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村:偶然的选择 必然的努力

时间:2022-07-07 01:55:55

“如果没有在网上遇到您,我依然可以得到治疗和帮助,但我相信您给予我的信任和踏实是其他医生所给予不了的。”这是一位患者回到家后写下的“感恩”。医治疾病是一个医生的责任,医治患者则是一个医生的能耐。

作为一名传染科医生,李在村在艾滋病的诊疗途中执着且认真,大家都不看好的是他偏好的,正是有他这样的坚持,才使得许许多多心生绝望的艾滋病患者找回信心。

三次选择 指点人生

说起当初的选择,李在村用一连串的巧合与误打误撞来解释。三次选择,三次逃不掉的渊源,一切看起来听天由命,又似乎冥冥注定。

选择医学

那时的高考是先填志愿再考试,中学里爱看杂书的懵懂青年开始做人生的大决定了,曾经的无所畏惧在这关键路口也有点茫然。家里都没有人上过大学,也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后来是班主任建议报考山东医科大学(今山东大学医学院),那时候医学还不是很热门,山东医科大学门槛也不高,老师为了保险起见给他推荐了这个学校。而事实上,李在村初中、高中成绩都十分优异,“考前两个月我都没怎么学习”李在村笑着说。他考上大学没有吃什么苦,相对轻松地便开始了求医之旅。

选择佑安医院

进入大学以后,李在村依然“不改本性”,在保证功课及格的情况下,天天泡图书馆。看的书除了英文版的《希氏内科学》是专业书籍外,其他的都是与专业无关的文史哲书籍。青春岁月毫无杂念地安然度过,那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未来的担当与责任。

转眼大学毕业,面临分科,虽然大部分的科目都是粗放型的自由发展,成绩不是很优异,但是李在村的内科学却很拔尖,结业考试成绩排名全班第一。

当时佑安医院的人事部门到山东医科大学招聘,一开始李在村对这个医院也不是很了解,后来听了医院的介绍以后,他就被吸引住了。佑安医院创建于1957年,其建筑规模及学科设置为当时的亚洲之首,是全亚洲最大的传染病医院。想着自己偏科严重,传染病学又属于内科,专业好的医院发展潜力肯定也不错,一切就顺理成章起来了。

选择艾滋病

1990年左右,佑安医院感染科的徐莲芝主任在国内开始收治艾滋病患者,开启我国艾滋病诊治的先河。到1996年,由于医疗人员太少,开始招住院医师加入艾滋病诊治队伍。在那时候,普通老百姓对艾滋病知之甚少,而医生人群内部也是心存恐惧,但是李在村认为艾滋病是一个新的事物,还有许多需要研究的东西,便将专业兴趣从肝炎逐渐转入艾滋病治疗。

在医院的几年已经让李在村变得成熟,专业真正明确以后,未来的道路也清晰明朗起来。“在专业上我不想落后于人,既然我真正感兴趣了,我就会有十足的上进心,平时也会注意给自己充充电,丰富专业知识,积累经验。在医院的这些年成长很大,徐莲芝主任对待患者的关怀体贴,吴昊主任的丰富学识都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帮助。”李在村不无感激地说。

一种责任 两种态度

“刚开始做医生时,想着能把病治好,这就是最好的尽责,但是奇怪的是,往往患者印象更深刻的是医生的态度。”说到这,李在村分享了一句他时时勉励自己的话,“‘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话是一个叫特鲁多的医生说的,他本人可能不是医学大家,但这句话在医生界内广为流传。”这也让他在与患者的相处中多了一份细心。

知道就帮助

“一开始选择艾滋病的初衷只是想着事业发展,后来又发生了改变。在网上开办我的个人网站后,每天利用休息时间与患者接触,发现现实的问题还有很多,他们真的需要帮助,有些患者甚至连吃药方法都是错误的,可能是由于当地医生交代得也不够清楚,原因有很多。每次我都尽我所能多说几句,可能是一些反复重复的问题,但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重要。”

现在的李在村花在电脑前的时间越来越多,当然不是为了休闲娱乐,而是为了答疑解惑。由于艾滋病的情况特殊,很多患者更愿意选择匿名的看病方式,这使得李在村个人网站的提问量巨大。“艾滋病不像糖尿病、高血压,在哪你都能就近找到医院得到很好的治疗。在我国,艾滋病还是属于低流行疾病,各地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水平相差很大,佑安医院的感染科在中国是数一数二的,我愿意尽我所能发挥我的作用,帮助更多的患者。”

不知道就回绝

“我不知道”、“我也没办法”、“结果出来再说”……这样的回答似乎无法表现一个医生的体贴,这是一个不用心的医生吗?正相反,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医生。如果一个医生想要简单了事,他可以选择忽略问题不去回答,既然他选择回答,即使只是几个字,那也是他最好的答案。

李在村告诉我们:“艾滋病其实是一个会影响身体各个系统的病,有时候超出我能力范围,确实无能为力,我会建议他们去更对口的医院或者科室。其实对于一般性疾病,艾滋病患者都可以去综合医院治疗,和普通人的治疗是一样的,只要不是手术一类的,患者可以不用告诉医生艾滋病的事情。”他不希望误导病人,也不希望敷衍了事,他愿意选择给一个准确的答复。

他还分享了自己去医院看眼科的经历,上午8点到医院,下午5点才弄完,而实际与主治医生相处的时间只有十分钟,其它的时间都是在等待。“医生也会是病人,所以不要以为医生不懂病人的难处。”他提到,“总体主观看来,医生是不会有怠慢病人的心理的,有时候由于患者太多等原因会有一些照顾不周,医生也是无能为力,希望双方都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互相理解。”

几个要求 关于你我

“在这个夏天的夜里,在郊区的凉风里,我这样警告自己。就是明天也不放纵自己。绝不一顿买2个辣鸡腿堡。也绝不一顿啃2个酱猪蹄。绝不抽烟,即便别人说除了容易得肺癌抽烟还有诸多益处;也绝对不一次喝2个燕京瓶啤,即便我曾经一次喝过2个半也没有烂醉如泥……”

――李在村

在皮肤科感染中心做艾滋病检测的人,大部分的人都是有惊无险。尽管虚惊一场,李在村也会苦口婆心地提醒他们,要严格自律,不要心存侥幸心理。所谓忠言逆耳,真正听进去的人很少,李在村常常得到的回答是“好的好的,我知道了,从明天开始我就注意,今天先放松放松。”诸如此类,把行动放在明天,或者是在未来里更遥远的某一天。

这样的怠慢给危险留了可乘之机,李在村说:“一些高危人群会每三个月检测一次艾滋病,有的人三个月前都还是阴性,三个月后又变成阳性了,这说明他们在这期间没有严格要求自己。这让我感到非常可惜,他们之中,有很多人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很好的事业。虽然现在的医疗水平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保障,但毕竟要吃一辈子的药。”

扩大宣传,全面预防,是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方式。为了让这些人更好地认识到自律的重要性,李在村写下前面那段话,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以身示范,能够感染他们,鼓舞他们,继而带动他们。

“医生”是我与世界的联系

“我的圈子很小,外出活动也很少,同学问我,选传染病就选传染病了,干嘛选艾滋病呢?以前皮肤感染中心挂的还不是这个牌子,挂的是‘性病艾滋病临床诊疗中心’,来找我的同学都不敢进来。但是我很喜欢我的工作。”这是实话,尽管一个上午要看三四十位患者。

问起现在还有什么业余爱好,李在村笑了笑说,“爱好是有,我还是喜欢看书,我也喜欢学英语,但是现在没有了业余时间,除了和专业相关的资料,其它的东西看上几百字都是奢侈。”事实确实如此,经常要加班,公休假期不完整,工作超负荷……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茫茫碌碌的生活,紧密的节奏,让人无法随意安排自己的生活,但工作自有它的成就。作为一个医生,“助人为乐”是李在村的幸福源泉,也是他最骄傲的角色。

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他说起他三岁的儿子,每天晚上要听他讲故事才肯入睡,有时回家很晚很累,讲故事也不能偷懒,不能放录音,一定要他陪在身边亲口讲述。

可以想象他坐在床边讲故事的神情,不辞辛苦而又心生满足,就像他在诊室的样子。

李在村 主任医师,副教授,临床医学硕士,卫生部儿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专家组成员。1993年6月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今山东大学医学院),2006年6月获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学位。2007年9月考取首都医科大学内科学博士研究生。1993年7月至今一直在北京佑安医院工作,期间于2004年9月至2006年3月借调中国CDC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治疗关怀室工作。曾赴美国、日本、泰国等地短期交流学习。作为业务骨干参加或承担“863”、“973”、“十五”、“十一五”等国家级课题多项。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中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探析 下一篇:当前我国禽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