制轮换的要求。美国审计总署(GAO)的观点是在会计师事务所层面上实施强制轮换制度可能出现成本大于收益的结果,即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可能并不是加强审计师独立性和提高审计质量的最有效途径。

那么在中国的审计市场上,事务所任期的长短对审计质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是否应该进行事务所强制轮换呢?本文以操控性应计利润绝对值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以中国上市公司2004年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关系,从而为我国的政策制定提供有用的参考。

一、 文献回顾

审计师任期、独立性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师任期与会计应计利润、欺诈财务报告、盈余反映系数(ERC)、分析师预测误差、债务成本等方面。Geiger和Raghunandan(2002)发现,在审计师与客户关系的早期,在客户破产申请前,审计师更倾向于签发“干净”的审计意见。Johnson 等(2002)发现相对于中等的审计任期,未预期应计项目的绝对值在审计师与客户关系的早期较高,然而并没有发现与较长的任期有任何关系。同样,Ghosh 和Moon(2005)发现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操控性应计项目的绝对值及使用大的消极的特别项目以管理盈余的现象在下降。Myers等(2003)发现当使用非正常应计项目绝对值和当前应计项目绝对值作为盈余质量的替代指标时,长的任期与高的审计质量相联系。Carcello和Nagy(2004)研究了审计师任期与欺诈财务报告的关系,发现欺诈财务报告更可能发生在任期的前三年,而没有发现任期较长时欺诈财务报告更可能发生的证据。使用债券利息与匹配的国库券利息的差额作为债务成本的高低,Mansi等(2004)发现随着任期的延长,债务成本在下降,这意味着债券持有人认为随着审计师任期的延长审计质量在提高。Ghosh和 Moon(2005)用盈余反映系数(ERC)作为投资者感知盈余质量的替代指标,发现投资者感知的盈余质量与审计师任期正相关,而且发现随着审计师任期的增长,报告的盈余对证券评级的影响在加大,最后作者发现过去的盈余对预测的影响随着任期的延长而增大。总之,作者的研究显示,投资者和投资中介认为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审计质量在提高。

然而,Casterella 等(2002)在一份未发表的工作论文中指出随着审计师任期的增长,审计质量在下降。他们发现当审计任期短(长)时,审计失败更少(多)。Carcello和Nagy(2004)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首先,审计师任期与SEC实施案件的关系没有进行单独分析(例如,欺诈、针对审计师的诉讼以及公司破产前的审计师报告混淆在一起)。其次,他们的样本期间是从1980年到1991年,发生的时间较早。其三,只有34个SEC实施案件(与34个非欺诈公司进行配对),选择的样本较少,可靠性较低。Davis 等(2002)认为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审计质量在下降。因为随着审计任期的增加,客户公司具有更大的报告弹性而且盈余预测误差在下降。Ghosh 和Moon(2005)认为探究预测误差与任期的关系可能是不合适的,因为很难从分析师对预测误差与任期关系的感知中得到明确的结论。审计任期长时较低的预测误差可能暗示随着任期的增长,感知的盈余质量在提高,因为此时盈利更易于预测。然而,如果管理层随着审计任期的增长而增加对盈利预测的指导,也可能暗示着低的盈余质量。因此从国外已有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在审计师与客户关系的早期,审计质量较低,而没有发现审计任期较长时审计质量恶化的证据。

余玉苗、李琳(2003)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探讨了审计任期与对客户的了解与审计经验、审计人员的思维惯性、被审单位影响审计意见的动力、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的关系、会计师事务所的定价、审计人员纠正自己以前年度错误等的关系,指出不能简单地得出会计师事务所任期的延长会提高独立审计质量或会降低独立审计质量的结论。李兆华(2005)对反对实行事务所定期轮换的观点进行了有力反驳,他运用博弈理论,为事务所定期轮换制对解决“共谋”作假的有效性作出解释,进而指出我国实行事务所定期轮换的迫切性。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的研究较少,只有理论上的推导,没有利用实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中国证监会要求从2002年年度报告起,上市公司披露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任期信息,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二、 研究假设

关于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审计从业者认为,考虑到审计师知识的重要性,在审计师与客户关系的早期,审计质量是最低的。而随着审计师对客户的了解,审计质量在提高。相反,一些管制机构则认为,考虑到对审计师客观性的威胁,当任期较长时,审计质量可能受到损害,而在任期的早期,审计质量可能是最高的。尽管两种观点存在明显的不同,但有可能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当与审计任期为中等时的审计质量相比,考虑到在审计任期较短时审计师知识的缺乏而审计质量较低。同样,当任期较长时,由于审计师缺乏客观性而导致审计质量较低(Carcello and Nagy,2004)。

反对事务所强制轮换的理由是在审计任期的早期审计质量较低。知识对于审计师发现重大错报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投入,在早期,审计师不熟悉客户的业务、经营、控制以及会计政策等。由于缺乏客户知识而导致发现重大错报的低概率,而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对客户经营的了解,审计质量在提高。当然最初对客户知识的缺乏并不必然和低的财务报告质量相联系,因为可以利用其他追加的努力。但是知识和努力并不能完全替代,可能存在技术限制,也就是说他们并不能迅速地替代。Geiger和Raghunandan(2002)指出“低价揽客”(Low-balling)实务可能使审计师的激励发生了偏离,使得在早期投入较少的努力或更迁就客户以减少当前合同的损失以及保证下一次合同。

反对强制轮换的理由还包括最近获得的客户审计失败的比例更高以及在合同的早期审计师的诉讼风险更高。AICPA的质量控制调查委员会分析了在1979年到1991年间406个审计失败的案例。在任期的第一年或第二年,审计失败的概率几乎是其他年限的3倍(AICPA,1994)。最后审计职业界也认为对客户特征的不明确增加了早期失败的风险(PWHC,2002)。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与审计任期中等相比,在审计任期较短时,审计质量较低。

赞成事务所强制轮换的主要理由是较长的审计任期可能导致审计质量下降。因为大部分关于审计任期与动机的观点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审计师的动机转向保持该客户并从该客户获利。相应地,审计师可能越来越不客观并减少对与该客户相关诉讼风险的关注,投入更少的努力以发现重大的错报。在事务所内部,可能已对客户的财务报告控制、准确的财务报表以及高级管理者正直态度和能力有了较好的印象。Shochley(1981)形象地把此种情形描述为事务所对客户的“学习信任”。而一个新的事务所拥有原事务所所没有的怀疑态度和新的视角,这对于发现重要的错报是至关重要的。另外长期的客户关系也可能被视为永久年金的一种来源,因此可能会损害审计师的独立性。故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与审计任期中等相比,在审计任期较长时,审计质量较低。

三、 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

现行的应计制会计给予了管理层在报告应计利润时相当大的弹性,以前的研究表明管理层可能利用这种弹性机会主义地管理盈余。一些研究采用带正负号的操控性应计项目作为管理层积极干预报告盈余的替代指标,我们用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ABSDA)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主要理由如下:中国的证券市场成立的时间较短,欺诈财务报告总数较少,而且在2002年以前无审计任期信息,很难进行实证分析;盈余反映系数的应用存在两个前提即有效市场假设和投资者理性假设,中国市场很难满足;在中国,分析师的预测误差无法得到;反映审计质量高低的债务成本由于贷款利率的限制而统一化。因为中国的上市公司既存在增加盈余的行为(如上市、配股时),也存在“大冲洗”(巨额亏损)的现象。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更能反映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干预报告盈余的程度,数额越大,审计质量越低。下面拟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来计算上市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额,即下述模型中的残差项eit:

TAit/Ait-1=α/ Ait-1+β1i[ΔREV/ Ait-1-ΔREC/ Ait-1]+β2iPPE/ Ait-1+β3iIA/ Ait-1+еit

其中,TA为应计利润总额,即净利润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Ait-1为公司t-1年年末总资产, REV和REC分别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应收账款的变化额,PPE为固定资产原值,IA为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eit为残差项,即操控性应计利润。

2.解释变量

根据国外的有关研究,当同一审计师审计一家公司的年限小于或等于3年时,为较短的审计任期,用SHORT表示;当同一审计师审计一家公司的年限达到7年或以上时,视为较长的审计任期,用LONG表示。事务所合并、分立、名称的改变视为事务所任期的连续。

3.控制变量

尽管我们在研究中主要关注的变量是审计任期,但其他事务所特征和客户特征也可能影响财务报告质量,以往的研究主要考虑:

⑴BIG4为是否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以往的研究发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与更高的财务报告质量相联系(Techand Wong,1993;漆江娜等,2004)。我们用虚拟变量BIG4来衡量事务所类型,四大时取1,其他为0。我们预计四大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负相关。

⑵SIZE为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因为大的公司往往有更为准确的财务报告系统(Jonson, et al,2002),并且大的公司倾向于记录更为稳定的应计项目。我们预计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负相关。

⑶OCF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除以公司资产总额,拥有较高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公司业绩往往较好并且总体上现金流量与应计项目负相关(Dechow ,et al,1995)。因此我们预计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负相关。

⑷HILEV反映公司是否处于所属行业最高资产负债率前10%的变量。如果一个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处于该行业上市公司的前10%,则取1,其他为0。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或处于违反债务边缘的公司更可能操纵盈余(Defond and Jiambalvo,1991)。因此我们预计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正相关。

⑸ABSTA为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对于拥有较大内生性应计项目的公司来说,其报告的盈余不确定性更大,因为外部投资者很难区分操控性应计项目与非操控性应计项目。因此拥有应计项目绝对值大的公司其操控性应计利润也越高。因此我们预计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正相关。

⑹MINPRO反映公司的盈利状况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当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在0-1%时取1,其他取0。孙铮和王跃堂(1999)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收益率分布存在着微利现象,即在亏损边缘的公司分布比较集中,因此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现象。因此我们预计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正相关。

⑺SEASONED反映公司在配股达线区间时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当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在6%-7%时取1,其他取0。陈小悦等(2000)、章永奎和刘峰(2002)发现具有配股权的临界公司应计利润总额显著高于非临界公司,从而意味着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因此我们预计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正相关。

(二)回归模型与样本选择

根据前面对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的选择,建立如下回归模型,以检验假设:

ABSDA=β0 + β1SHORT + β2LONG + β3BIG4 +β4SIZE + β5OCF +β6HILEV+ β7ABSTA + β8MINPRO + β9SEASONED + ε

我们以2004年年末所有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基础,进行如下程序的处理:剔除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剔除所有2004年新上市的上市公司,原因是根据林舒、魏明海(2000)的研究发现,新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此特殊事件可能混淆审计任期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在敏感性测试部分检验是否存在此问题;对于没有明确披露审计任期年限的上市公司,通过查看以前年报审计机构获得相关数据,对于无法获得数据的上市公司只能删除;对上市公司披露的审计任期信息与审计师变更信息相核对,对于那些被上市公司视为变更而实际未变更的审计任期信息进行了调整(主要是合并、名称变更)。通过以上调整,共得到有效样本1227个。

四、 实证结果及分析

表1是按审计任期的不同分组进行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操控性应计利润绝对值在任期较短组与中等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任期较短组操控性应计利润绝对值明显较大,而较长组与中等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任期较短组,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明显较多,主要原因是2002年安达信事务所破产,原有的公司转向普华永道事务所。较短组与中等组在最高资产负债率上存在显著差异,较短组资产负债率更多地处于行业资产负债率的前10%,可能的原因是资产状况较差的公司更易于更换事务所。较长组资产负债率也更多地处于行业资产负债率的前10%,这与上市时间较长,业绩下降有关。任期较短组和任期较长组的应计利润绝对值均明显高于任期中等组,而任期较长组净资产收益率处于0-1%、6%-7%的公司显著高于任期中等组。

表2列示了变量的相关系数。从表2可以得出,在Pearson相关分析中,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与较短的审计任期正相关,且在1%水平上显著,即审计任期越短,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越大,与较长的审计任期关系不显著,即支持了假设1。而在Spearman相关分析中,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与较短的审计任期正相关,与较长的审计任期显著负相关,假设1和假设2都获得了支持。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并没有显著地降低。公司规模越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越多的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越低。应计利润绝对值越大的公司,其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也越大。在Pearson相关分析中,净资产收益率在微利时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在10%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预期相反。净资产收益率在配股区间时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负相关但不显著。在Spearman相关分析中,净资产收益率在微利时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不显著,净资产收益率在配股区间时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显著负相关。

表3是模型的多元回归结果。回归模型调整的R2 为0.310,F值为62.137,显著性水平为0.000,因此模型整体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模型解释能力较高。各变量的VIF值接近1,没有发现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从表3可以看出与中等任期时的财务报告质量相比,审计任期较短时财务报告质量较低,在10%水平上操控性应计利润绝对值与较短的审计任期显著正相关。而当审计任期较长时,财务报告质量并没有明显的下降。因此拒绝了假设2,接受假设1。此外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审计市场上并没有提供较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规模较大的公司由于有较完善的财务报告系统,其盈余管理的程度也较小。处于行业资产负债率前10%的公司由于经营困难或处于违反债务的边缘,盈余管理的程度较大。应计利润绝对值较大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也较强。

把审计任期人为地划分为短、中、长期,可能存在武断成分。因此在本部分,我们对审计任期的划分进行了多种组合以检验结果的稳定性:⑴把短期界定为1到2年,其他不变,其结果是显著性更强,SHORT的系数为0.016,显著性水平为5%,长期仍然不显著;⑵把短期界定为1到4年,其他不变,SHORT的回归系数为0.007,此时不再显著,说明与中期没有区别;⑶把长期界定为8年及以上,其他不变,对结果没有影响;⑷把长期界定为9年及以上,其他不变,对结果也没有影响;⑸不区分短、中、长期,直接在原任期的基础上加1取自然对数进行回归,发现在5%水平上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绝对值显著负相关,说明审计任期越长,财务报告质量越高,审计任期越短,财务报告质量越低。此外,我们把2004年新上市公司加入进行回归,结果发现审计任期与财务报告质量没有任何显著联系。可能的原因是2004年新上市公司事务所的任期81.8%在4到6年之间,而新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降低了审计任期为中等的财务报告质量。

五、 研究结论和局限

2001年下半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接连发生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件,事务所强制轮换作为一种可能提高审计质量的手段而被提出。由于中国市场的独特性,研究中国审计市场的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那么在中国的审计市场上,事务所任期的长短对审计质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是否应该进行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呢?本文以操控性应计利润绝对值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以中国上市公司2004年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不同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在审计任期较短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较大,审计质量较低;但是没有发现在审计任期较长时审计质量下降的证据。本文的结论不受不同审计任期划分方法的影响,因而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实证参考。同时本文还间接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在上市时存在严重的盈余管理的行为。

本结论是在没有进行事务所强制轮换的背景下得出的,可能与事务所强制轮换背景下的实际状况不同,因为此时的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的动机都可能发生了变化。另外我们在进行研究时没有考虑签字注册会计师的轮换,而这可能会对审计任期为长期时的审计质量有影响。

参考文献:

陈小悦,肖星,过晓艳. 2000. 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 经济研究(1).

李兆华. 2005.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定期轮换制的博弈分析[J]. 会计研究(3).

林舒,魏明海. 2002. 中国A股发行公司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中的盈利管理[J]. 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

漆江娜,陈慧霖,张阳. 2004. 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J]. 审计研究(3).

孙铮,王跃堂. 1999. 资源配制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J]. 财经研究(4).

余玉苗,李琳. 2005. 审计师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J]. 经济评论(5).

章永奎,刘峰. 2002. 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实证研究[J]. 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4).

AICPA. 1994.Professional standards[S]. New York: Commerce Clearing House, Inc.

CARCELLO J P, NAGY A L. 2004. Audit firm tenure and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3(2): 55-67.

CASTERELLA J, KNECHEL W R, WALKER P L. 2002. The relationship of audit failures and auditor tenure[R].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Florida.

DAVIS L R, SOO B, TROMPETER G. 2002. Auditor tenure, auditor independenc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R]. Working paper, Boston College.

DECHOW P, SLOAN R, SWEENEY A. 1995. Detecting earning management[J]. The Accounting Review,70:193-226.

DEFOND M L, JIAMBALVO J. 1991. Incidence and circumstances of accounting errors[J]. The Accounting Review,66:643-655.

GEIGER M A, RANGHUNANDAN K. 2002. Auditor tenure and audit reporting failure [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1(1): 67-78.

GHOSH A,MOON D. 2005. Auditor tenure and perceptions of audit quality[J]. The Accounting Review,80(2):585-612.

JOHNSON V E, KHURANA I K, REYNOLDS J K. 2002. Auditfirm tenure and the quality of financial reports[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4): 637-659.

MANSI S A, MAXWELL W F, MILLER D P. 2004. Does auditor quality and tenure matter to investors? Evidence from the bond marke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42:755-793.

MYERS J N, MYERS L A, OMER T C. 2003. Exploring the term of the auditorclient relationship and the quality of earnings: a case for mandatory auditor rotation?[J]. The Accounting Review,78(3):779-799.

PWHC. 2002. Mandatory rotation of audit firms: will It improve audit quality?[R]. New York: PWHC LLP.

SHOCKLEY R A. 1981. Perceptions of auditor independe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56: 785-800.

TECH S H, WONG T J. 1993.Perceived auditor quality and the earnings response coefficient[J]. The Accounting Review,68: 346-36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服务质量与服务忠诚的多维度关系研究 下一篇:海外上市之德国证券市场股票上市规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