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养护信息化技术探析

时间:2022-07-07 02:44:58

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养护信息化技术探析

【摘要】:本文从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入手,对公路养护信息化建设内涵和主要做法以及预期效果进行阐释和探讨。

【关键词】:普通国省干线 养护管理 信息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 TV738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我国各类公路建成通车里程逐年上升,公路网更加稠密。然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仍然是民群众出行和货物运输的主要交通道路之一。司乘人员对于交通安全、道路畅通、事故救援、路况信息咨询等方面的需求加迫切,公路养护管理部门对于突发事故处置、道路通行状况、路警联动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为更好的履行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于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三个服务”职能,实现公路养护部门资源的优化配置,公路养护部门要及时整合行业内部资源,以建设信息化综合服务为抓手,不失时机分步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养护信息化建设。

一、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养护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满足社会公众对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信息服务的需求

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出行次数增多,出行者们都希望能通过更多的方式获取路况等出行信息。二是受我国公路管理体制的影响,部分省份管养分离,各部门之间分工不同,公路养护部门、公路路政、交警、运政之间对路况信息、公路突发事件信息的需求也大量增加。

(二)保障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安全畅通的需要

安全畅通一直是公路养护管理中的首要任务,然而面对日益增大的车流量和日益增多的各类突发事件,保安全、保畅通却一直受到信息流通不畅的挑战,造成信息采集不及时、路况不全面、调度指令不到位的现象。这种信息流通不畅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由于一些体制机制上的历史和客观原因,普通国省干线养护管理部门与高速公路营运管理部门之间信息流通不畅。二是普通国省干线的公路养护、公路路政管理、交警等部门间也存在跨单位、跨区域协询不畅问题。三是在涉及国省干线的各单位内部,信息流转结构性不畅。导致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各部门有时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影响了事故、险情的处理效率,给驾乘人员的行车带来不便。

(三)树立普通国省干线养护、管理部门行业形象的需要

公路部门职工长期以来一直在养护生产一线,在公路保通、公路突发事件、公路地质灾害处置中表现出了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但长期以来,公路人往往被社会公众忽略,未有走入公众视野。公路信息化建设,也是展示行业形象的现实需要。

二、公路养护信息化建设内涵和主要做法

(一)公路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通过建立公路养护信息系统,疏通信息流转渠道,调动人的能动性,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同时也为小修保养月度、季度、年度检查考核提供第一手资料。实现对养护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做到养护信息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在满足社会公众出行的同时,利用它来指导公路养护管理部门养护工作,指导他们采取正确的技术措施,提高养护质量,以延长公路使用寿命。重点强化公路养护信息系统建设的服务功能,以满足公路管理部门内部管理和外部需求对象对信息数据的需求。

(二)整合资源,着力构建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基于上述思路,着力构建四种系统即系统业务管理平台、信息整合采集系统、地理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养护管理自动化分析系统,走网络化、集成化融合道路,通过联动整合发挥系统的整体性能,着力建设对外综合服务体系,科学合理地完成各信息化各要素的集成整合,实现1+1>2的效果。

一是建立系统业务管理平台即系统操作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实行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模式,实现省公路局—地市级公路养护管理部门—县级公路养护管理部门—乡镇级养护管理站所四级管理体系,保持渠道畅通、口径一致,保证信息更新的速度、质量和权威。以实现对信息整合采集系统、地理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养护管理自动化分析系统以及对内部OA系统和外部门户网站的统一高效管理。

二是建立信息整合采集系统。普通国省干线道路主要节点监控点、交通流量采集点、服务热线等交通状态信息采集系统进行集成整合,在各才几点建立综合信息采集接口,实现对以上各类信息的采集和分类汇总,进一步保证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外部门户网站和内部OA系统中建立信息联动机制,以节省信息流转的中间环节,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同时也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

三是建立地理信息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养护路线、路况示意图,直观的反映养护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上的桥梁、站所位置,以不同的颜色区分出的每一公里路况评定的养护质量等级,以及桥梁运行基本状况。并利用外部门户网站、图文系统、服务热线、新闻媒体等信息手段,向驾乘人员提供路况信息、沿线服务设施及沿线旅游设施等,并将服务范围逐步扩展到为驾乘人员提供出行参考,满足公众出行的各种需求。

四是建立养护管理自动化分析系统。通过采集的数据,建立数据库,并根据日常养护管理完成情况以及社会公众的需求情况,依据公路养护技术评定标准办法,对每公里公路进行技术状况评定,以柱状图及颜色对养护质量进行标识,同时生成公路养护日常生产所需的各种报表,以及时修复受损路况,满足大众需求。

三、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预期效果

通过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实施,涉及公路养护管理的各部门职能定位必将更加清晰,制度体系必将更加完善,养护管理效率必将提高,养护管理相应成本必将降低,职工劳动强度必将降低。

(一)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将明显提高

对公路养护管理和对外服务的主要业务流程进行详细的梳理,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可实现工作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和平台,消除了信息管理和的分散状态,提高了信息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进而可全面提高管路养护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社会公众满意度将进一步提高

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采集信息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能够及时为驾乘人员提供实时路况信息,社会公众的满意率必将进一步提升,从而也可进一步带动公路养护管理部门服务能力的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贾元华,康彦民,王志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及方案探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2.4

2.张长林.河南公路养护信息化渐入佳境【J】 中国公路,2007.07

上一篇:略谈TD-LTE 无线网络规划探讨 下一篇:建筑节能技术及建筑节能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