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和“让我来”

时间:2022-07-07 03:26:38

暑假,我哥哥6岁的孩子冉冉来家里玩,3岁半的女儿默默对小哥哥冉冉的到来欢呼雀跃,兄妹俩很快玩成了一团。

而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却发生了一些让我感触颇多的事情――

一天,从超市回来,我双手拎着购物袋,便叫冉冉从我的包里找出钥匙开门。冉冉找到钥匙后,饬了半天,也没能把门打开。他愁眉苦脸地说:“姑姑,我不会。”我说:“没关系,你再试试。”并教他如何开门。可是冉冉并不想学,他用钥匙随意扭两下后,便用求助的目光看着我说:“姑姑,我真的不会。”这时,一旁的默默推开冉冉说:“哥哥,让我试试。”没想到,默默扭了两下,门锁”咔“的一声打开了。默默兴奋地跳到门内,拿着钥匙得意地冲我和冉冉笑。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冉冉想喝水,我就倒了杯水递给他。可他手一碰杯子就立刻把杯子往外推:“姑姑,太烫了。”默默凑过来:“没关系,哥哥,我帮你吹吹。”她煞有介事地鼓起小嘴,呼呼地使劲往杯子里吹气。可是冉冉嫌烫,连杯子也不愿拿,我只好将它搁在一边。这下好了,默默又去桌上拿了个杯子,捧着那杯水,在两个杯子间来回倒腾,喝一口,倒腾几下,玩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杯子里的水几乎见底。

冉冉要吃薯片,但撕不开包装袋,他随手递给我,说:“姑姑,我开不了。”一旁的默默立刻说:“你找找看,有口子的呀!”她一把抓过来,看了看,指着包装袋边缘的锯齿说:“哥哥,你看,沿着这个齿就能撕开了,再撕不开,你还可以用剪刀的呀!”

冉冉总爱说“我不会”“不知道”“你帮我……”而默默常说“让我来”、“我试试”、“没关系……”两个孩子,如此大相径庭的口头语,背后隐藏的是怎样不同的教育呢?

冉冉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在家里,他是典型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心肝宝贝。爷爷奶奶总觉得孩子还小,做不好事情,所以凡事都代劳了。冉冉已经会自己吃饭了,他们还要一口一口地喂;冉冉会走路了,他们非要抱在怀里不可;冉冉会自己洗手、洗脸、洗脚了,他们却给他打好水,替他洗……因为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冉冉最终养成了凡事都要依赖大人的习惯。

而默默从6个月会爬开始,我则给予了她充分锻炼的空间。在她学爬的时间里,我把一些可能会伤到她的东西收了起来,让她在屋里尽情地爬来爬去;做决定的时候,我都会征询默默的意见,默默还不会说话时就知道用举手或者摇头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默默一岁多时,我开始让她用手抓饭喂自己,待她年龄大些后,我则教她使用勺子和筷子吃饭,因为训练得多,默默3岁就能使用筷子吃饭了;在默默探索的过程中,我从不轻易介入,当她遇到困难来找我时,我通常都会先鼓励她自己想办法;即使默默摔跤了,我也不会立刻冲过去扶起她,而是鼓励她自己站起来……

总之,在默默成长的过程中,大人溺爱或代劳的现象绝少发生。正是因为我的放手和鼓励,所以,默默对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从没有想过要依赖大人,而且,对于那些自己不熟悉、没把握的事情,也都愿意尝试、探索。

不同的口头语,折射出不同的教养方式;而不同的教养方式,培养出完全不同类型的孩子。哪种类型的孩子更好?在看到以上的对比后,我想每一位父母都会有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所以,对于那些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过度照顾孩子的父母来说,应该时刻铭记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的这句话:“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

上一篇:让孩子明白,批评背后藏着爱 下一篇:神奇母爱让我“种豆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