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珍:相约在树下

时间:2022-07-07 03:19:02

你可曾想过夜空的弯月能佩戴于指间?你可曾想过细致的花朵、彩绘的瓶身能成为颈间的坠饰?大自然是无数艺术家灵感的源泉,而台湾金工艺术家陈国珍,将花朵作为亲近大自然的途径之一,试着透过艺术的形式,透过描绘与再诠释,给予观者一花一天堂的美丽意境。

“花非花”、“花漾”、“我在指间有座花园”、“花好月圆”、“月光下・花漫舞”、“百花・瓶安”……一年一度的主题创作,皆是“师法自然”的金工复合媒材饰物。

最近,陈国珍很忙碌,她的2013年个展“在花树下”即将亮相。虽然都是花的主题,但仔细观察,其实每一次的花都并不一样。“‘月光下・花漫舞’是近距离看一朵小花,‘百花・瓶安’是看一丛花,今年的‘在花树下’则是一棵花树。一种浪漫的情怀,风吹花落,无比美妙。”为自己设定不同的挑战,是陈国珍不断提升的方式。

金工漆艺新境界

“小时候住在大溪,乡下景色辽阔,傍晚会看到很漂亮的夕阳。”从小对自然景观的着迷,慢慢勾出陈国珍敏锐的观察和对美术的兴趣。但进入金工一行,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却是“误打误撞”。

高中时,个头小的陈国珍坐在第一排。一天,老师问大家,“有没有谁要考美术系?”陈国珍想,自己画的作品常被贴出来,也许可以试试看,于是就举了手,没想到回头一看,全班除了她竟无一人举手。从那以后,这位老师每周六都陪陈国珍画画,让没有基础的她打下了美术的底子。考入辅仁大学后,陈国珍对立体造型产生极大兴趣,也因此渐渐朝金工创作之路迈进。毕业后,她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珠宝设计。

当时的伯明翰是珠宝重镇,学校前面可以买贵金属,后面可以做电镀,整个城市都是相关产业。陈国珍一边求学,一边摸索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希望找出不同于西方同学的差异性。她想到从自己的文化里找资源,恰好那时看见漆艺大师王清霜的作品DM,当下为漆艺的东方美学所震撼,遂返回台湾,在工艺研究所(现为台湾工艺发展研究中心)向王清霜、黄丽淑学习漆艺。漆艺技法繁多,陈国珍尤爱“变涂”。变涂一词来自日本,有自然变化装饰的意思。变涂是利用工具将漆引起,使其表面凹凸不平,再经过罩漆,最后研磨出来的纹饰。陈国珍喜爱变涂,觉得变涂在研磨的过程就像是一层层地揭开面纱,不知结果如何,过程中充满着期待与趣味。

将金工与漆艺结合,开启了陈国珍创作的新境界。“漆器色彩可以明快鲜艳,展现缤纷华丽的风格,而当以黑底出现时,展现的则是一种内敛、温润的东方韵味。”陈国珍说,漆树主要在亚洲生长,漆艺的发展也以亚洲地区为主,这就突显了一种“在地化”的特色,即用当地的原料创造当地特有的事物。同时她也认为,漆艺是表现东方速度的艺术。一天只能上一层薄漆,还要考虑气温湿度等因素,待确定全干才能上第二层,否则表面会起皱变成瑕疵品,需要耗费相当久的时间和耐性。加上制作技术多样,过程复杂,如果一个作品有百道颜色,至少要花上三四个月。

特殊的漆艺金工,让陈国珍在伯明翰大学毕业后顺利申请到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她返回母校辅大应用美术系任教至今。“1985年王梅珍老师等是第一批出国留学的金工设计师,我们1997年留学的算是第二批,学成后主要都进了学校,栽培第三代。希望让更多的金工作品不仅有东方内涵,在外形设计上也要呈现创新,与世界当代艺术一致。”

花草营造的永恒

身为设计者,如何在既定的个人风格中持续端出创新题材、在变动要素中掌握不变的精神,是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挑战,而陈国珍已驾轻就熟。

因为居家坐落在溪流边旁,面对着缓缓流过的溪水,苍翠的山景、绚烂的夕阳余辉,或是夜空中的皓月繁星,启发了她在创作上的想象。“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有这些灵感,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一直以来,她者阱目当醉心于对大自然的观察,作品也围绕着宇宙时空与自然现象等主题变化。她曾自述:“城市倦怠者的我们,‘拥有大自然’这样单纯的渴望像是天边的霞光,遥远又难以形容……‘大自然’是寻回我们心灵速度的安定力量与酝酿真诚生活态度的精神寄托。”她将流水冰雪、星空夜雨、寒山月色、晨曦薄雾带入创作,是因为从中感到一股安定的力量,也希望藉由作品将如此静穆的和谐带给观赏者。

被称为“金工界的模范生”,陈国珍坚持每两年举办一次新作个展,而“两年”成为区分不同创作时期的分界。在她看来,创作者心里一直会有个目标,比如有段时间她拼命做戒指系列,因为以前做得比较少。有段时间又想做大件作品,所以创作了水果盘。“东西在巧不在尺寸,我喜欢创作,神游其中,不创作就很不爽快!”靠着这样的创作欲望,陈国珍不断挑战自己,往不同领域探索。

人生历练也影响到她的创作风格。年轻时,陈国珍喜好简单稳定但充满力量的造型,作品大多呈现金属的阳刚与利落。生了女儿后,陈国珍笑言自己的个性变得温润,作品风格从几何无彩,转变到圆润多彩。“以前觉得,创作花花草草多么无聊啊,但做了妈妈后,喜欢愉快喜乐的气氛,也开始喜爱花花草草的主题。这是女儿带来的礼物。”

如2004年的“花非花”系列,开始有较多的圆弧线条如漩涡出现;2005年的“花漾”出现大型的圆盘;2007年的“我在指间有座花园”系列,小小戒指容纳了夜色剪影、寒山月色、林中追月等不同情境,呈现出阳光绿影或花草缤纷的大自然意象;2010年的“月光下・花漫舞”系列,将一百种花朵化为指间的风景,如绣球花、报春花、九重葛,以戒指凝结其最美的形态,将配戴者带入一个充满月光树影、百花绽放的欢愉片刻;2011年“百花・瓶安”系列,百朵花卉、百只花瓶,呈现出百花齐放、平平安安的意象……

从事金工创作十几年,不论喜好的材质、形式怎么转变,陈国珍的设计主题大都围绕在自然万物的变化之上。而百花齐放的花园,像是天地宇宙间不断循环的自然现象,在瞬间营造了永恒。时隐时现的光影、繁复细腻的色调陈述着最美的可能。

让材质融入设计

因在国外留学,陈国珍的设计自由夸张,她曾设计一款戒指,由两颗很大的球组成。老师问:“这是戒指吗?怎么戴呢?”陈国珍说,用两手指夹着戴,戒烟用的。老师无言,只得说,“哦,好吧!”过了年轻气盛的年龄,陈国珍开始认真思考佩戴者的需求。她说,“珠宝就像是小型雕塑,在空间中呈现一个概念。最好的状况是,它既是小型雕塑、又能同时装饰人体。”

作为金工复合媒材运用的创作者,陈国珍喜欢挖掘金工与多种媒材的结合。除了漆艺,她也喜欢钛金属颜色的多变性,这几年作品也逐渐融入Acylic Resin亚克力树脂。亚克力树脂透明而多彩的特性恰好可以弥补金属与漆艺暗陈封闭的缺点。陈国珍说,21世纪的趋势是“短小轻薄”,因此选取材料时,她也会希望藉由轻盈、透光、结构性、多层次的素材,反映当代社会网络爆炸式与绵密的特色。对陈国珍而言,工艺创作者创作时,除了要对材质有着深入的掌握、配合主题挑选适合的材料,更要观照当下的时间与空间。

在“月光森林”系列里,有一款戒指《疏影》,陈国珍利用亚克力树脂、金箔、银,构筑出一幅充满魔幻色彩的森林夜景,而戒指的洞,恰恰成为一轮明月,使得这枚戒指除了实用的装饰功能外,也是一件值得赏玩的艺术品。“百花・瓶安”系列,结合金工、漆器、钛金属、珐琅等材质与技术制作,百种花卉自然活跃的姿态,凝萃于高约10厘米的作品中,藉由金属的镂空或是珐琅的渐层,让光影流浪其中。这些小佩件挂在胸前,有别于传统珠宝的形式,精妙且充满现代感。而不少花和瓶身加上的中国窗棂元素,又增加了东方美感。

好作品免不了让观者垂涎。2011年,“百花・瓶安”个展现场,一位收藏家一眼相中这100件作品要求全部买下,陈国珍拒绝了。“可能创作者都会有这种莫名情绪吧,真的舍不得,它们就像是我生的100个小孩一样。”其实,这么多年来陈国珍创作了连自己都数不清的作品,但大多原版都没舍得卖。“放保险箱里呢,珠宝设计师的好处是,一个珠宝箱就可以把作品全拎走了。但我也在反思,也许思想是该进步一些,应该拿出来分享。”

如今陈国珍的创作主要有两条线,一是比较私密的自己珍藏的原版作品,用材丰富;二是用于市场销售的作品,大多是高价、精致材质制作的复制品。陈国珍说,台湾消费者对于金工珠宝的接受度还比较保守,喜好“凭借材质判断设计价值”而不是整体艺术性,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陈国珍用于销售的复制品大多采用珊瑚、钻石等贵重材质制作。“各种媒材都有其特色,创作者在选择使用时,除了要娴熟媒材的特性,以发挥其艺术性,更要使该材质自然地融入设计之中,不刻意去强调它的存在,才能表现出最诚恳、不做作的作品。”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用珊瑚、钻石等创作会少了一份独特性,多了一份商业感,但陈国珍简单的一句话又不得不让人深思。“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将作品在往商业上靠,不如说是把更多消费者往艺术上拉。”谁说不是这样呢?

陈国珍 英国伯明翰中央大学珠宝设计硕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金工、银工、珠宝设计PEP,现任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系主任。作品风格融合各项媒材、技法纯熟,尤以简明形体、自然色彩与细致质感,架构出当代金工特有的样貌。

对话

您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您喜欢在什么环境下创作?

一天的生活中有属于家庭、工作与休闲等的时间分配,我倒是并没有刻意挪出多少时间一定花在创作上,需要的时候自然会密集进行。对我来说,设计是一种内化的思考,不经意的瞬间它会持续活动着,随时都可能提出来想想看看。

您为什么选择金工作为自己的艺术方向?

我个人比较喜欢立体造型,而女性对金工珠宝的偏爱也是原因之一,我觉得金工珠宝设计有比较自由的发挥空间,另外,我有很不错的毅力和耐心,而金工珠宝设计工艺需要很长时间的磨练,所以蛮适合我的。

在您眼里,金工艺术最大的魅力是什么?最难攻克的技术是什么?

金工珠宝设计所重的是消费者的意愿与取向,之后,设计师再就手中的材料、工法等进行安排。最好玩的是它可以是一件微型的雕塑品,金工珠宝设计师可以尽其可能地想象与安排。而与人的沟通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设计师无论在他的创作过程是否有为他积累财富、名声或是权力,最终的理想应该是它是否为人们多创造了一点点的感动,一点点美好和幸福。

上一篇:成材先成人育人先育心 下一篇:不圆满,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