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从生命体验中走来

时间:2022-07-07 03:04:55

语文,从生命体验中走来

摘 要 初中语文在教学篇目的安排上注重学生个人的生命体验对情、义、理、美的领悟的巨大影响,注重个人生命体验与社会经验、自然万象的平等对话,实现视域融合,同时在教、评、练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开放、多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生命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16-02

长期以来,“学语文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困扰着无数的中国学生。如今,中国教育界不断探索、创新语文教学,启发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从而从更广阔、全面、多样的角度审视、理解、感悟语文。在新课改的旗帜下,语文教学注重个人的生命体验与群体性的社会经验、历史经验的视域融合,激发学生对语文产生共鸣,较好地解决了本文开头的问题带来的困扰。

一、生命体验的基本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突出通过联系个人的生命体验,从丰富多样的生活中感受、理解教学篇目中传达的情、义、理、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是情的生命体验。“情”属于感性认知方面的内容,包括爱情、友情、亲情,对大自然之美的赞叹,对杰出历史人物的崇高精神的礼赞等。教学篇目大都选择那些描述日常生活事件、语言朴素的篇目,并在单元提示中提示学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带动个人的生命体验来感悟文章,激发初中生的兴趣。如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作者以自身的日常生活体验为例,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较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风筝》中鲁迅描述儿时经历的误解与冲突中的亲情;《羚羊木雕》中张之路描述儿时因为送礼物给好朋友而与父母产生分歧,感受到无奈、伤心,最后好朋友对自己的理解;《散步》描述一家人在田野很平常的一次散步,过程中的细节体现出长辈对晚辈及晚辈对长辈的单纯温馨的爱;或者泰戈尔、冰心用形象而细腻地笔书写的伟大、温馨、亲切的母爱;或者朱自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的父亲那笨拙却又感动的背影。当然,不仅亲情如此,对弱者的同情与大爱亦显得朴素、亲切、感人,无论是鲁迅对儿时保姆阿长琐碎生活的回忆,无论是杨绛笔下的生活艰难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老王。这些文章生活气息浓厚,贴地气,初中生很容易在阅读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个人的感性生命体验逐渐上升到理性认知的层次,陶冶了个人的情操。

其次是义与理的生命体验。“义”主要是道德方面的内容,“理”主要是理性认知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的内容在一个人的生命中相互交错影响。编写者选择了那些侧重以真实、朴实的日常故事去启发学生对其中的义、理内容的认知的生活事件,从感兴趣逐步上升为认知认同,不断熏陶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行为的指导思想。比如,关于人生这个话题,古今中外无数智人在探寻生命意义的道路上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智慧之花。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用亲切、朴素的文字和内容引导学生去思考每个人童年时代以来的那个“朦胧而美好的”人生之梦;《白兔和月亮》运用童话的方式,写到“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白兔)毕竟童心未泯”,最后请求众神撤销了那个决定,重新“感受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实质就是想告诉世人“人类的占有欲会让人失去很多生活的美好”这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在讲述战争带给人类巨大灾难的文章中,也是选择那些侧重讲述战争中发生的那些具体的、感性的事例,以事例、情感激发学生对正义与非正义的深刻体悟。这些文章中,义、理与情水融,给学生带来的感受无疑更为深刻、难忘。

再次是美的生命体验。“美”属于审美方面的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从审美的角度融入生命体验的其它内容似乎显得更为必要。作家们笔下的亲情,运用朴素的语言,描述真切而感人的细节,诚挚温馨的亲情带给人真切的美感;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神奇、壮阔……众多熟悉的自然现象,千姿百态的物种,神奇的地理现象,仿佛在我们面前铺开一幅幅美丽迷人的画卷,促使我们驻足欣赏不已;作家笔下的生命意义之旅,总是在不经意的一次日常生活细节中开启,也许是海边捡到的一只贝壳,也许是漫步树林时看到的一种植物,也许是自己养的一只小动物,也许是儿童时期的一个小玩具……身边的生活成了领悟人生大智慧的不竭源泉,新鲜、亲切、灵动、丰富,如诗如画一般的美妙。

二、生命体验的对话兴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平等的对话中,学生的生命体验、创造力、人格塑造通过思维语言去交流、培养、创造。从教学篇目的选编、教学单元的设置上看,编写者不仅试图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生命体验的基本内容,还试图激发学生实现多角度的生命体验的对话兴致,拓展生命体验的宽度和深度。

(一)社会经验与个人体验的对话

初中生要有效地从复杂的社会群体性经验中吸收营养,丰富个人生命体验,办法之一就是编选部分内容简单、生活气息浓的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在展示作者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的同时实现学生个人体验与其视域融合,通过情、义、理、美的相互影响,从而引导学生自然而然生发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虽然反映的生活时代离我们有一定的距离,但其中反映的世态人情在现实中却是如此的熟悉。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等介绍民俗的文章时,有写地方节日风俗,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也有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这些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生在阅读这些文章中既可以拓宽视野,也能在兴趣中体悟其中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之美,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悄无声息的影响。

(二)自然万象与个人体验的对话

多姿多彩、充满无数神奇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甚至成为古今中外众多人的心灵寄托。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一系列壮阔而美丽的具体形象,在多情多艺的作家笔下,化成富有激情的文字。于是,读者看到了美的事物,体验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爱与赞美,欣赏到了美的语言,收获了高层次的艺术体验。另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身边的自然景象发生兴趣,对其仔细观察、体验,用多姿的自然陶冶自己的情操,感受生命的神奇和美好,最终让学生学会平等地对待各种生命,珍爱生命。

上一篇:蒋梦麟对蔡元培大学理念的“承”与“变” 下一篇:问卷星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